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禅意悠悠袈裟泉
标签:
灵岩寺袈裟泉 |
分类: 山水游记 |
2021年的秋季,总是阴雨绵绵的,一下就是十几天,毫无停歇之意。受连续降雨的影响,济南地下水位迅猛蹿升,众多泉水强劲喷涌,大街小巷水声喧哗。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30米大关,再次出现“趵突腾空”盛景;多年停喷的月牙泉,也出现了“月牙飞瀑”奇观。此情此景,赏泉就成为济南市民周末休闲的最佳选择。10月10日早上起床,推开窗一看,不觉惊叫起来,持续阴雨的济南放晴了!我立马做出决定,驱车前往灵岩寺,去会一会久未晤面的袈裟泉泉群。
袈裟泉泉群主要分布在济南市长清区,以灵岩寺景区和五峰山景区为中心,由袈裟泉、卓锡泉、檀抱泉、清泠泉、甘露泉、双鹤泉、白鹤泉、晓露泉、玉珠泉、王家泉、双泉、白虎泉、滴水泉、上方泉、朗公泉、牛鼻泉、龙居泉、长寿泉、卧龙泉、段家泉、润玉泉、糠沟泉、青龙泉、惠泉、胜天泉、马山泉等60个名泉组成。其中,袈裟泉、檀抱泉、卓锡泉、晓露泉和清泠泉入选济南七十二名泉。
从济南到灵岩寺,大约45公里。我一边开车一边私自问自己:今日赏泉,为什么毫不犹豫地选择袈裟泉泉群呢?稍一思忖,便得出结论。因为今年一直工作很忙,弦绷得有点紧,很想去袈裟泉泉群放空自己,暂时抛开世俗的一切,感受袅袅的禅意,给心灵洗一个澡。
济南十大泉群,风格各不相同。趵突泉如蛟龙腾空,洋溢青春活力,显露勃勃生机;黑虎泉如猛虎下山,其状威风凛凛,其势横扫一切;珍珠泉如才子临风,胸藏万贯珠玑,咳唾皆成珠玉;五龙潭如幽深古宅,蕴藏传奇故事,充满神秘色彩;百脉泉如开水鼎沸,地下诸脉奋涌,水上一片欢腾……说起袈裟泉泉群,可以用“禅意悠悠”来概括。由于分布在灵岩寺四周,日夜经受暮鼓晨钟经声佛号的熏陶,泉群早已浸染着浓浓的禅意。你听那一个个泉水的名字,以及泉水背后那一段段迷人的故事,仿佛泉与佛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难以割舍的缘分。
越过灵岩胜境坊,就算是进入了灵岩寺的地盘。灵岩寺为我国“四大名刹”之一,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里群山环抱,谷壑幽深;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禅音袅袅。这里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造型奇特的铁袈裟,规模宏大的墓塔林,惟妙惟肖的宋代彩塑像,以及“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赞曰:“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不过,今天我的主要目标不是灵岩寺,而是灵岩寺一带的众多泉水。穿越两个铁路涵洞后,在岔路口往右拐,走灵岩南路,因为路边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名泉——檀抱泉。

檀抱泉位于明孔山北麓,万德镇第三峪村东首。明孔山石峰突出,在巉嶂峭壁上有一圆形穴孔,南北相通,飞光透彻,远望如满月如银盘,为灵岩一大奇景,名“明孔晴雪”。相传北魏法定高僧初入灵岩山谷时,有青蛇引路,老虎驮经,走着走着,只见陡壁四起,无路可行。法定就面壁而坐,瞑目诵经。坐到第七七四十九天时,突然雷声轰响,山石迸裂,头顶有一束强光向下射来,把山崖射穿,透过洞穴形成光束,为法定指路。从此,这个洞就叫明孔洞,这座山就叫明孔山。
明孔山下有一闻名遐迩的奇绝泉井,那就是位列济南72名泉的檀抱泉。檀抱泉又名檀井,为石砌洞穴式泉池,洞深洞宽各3米,洞高1.2米,泉水自岩洞涌出,水势旺盛,哗哗作响,终年不竭。因池壁上生长一棵胸围2米左右的千年青檀,虬根盘错,抱泉而生,故名“檀抱泉”。泉水滋润着青檀,让古青檀千年不衰;而青檀用它那盘根错节的千年虬根,紧紧拥护着这一方清泉,檀泉相伴而生,氤氲着袅袅禅意。难怪那么多人将这株青檀视为“许愿树”,你看那根上枝上挂满了红布条,是善男信女祈求保佑而留下的。

