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2023-08-31 15:07:01)
标签:

阅读

感悟

还没有告别飞火流星的六月就迎来了荷韵悠扬的七月这是一个适合读书季节去人数尺的江月和夜照三更的风灯都不抵郦波先生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在夏夜对我的吸引。

对王阳明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认知对于心学也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但通过郦波先生《五百年来王阳明》了解了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让我明白了心学的强大,更让我明白了王阳明先生的不凡。

王阳明生而不凡,在父亲的影响下才十三岁就有成圣之念但先生前两次科举连续落第,进入官场七年就因在阉宦乱政中仗义上疏被投入昭狱,最终流放贵州龙场路途中还需要伪造自尽才能脱身。但谁都没有想到几经波折、历经生死,先生却在这“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完成人生的蜕变。先生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参悟人生大道,创立心学,播撒光明。随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先生不光是文治了不凡,武功更是了得。先生临危受命却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和宁王之乱先生临终之前,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令无数人动容。

心学虽非先生所创,但世人公认心学的发展可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心学随先生而发扬光大总体来说心学讲究先寻找光明的内心,此后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则可成就大道。心外无物、心即理是心学的根本,即首要明晰自己的内心;知行合一是方法,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达到知已是行、行已是知的境界即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最后,一切归于致良知,即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彻底完成人生的塑造。此后,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个人的境界也将不断升华。

解析心学。心学强调,找到内心的光明方是为人之本。社会不断发展,信息爆炸层出不穷,但同时,信息的大量堆积压缩了个人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慢慢的失去本心,从而迷茫、焦虑。心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帮助个人找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不再迷茫,这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来说尤为重要。社会风气之所以变差,本质上是越来越多的人丢失了本心、失去了判断力。找回本心,知行合一,让自己的内心坚定而从容,这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

   《五百年来王阳明》颠覆了我对许多事物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心学,不是唯心主义,是一种内心强大的智慧让我明白凡事都尽量泰然处之,不急不躁,不闹不怒,不溺曾经,不忧未来。因为:动静常念存天理,日夜当思栽培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