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百脉泉游记

标签:
百脉泉清照园 |
分类: 山水游记 |
我猜想,乾隆皇帝是没有去过章丘的。若是去了,“天下第一泉”的名号能否落在趵突泉头上,犹未可知——因为章丘的百脉泉,既有冲天之势,又有脉脉之情,既豪放,又婉约,丝毫不逊于趵突泉。北宋大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云:“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百脉泉,位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百脉泉公园内。我们常说的百脉泉,实则是一个泉群,且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共有泉点156处,其中百脉泉、东麻湾、西麻湾、墨泉、梅花泉和净明泉等6处泉水入选济南七十二名泉。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来此酣吟畅咏,元好问、王世贞、李开先、蒲松龄等名家纷纷留下佳词丽句。闲言少叙,现在就随我一起进入公园,一处一处寻访名泉,聆听泉水之韵,感受泉水之美。

进入公园南门,略下坡,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湖面,名曰万泉湖,由百脉等数泉的泉水汇合而成。在万泉湖的最南端,只见一泉突兀而起,泉涌如柱,雪涛四散,訇然有声,这就是龙泉。之所以称之为“龙泉”,是因为泉眼位于湖湾的上源,紧靠南岸,岸边巨石嶙峋,蜿蜒崎岖,就像一条横卧的长龙,泉水从石岸下喷出,如巨龙吐水。该泉历史不长,乃1965年人工钻孔而成,孔深200米,直径0.40米,出水量很大,是龙门桥以南万泉湖的主要水源。昔日,这里曾是玉带河中段,两岸泉眼甚多,上世纪中期扩挖万泉湖时,把河道加深加宽,从而形成广阔湖面。今湖底不断涌出串串气泡,实则是泉水上涌所致。隆冬时节,多数湖面已结冰,唯独龙泉及其周围水雾弥漫,碧波荡漾,景象奇妙。


万泉湖原名东麻湾,也叫明水湖。东麻湾在百脉泉东侧,为章丘第一大丰水河绣江河的源头,湾内处处泉涌,水势旺盛,年涌水量高达1.5亿立方米。东麻湾的深部地质构造为南北向断层,泉水自断层裂隙上涌,如漱玑泄玉,处处开花。最吸引我的,是湖底那些不知名的小泉。你看,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有无数个小小的泉眼,不停地往外喷涌着气泡,如串串珍珠自湖底浮向湖面。从小泉眼中冒出的小气泡,有的连成串串珍珠,如项链一般浮在水中;有的一簇簇地聚集升起,越升越大,像在夜空中升起的礼花,在水面炸开,砰然有声。泉眼竟相涌流,串串水泡忽急忽缓,忽聚忽散,此起彼伏,令人赏心悦目。每次水泡炸开,都会在湖面荡出片片涟漪。乍看湖面,还以为天上正落着小雨呢。


湖面平滑如绸,丝丝缕缕,明暗有致,层次分明。四周荷塘片片,小溪纵横。浅湾芦苇苍苍,在水一方。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一派泉林郊野风光。清晨的湖面笼罩着淡淡的薄雾,三三两两的水鸭随波游弋。湖畔绿树环绕,杨柳依依,纷披的柳枝,像绿色的丝绦,亦如少女的长发。她们那么热衷于湖畔,大概是对着湖水照镜子吧,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袅娜的身材,不孤芳自赏都难啊。你看它们还很顽皮,每当风儿拂过,它们总是随风而舞,同时不忘轻轻撩拨水面,漾起层层涟漪。湖中长满水草,一年四季柔长碧绿,随流水而摇曳,美不胜收。成群结队的锦鲤嬉戏其间,饶有诗情画意。