青檀是珍贵稀少的乡土树种,树形美观,树冠球形,蟠龙穹枝,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寿命长,青檀树被视为祥瑞之树,植于庭院以为“避邪之树”。游过灵岩寺的人都知道,灵岩古刹内几乎随处可见这种奇特的青檀树。它们大多长在石壁之上,根部深深扎入岩石之中。大概因为岩石太坚硬,根系的生长极为缓慢,似乎每生长一丝一毫,都要铆足所有气力。于是在岩石外部,形成了巨大的扭曲的外根,透出饱经风霜的铮铮铁骨,让人看了触目惊心。那一株株千年古檀啊,它们扎根于山岩的缝隙里,整个树身从石缝里长出,奋发向上,石与根难解难分,几乎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根系硬是撑裂了山岩,靠吸取岩石中的营养而生长,形成“檀石一家”的奇观。想来真是神奇,千年古刹与千年古檀相得益彰,灵岩寺因千年青檀的生长而风水更佳,千年古檀因经声佛号的熏染而更加生机无限。
赏檀抱泉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晓露泉。二者同属袈裟泉泉群,同为洞穴时泉井,都形成“古树抱泉”奇观。只不过,一个是被古檀围抱,一个是被古柏围抱。晓露泉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积家峪村东北山崖下,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因泉水由晨露凝聚而成,故得名。因毗邻名刹灵岩寺,周围群山苍翠,泉溪竞流,景色秀美,古代被列为“灵岩外八景”之一。该泉为一天然洞穴,洞深4米,高宽各2米,洞中砌一圆形井口,井口是用一整块青石板凿成,井中泉水伸手可及。泉水源头是从山脚下的石缝中流出,汇聚井中,常年不竭。洞上方依傍悬崖,巨石耸立,洞穴上有一株千余年古柏,枝干虬劲,古朴森然。古柏的根部,包住了泉眼所在的岩洞,这一古柏抱泉奇观,与檀抱泉有异曲同工之妙。
离开檀抱泉,我继续向东而行,来到大灵岩寺。这里林木葱茏,蔚然而深秀,泉流密集,灵动而传奇。在千佛殿及五花殿遗址东侧的崖壁下,这汇泉成池的一方碧水,就是闻名遐迩的“五步三泉”。所谓五步三泉,就是在五步之内,分布着三眼泉水,分别是卓锡泉、双鹤泉和白鹤泉。三泉相隔甚近,成品字状分布,三泉之水汇聚成池,宛如明镜,故名“镜池”,“镜池春晓”为灵岩八景之一。大诗人李白在《题灵岩寺泉池》中把这里的环境、情境、心境描述得精到贴切,诗曰:“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三泉中,以卓锡泉最有名。它位列济南72名泉,涌水量也最盛。清泉自崖壁洞穴内涌出,汩汩作响,不因旱涝而间断。洞穴上方石壁镌书青靛大字“卓锡泉”。卓锡泉亦名锡杖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故名。流三四步,入大石池内,合寺皆汲于此,名曰‘镜池’,亦曰‘功德池’。”清道光《长清县志》载:“僧法定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至一处,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环锡杖卓之,得泉甘洌,遂名。 ”今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自岩壁下一洞穴涌出,汇入镜池。

卓锡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木栈道曲折回环。历代名人游览灵岩圣地后,对卓锡泉多有题咏。其中题咏最多的当数清乾隆皇帝。乾隆曾8次驻跸灵岩寺,还筑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每次游览卓锡泉后,乾隆帝都要题诗咏赞。今泉上方石壁上仍镌刻着乾隆御笔题写的泉名。泉西侧岩壁上嵌有乾隆咏泉石刻5方。其中一方为《卓锡泉》诗:“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此诗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再次巡视济南,驻跸灵岩寺,乘兴为灵岩八景题诗中的一首。另一方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最后一次来灵岩,为卓锡泉的题诗:“五年隔复偶斯来,不改青山崔与嵬。信宵便当催辔去,谓他卓锡涉多哉。”
