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166——民俗文化7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第二章
(二)传统民俗节日介绍
1、春节
春节前的其它准备
腊月二十四之后,就是“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不是分得特别清楚。杀猪、宰鸡、蒸馒头都是为过好一年一度的春节准备。准备充足,人们才能欢欢快快地过好春节。除了这些,准备过年还有这些内容不可缺少。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抽成长条型就被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糖瓜”。冬天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非常的坚实,里边又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名称五花八门。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抒发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习俗大约始于三国时期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是 “桃符”。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表达美好心愿,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在门上,增加节日喜庆气氛。这一习俗宋代开始,明代盛行。到了清代。
春联种类较多,根据使用场所不同,种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的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



贴画鸡
古时候,人们需要在门窗上画鸡,去驱鬼怪邪气。为什么这样?传说度朔山上有一只天鸡,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棵大树上,就要兴致勃勃地啼鸣。它一叫,天下的鸡跟着叫了起来。它引导着鸡叫,到了春节,人们就去剪鸡,象征这个天鸡。
古代神话中,也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候,一个友邦上贡了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人们欢天喜地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友邦的贡使不是年年都来,这种鸟也不是年年都来。人们或是刻了木头的重明鸟,或者铜铸重明鸟,或在门户上或是在门窗上画重明鸟,以此去吓妖魔鬼怪。这种重明鸟的样子类似鸡,以后改为画鸡贴在门窗,成了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