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文化系列69——传统文化69

(2022-03-13 08:25:13)
标签:

教育

文化

第三章  传统警句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地、人三者关系,古往今来都是关注的问题。天时是适当时间做了适当的事,遵循天道,顺天而为。地利是自身所处的环境。人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孟子出身鲁国的贵族,祖先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子出生时家族没落。春秋晚期的社会大混乱,这个家族门庭式微,他也被迫从鲁迁到了邹。以后历事维艰,幼年只得“赁屋而居”。他幼年丧父,一直和母亲过活。为了他的读书,孟母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他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一层一层加以递进,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理。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作为例子,比较“天时”“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的攻势强大,占有了战斗主动权;“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就是这样,弱者胜、强者败。为什么是这种结果?孟子认为攻防者之所以敢去大军压境,因为“天时”占了优势,守方可去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失败就是必然,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接着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不能去守作为例子,比较“地利”和“人和”的孰轻孰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都是说明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完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结果“委而去之”,没有取得战争胜利。为什么呢?就是内部不“和”,这些优越条件没有显示出来,更是没有发挥好作用,反而被没有“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接下来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和“地利”条件,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更是把“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精辟透彻。整个论述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就是这样地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  “和”是什么?就是同舟共济、通力合作,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孟子主要从军事方面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观点鲜明,回到了 “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可以限制得住,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可以保住,只要能够做到“人和”,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

四、文化系列69——传统文化69
四、文化系列69——传统文化69

当年诸葛孔明把司马懿诱到了一条山谷。诸葛亮觉得可是一个绝佳“地利”:蜀军点燃大火,眼看进退不能的司马懿和大批曹军要被烧死在山谷中。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天降大雨把火浇灭,曹军逃脱,还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此可见“天时”“地利”的相辅相成。不管什么时候,“人和”绝对至上的,没有“人和”的战斗很难取得胜利。

 

面对当今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特别是面对超级大国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权政治,更是需要“人和”。霸权主义肆无忌惮地“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只要这种霸权存在,世界就不会安宁;只要这种强权政治存在,世界就没有绝对人权。压迫愈剧,反抗愈烈。恶性循环,恐怖四起,还是武力征服是野蛮,统一天下靠人和。

四、文化系列69——传统文化69
四、文化系列69——传统文化69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