白鹤泉位于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泉池石窟状,泉水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可是双鹤泉很不好找,不少游客找来找去,只找到卓锡泉和白鹤泉,双鹤泉在哪儿呢?其实双鹤泉位于镜池之中,被池水淹没,所以一般人不大注意。关于“五步三泉”的来历,还有另一版本的传说。话说法定禅师历经千辛万苦抵达灵岩,可山中缺水,无法久居。正在郁闷之时,一位樵夫走上前来说:“大师有意在此建寺,何愁没有水啊?”抬手向东南方向一指说:“几里外见一对白鹤鸣叫之处,便可找到泉水。”说罢隐身不见。法定顺着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果见两只白鹤引吭唳鸣,上下飞旋。白鹤飞旋处,果然有两处泉源,清冷的泉水汨汨而出。法定喜不自禁,用锡杖朝石壁一击,登时水波迸涌,飞瀑溅珠。后来,人们将这三处泉水分别命名为“双鹤泉”“白鹤泉”和“卓锡泉”。三泉之水除了供寺僧煮饭、泡茶、灌溉外,还溢出泉池,沿着泉溪穿过半个寺院,为灵岩寺增添几分神韵。
那么这块铁袈裟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呢?有人传说,这是当年法定禅师建寺时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代大儒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中说,铁袈裟应是汉代铁官冶铁时的遗留物。清乾隆皇帝附和说:“铸铁不成想以废,置此半途徒费勤。”不过近年来,有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铁袈裟实际上是一尊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的下半身。此论断的依据是被发现的鲁班洞李邕灵岩寺碑里的一段文字。碑文明确记载了当时由唐高宗舍资兴建的一系列建筑与造像,有可能就是当时唐高宗和武后舍资在灵岩寺所铸造的这些巨大“六身铁像”的一块残体。这样的话,铁袈裟的千古之谜便可得以破解了。
袈裟泉是个充满佛教禅意的地方,千百年来滋养着古刹灵岩寺的袈裟僧众。崖上青松翠柏,崖下流水潺潺,泉水源自封闭的溶洞中,自崖下石隙散漫流出,流经两个石雕兽口后,泻入半圆形池塘。池中游鱼优哉游哉,鹅卵石历历可数。所以,这里成了游灵岩必到之处,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诗仙李白这样描述:“客来花雨际,秋色落金地。片石含青锦,疏林挂绿丝。高僧佛玉柄,童子献双梨。惜去爱佳景,烟罗欲瞑时。”


袈裟泉泉池
下一站,该访甘露泉了。甘露泉位于灵岩寺北山坡,从“袈裟泉”东行过灵带桥,越过灵岩寺后门,顺登山盘路而上,到乾隆皇帝行宫遗址向东,便是“灵岩第一泉”——甘露泉。举目望,只见壁立悬崖下有一石窟,小泉似露珠般在石缝中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泉池呈长方形,清澈见底,绿藻飘动,终年不涸。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为乾隆皇帝御笔。泉池西侧10余米的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泉边原有甘露亭,今已无存。泉水自崖下石缝流出后,汇入一长方形泉池。池壁上嵌一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口泻出,沿溪奔流,逶迤而行,注下山谷,声闻数里,有“灵岩第一泉”之美誉。
甘露泉水质奇佳,灵岩寺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尤其在夏夜,常围聚泉畔,一边品茶纳凉,一边说法论经,身体上享受清凉,灵魂上经受洗礼,这一场景称作“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徜徉于甘露泉边,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甘露泉有“灵岩第一泉”之美誉,为什么没能像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一样列入济南72名泉呢?无论从涌水量、从历史绵延、从文化底蕴来看,甘露泉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我暗自为甘露泉鸣不平!
