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2018-08-10 10:04:00)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新信息,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是带着有关的知识经验进入课堂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需要解决新问题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尝试去探索,去探究,依靠他们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一步一步假设和求证,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2)情境认知理论
上世纪 80 年代产生了情境认知理论,该理论基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和人类学、社会学及认知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下产生的教学情境具有以下的特征:提供真实的情境一它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的生活中使用的方式;提供真实的活动;提供接近专家的机会,观察专家的行为,模拟专家的做法;提供合适的小组学习任务,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在学习的关键时刻为学生提供指导或搭建“脚手架”;促进反思,以形成抽象的观念;提供对学生学习的整合性的、真实性的评价。从情境认知论主张,学习不应当还原为学习者个人的知识习得,而应当在社会活动中来加以把握升。
(3)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是以 Greeno 为代表的一些外国学者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情境的迁移,即将学习所得(知识、能力或者经验等)迁移至另外一个环境中,用以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不同教学情境都是生活中的事例,学生模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经过分析,用学习所得尝试去处理问题。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如若遇到类似的事件,以便及时正确地面对。即从真实的环境中获得新知,再反过来运用于真实的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中间体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生,而知识与技能就是迁移的对象。这种所得不是通过抽象思考或者被动接受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自身经历获取的。对学习者而言印象极其深刻,更重要的是掌握地更加牢固。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在教研组内部开展一系列情境教学课堂的展示以及评课活动,有利于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师经过精心地设计教案,创设更适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各种适宜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好化学。
(3)开展情境教学研究,教师将更多地投入备课过程,包括查阅资料、整合资料并将备课资料和多媒体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有利于探索出更适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