若想俯瞰百脉泉公园全景,过龙泉之后,可登汇泉阁一观。汇泉阁位于万泉湖畔的一片开阔地上,紧挨儿童乐园。登阁俯瞰,万泉湖的诗意神韵一览无余。阁下湖边,建有“濯缨”和“漪漪”两亭,游人可休憩亭下,赏泉水滨。两座大理石拱桥飞架水上,将湖划分为三面——南湖小巧空溟,北湖波平浪细,西湖水深流急。湖西北建有“绣江亭”,湖水从亭下北流形成绣江河。放眼湖面,水色天光,相映成辉,令人心旷神怡。湖中诸泉相连,园门口有“龙泉”,泉水汨汨,奔突向上;汇泉阁后有“龙湾泉”,泉水涌动,波光粼粼;龙泉寺西有“金镜泉”,泉水如镜,闪铄晶莹;龙泉寺前有墨泉,声如沉雷,昼夜奋涌;龙泉寺院内有百脉泉,涌珠浮翠……众泉汩汩不息,堪称天下奇观。
下汇泉阁,闻水声哗哗,寻声至汇泉阁北侧,发现一圆形泉池,池岸立标牌,近观曰“筛子泉”。泉池呈圆形,以鹅卵石铺底。水底泉眼密布,犹如筛子一般,水注如从无数筛子眼钻出,故而得名。此泉名字朴实,却极具意象。泉水正常喷涌时,可见泉水汩汩,涌珠浮翠,向北汇入万泉湖。



龙湾泉
由龙湾泉北行约150米,便是大名鼎鼎的百脉泉。百脉泉位于龙泉寺院内,三个长方形泉池组成“品”字形,周边竖有花岗石栏杆。池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得碧翠惹眼。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为百脉泉增添诸多灵动之韵。池底泉眼很多,水泡串串,奔突向上,泛出参差错落的滚动珍珠,汇为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因泉水从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泉脉不竭不息地涌流,故称“百脉泉”。《章丘县志》载:“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故名。”
百脉泉古时为方圆半亩多的大方池,四周石砌,围有雕工精致的石栏,泉周石墙上镌有名人题句。清代乾隆年间,章丘知县张万青倡修百脉泉,又在大池之南修砌东西对称的两个小池,号“张公池”。1958年对泉池进行全面整修时,将南面二池扩为与北池一样大的方池,二池并列,中架拱桥相通,较原来面貌更加壮观。
百脉泉久负盛名,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章丘县志》把“百脉寒泉珍珠滚”列为章丘八大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如今在百脉泉东西两侧的墙壁上,镌刻着多位才子骚客留下的诗文。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游百脉泉》诗云:“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颗颗如珠碎,沄沄比镜平。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长缨。”清代章丘诗人焦诜曾《百脉泉》诗云:“方池半亩水盈盈,苹藻交横彻底清。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应识寒泉分济脉,倚栏闲自洗茶铛。”

站在百脉泉边,我在寻思,这一带名泉众多,梅花泉、墨泉、龙泉等,无论从流量上还是气势上,都远超百脉泉,可为何冠以“百脉泉泉群”,而不是“梅花泉泉群”“墨泉泉群”呢?略一思考,立马了然。其一,百脉泉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记载,而其他各泉大多是上世纪钻孔而成,比百脉泉晚了许多;其二,百脉泉居于泉群中间,东有东麻湾,西有西麻湾,两湾组成ㄇ形,将百脉泉环绕在中心位置,有众星捧月之感;其三,该泉群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泉眼密布、百脉奋涌,喷珠吐玉、气泡串串,而这一特点百脉泉最为突出,故以“百脉泉泉群”为名。

龙泉寺环百脉泉而建,寺院的大殿“梵王宫”雄踞在百脉泉北岸,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佛的金身,两旁是十八罗汉像。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为章丘佛教文化的一处名胜景点。龙泉寺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所有题刻均出自大书法家雪蓑之手。其实,嘉靖年间重修时,雪蓑题写的寺门匾额“龙泉古刹”和楹联“台榭屯阴,翡翠半涵兜率殿;池涛漾玉,水云深锁梵王宫”早已无存。现悬挂于新建龙泉寺门楣的匾额和门侧的楹联是从道光《章丘县志·金石志余》中查实后,请章丘市博物馆长、龙泉寺修复小组成员宁荫棠先生根据馆藏雪蓑书法手迹加工修复的。

