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71——传统文化71

标签:
教育文化 |
第三章
29、与人为善
出自孟子的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包涵的内容是理解宽容、团结互助。这种理解宽容、团结互助不仅让人充满温馨,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与人为善就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宽于待人,以诚待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让人在与人相处中多一点谅解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爱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点妒忌。也算是人的一种爱心、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美德。
与人为善表达的是善良愿望,传递的是友好信息,释放的是温暖情感,让人感受的是善意友爱、理解帮助。因为如此,与人为善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在和他人的交往中生存和生活。和谐、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生的发展和事业成功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善待别人、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与人为善不是单纯的同情怜悯,不是为别人做了几件有益的事情就成的,而是表现一个人的气度、胸怀和素质,展现一种人格魅力。有了这种人格的魅力,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信赖和爱戴。
与人为善也是一种爱心的体现。爱心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爱心才能使人向善,与人为善。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能够让人感到恭敬谦虚、蔼然可亲、诚实忠信、仁爱善良、光明磊落、正直公道,这种感觉就是爱心的体现。一个人懂得与人为善,就能收获友善的回报,在温暖他人的同时温暖自己。
蔺相如对待位居己下的廉颇挑衅与之为善,大度谦让,书写了千古流传的“将相和”佳话,成了后世人们敬仰的将相关系。
大度宽容的蔺相如,心胸宽广的李世民,心怀善意的周总理,他们都是在平常的为人处事中与人为善,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自古以来,人们也是以“与人为善”作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绵绵不绝地保持了中华文化以及社会的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思潮暗流涌动,人们更是需要秉持一颗“与人为善”的心,不但能够和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友善;也能有缺点和过失的人友善;更需要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让友善之风在人们之间流转传递,一点一点地温暖整个社会。
与人为善不是不讲原则一团和气的“与人为善”,一个人勇于帮助别人改正缺点、修正错误也是与人为善;一个人敢于抵制歪风邪气,揭露丑恶现象,阻止贪赃枉法者对人的伤害,也是与人为善。这种与人为善,弘扬的都是社会正能量。
与人为善不局限于一时一事,更不需要刻意做作,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助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乐观豁达、坦诚洒脱;可以让人淡泊名利,心胸开阔。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心态,与人为善就会成为心理常态,成为一种自然本意。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社会,如果“与人为善”蔚然成风,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成员之间就会更加团结,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有利于事业的兴旺发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想去以此提升人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处于基础的地位。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与人为善都是做不到,更是不能指望敬业、爱国、奉献吧?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缺乏大局观念、缺乏仁爱同情之心,不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和礼让,遇到事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想占便宜不想吃亏,只是索取不愿付出,只求人助不愿助人;有人甚至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持强凌弱,对人百般挑剔,任意指责。这种不能“与人为善”的人,不但建立不起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陷入到四面楚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