在为“灵岩第一泉”鸣不平的时候,我想起了“五峰山第一名泉”的清泠泉。清泠泉,又名志仙泉,因清泉激石、泠泠作响而得名,为济南新72名泉之一。该泉位于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东侧的山腰上,清泠亭之内。亭下正中即泉池,池呈正方,条石砌岸,水深约米许,澄清见底。泉水自石雕龙口中流出,跌落长宽深各0.8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分出二脉,一脉西流穿小石桥,另一脉伏流至亭西,由二石雕龙口溢出,入方池后再伏流向西,注龙王殿雕栏石池,潜流至玉皇殿前石桥下出露。泉水清冽甘甜,煮沸无垢,细细品尝有淡淡的柏香味。

清泠亭建在清泠泉上,四檐翘飞,彩绘斗拱,碧瓦流光。亭子的梁架构造十分奇巧,三层叠起,每层皆为正方形,亭顶则为四棱锥形,极为少见。盛夏酷热之际,置身于亭中,泉鸣谷荡,流水淙淙,不仅暑气全消,更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难怪前人写道:“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有诗赞曰:“客至满清厅,松风亲细泠。诗文常会友,即此是兰亭。”这一独特气质,与甘露泉颇为相似。
我在甘露泉畔徜徉良久,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已至午时,该打道回府了。今日访了几处名泉,水势又颇为旺盛,心中甚是惬意。下山之时,沿盘道石阶顺势而下,一路有溪流之声相伴,林中不时传出阵阵鸟鸣,显得别样幽静。两侧松柏夹道,微风徐来,松香阵阵,沁人心脾。待穿过后门再入灵岩寺,我似乎嗅得缕缕茶香。开始并没有在意,但是等走到客堂门前时,从屋内飘出的袅袅茶香直往我鼻孔里钻,真真切切。深吸一口,沁入心脾,顿感心神清越。啊,是茶香!我确定无疑。很想走进客堂,与寺僧或居士品茶论道,可我一介凡夫俗子,不懂佛家规矩,未敢上千叨扰,就只好座在大雄宝殿前的银杏树下,静静享受氤氲的茶香。
中国有句老话叫“茶因禅兴”。茶文化兴盛于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道文化的正式诞生。追根溯源,唐朝茶文化的兴盛,当然与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以及南北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但禅宗的发展与繁荣,是推动唐朝茶文化兴起的十分重要的原因。我国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宗重视“坐禅修行”,坐禅必须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一致。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用,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减轻饥饿感,所以茶就成为首选饮料。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通过坐禅进入虚灵宁静状态,祛除心中烦恼,让人心胸豁达。而茶道能够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你的心田时,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当时的寺院十分讲究茶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为香客施惠茶水。
寺僧不仅喜欢饮茶,还有种茶的习惯,我国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称“仙茶”;福建武 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灵岩寺不仅有自己的茶,而且开北方饮茶之先,是北方饮茶的发源地。据《封氏见闻录》卷六《饮茶》记载:“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南人好饮之。北方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阐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段话的意思是,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的降魔法师大兴佛教,宣讲教义,吸引很多人前来听讲。为了使人们不打瞌睡,降魔法师让信众自带茶水,饮茶提神。于是,人们都自带茶叶到灵岩寺听讲,在那里煮茶饮茶。后来,一些人就地开设茶店,给来听讲的民众供应茶水。就这样,北方很多城市也出现煮茶卖茶店,饮茶之风也日益普及。

如今,我静静坐在大殿前的银杏树下,听着袅袅佛乐,嗅着缕缕茶香,心中块垒已消,无忧亦无喜,似乎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一阵清风拂过,银杏叶沙沙作响,檐角的风铃清脆悦耳,和着泉溪的潺潺流淌,我似乎参悟了一丝禅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超然物外的淡定与从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