根据出土的石佛底座上的文字记载,该寺历史上确曾叫过“隆泉寺”,这是不争的事实。“隆”者,高起之状也,引申为盛大貌和深厚意。所谓“隆泉”,意为水势盛大、泉源丰沛之泉。另一方面,自古明水人多经商为官者,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道以“龙泉”命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关外有龙泉府,江西有龙泉县,至于龙泉寺更是多地都有,为了避免重名,故将百脉泉边的寺庙定名为“隆泉寺”。
那么,隆泉寺为何又改名为龙泉寺呢?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谐音,“隆”与“龙”语音相同,读来念去,口口相传,慢慢就将“隆泉”误传为“龙泉”;二是因为“龙泉”更接地气,在老百姓的观念中,龙是祥瑞之兽,能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龙泉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老少所接受;三是因为风水,章丘望族康姓历代善堪舆之术,自古视胡山至明水之势为龙势,称由南到北起伏绵亘的脉络为龙脉,龙脉至百脉泉结为龙穴,龙穴之泉,不正是龙泉吗?
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重修泉寺,李开先邀请好友雪蓑题写寺匾楹联。雪蓑书法极具个性,艺术水平颇高,但平生嗜酒如命,醉意朦胧中,提笔就写,不意将开首第一字“隆”错写成“龙”,并毫无改写之意,从此便将错就错,“隆泉寺”变成了“龙泉寺”。有人说,雪蓑可能早就认为“隆”字不妥,故装醉而书,倒也符合雪蓑性格。总之,从此隆泉寺更名龙泉寺了,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在龙泉寺西院墙上,镌刻有《龙泉赋》,文由济南知名学者徐北文著,碑刻由当代书法家朱学达书。附文如下:
人钟秀则才,地蕴泉乃雅。东来紫气,起迎大海朝阳;西接龙山,承继有虞文化。地负亿年岱骨,土石通灵;水涵百脉济源,湖山如画。情萦明水,乐景物之旖旎;心仪章丘,羡士林之潇洒。
章丘市者;安镇三齐,水木清华之福地;附郭省会,楼台典丽之名邦。泉源竟发市里,景色比双历下;古迹遍罗城郊,名贤驰誉遐方。百脉泉者;地不爱宝,明珠万斛,纷涌灵沼,天故呈奇,阴窍百条通达远洋。英英白云湖为一家美眷;汩汩清溪水,延百里绣江。龙泉寺者;宝殿重修,存遗制则美轮美奂,金身再塑,供博观于古色古香。夜月沧溟,鲛人丽珠泛海窟,四鸡龙洞,造像合掌朝梵王;风光胜迹无价,古寺名泉称双。
天朗气清,携朋访胜。黄花匝地,觅绣江水之渊源;绿树成荫,循清照园之芳径。品形并列,荇藻裹游鱼戏波。三槛清泠,云天上飞雁入镜。清晨良夜,急闻中麓先生之抚弄管弦;流水行云,恍若易安居士之流连吟咏。梵王宫内,龙女拈花微笑忘参禅;净水池中,金鳞舒鳍,悬空效入定。葱芳稻馥,惠风拂拂增乡情。佳话逸闻,青史悠悠动雅兴。
美哉章丘,西齐沃土,东国雄藩。百脉一泉,泛绣江水,汇小清河,势连大海。千家万户,踞齐城岭,倚龙藏洞,地接泰山。广厦高楼,耸出于桃红柳绿;嘉宾良友,畅游于月下花前。今值古刹重建,胜景新添。甘泉酿美酒,广交中外朋友。盛世多贤才,共建地上乐园。乐莫乐兮泉苑美,庆复庆兮升平年!

在龙泉寺门前西南角,有气势如虹的墨泉。墨泉为一钻孔喷泉,1966年建,孔口直径0.4米。泉池石砌方形,护栏皆汉白玉雕刻,前后刻有“墨泉”二字,为舒同先生题写。字体方正浑厚,颇具魏晋飘逸之气。墨泉,因泉井深幽、水色苍苍如墨而得名。墨泉是百脉泉群中最大的泉,号称“一泉成河”,可见其出水量之大。在每年十月份的丰水期,墨泉似墨菊开放,成为百脉泉公园里的一处胜景。
墨泉之源绵绵不绝,充沛的泉水自孔穴喷涌而出,力道十足,涌声闷重,如沉雷隆隆。每次走进百脉泉公园,汩汩之声不绝于耳,寻声而去,只见墨泉之水鼎沸突涌,色泽黝深,翻滚如墨球,气势恢弘,状如趵突。不,不是“状如趵突”,而是“胜于趵突”。其喷薄之势远胜趵突泉,大有挥毫泼墨劲笔欲书之势。它喷出的水柱,能突出池中水面半米高,翻腾涌出后,雪涛四溅,翻落于石砌方池内,浩浩荡荡向北流去。泉水从池内汇入石渠后,即变得清彻透明,而后分东西而折向北,穿堂过院汇入绣江。

在龙泉寺西墙外,有金镜泉。该泉位于百脉泉以西50米,百脉泉宾馆院内。1966年钻而成,孔深150米,孔径0.60米。泉池圆形,石栏围护。水自池中高于水面的铸管泉口向外翻滚,状如蘑菇,声若雷鸣。池水清澈,波光粼粼,在阳光照耀下,金辉闪烁,如同明镜,故名金镜泉。金镜泉终年喷涌,从未干涸。泉水分别从东西池壁的明渠、暗沟流出折向北,注入绣江河。

在龙泉寺后面,有一处颇具诗意的泉水,五股清泉喷涌,宛若五瓣梅花,故名梅花泉。我认为,梅花泉是百脉泉泉群中最具观赏性的泉水,每次来章丘赏泉,我都将梅花泉作为最核心的任务来安排,在这里逗留的时间也最长。


梅花泉为1979年钻孔所致,共5孔,孔深250米,直径各0.5米,呈梅花状围合排列。泉水出自奥陶纪石灰岩裂隙,涌量为0.5立方米/秒。盛水期喷涌高达数尺,鼎沸浪激,水汽蒸腾。泉水汇入亭台楼阁辉映下的一方池塘,然后从溢水口流出,过锦江桥入绣江河。


池塘为石砌,呈方形,长52米、宽50米、深1米。在池塘的东北角,五眼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五座水柱,如盛开的白色花瓣,中心花蕊涌动,时波时涟。五座水柱各有千秋,有的出水数尺,亭亭玉立,欢腾跳跃;有的涌水如轮,深沉宏大,气势不凡;有的喯珠吐玉,白沫四溅,平地涌起三尺雪……跨过漫水桥,便觉泉射雨丝,白沫沾衣,丝丝泉风绕身,阵阵凉意萦怀,清爽怡人,惬意得很。

在梅花池畔西北角,有一圆形泉池,出水口处立有泉碑,上书“漱玉泉”三字。该泉为钻孔成泉,1958年钻,孔深200米,直径0.5米。泉池为石砌,形若圆盘,直径约3米,深0.5米。池底铺鹅卵石,周有石栏围护。泉眼喷出的水花,高达数尺,色白如玉,水落池中,如玉石片片。观其状,碧水洗白玉,纯浩无暇,故名“漱玉泉”。
济南市区有两个漱玉泉,另一个在趵突泉公园内。我总觉得,章丘的漱玉泉比济南的还要美,一是出水量大,有涤荡之势;二是泉池设计成圆形,更像一面圆镜。池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黄的、白的、褐的、绿的,像一个盛满花蛤的大水盆,在水波的荡漾中,个个花蛤咕嘟咕嘟吐着水儿,特别鲜活灵动。最奇特的是,泉水从泉眼喷出时,不是直上直下,而是不停地左右摇摆,被称为“会跳舞的泉”。
相传,漱玉泉便是李清照年少时梳妆洗漱之所。这一泓碧泉啊,如明镜般亮洁,掬一捧清泉在手,耳畔萦绕着泉水之韵,思绪不由自主地袅袅升腾。遥想当年,李清照常坐于漱玉泉边,面对泉水,或发呆,或吟哦,构思词章,推敲词句,后将词作结集为《漱玉集》。之所以以“漱玉”为词集命名,大概是以玉质之温润明洁,比词体之温婉绮丽;以玉工之切磋琢磨,喻词家之精雕细琢;以泉边漱玉之妙手,得千古绝唱之词章。历史如烟,“千古第一才女”早已香消玉殒,唯有这不变的漱玉泉,终日汩汩不息,映照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暗问漱玉泉:你是否还记得,曾有一个绝代女子以此为镜,顾影自怜?可是,漱玉泉全然不回应我的问话,自顾自地汩汩流淌。也许,对漱玉泉而言,所有的人都是过客,包括“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李清照。

梅花泉和漱玉泉皆位于清照园内。清照园,即李清照故居,坐落在百脉泉公园西北隅,为纪念生长在百脉泉畔的李清照而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16岁前一直居住在这里。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婉约词句。靖康之乱发生后,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漂泊江南,大约在1151-1156年间,孤寂冷清地离开人世。李清照被称为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千古第一才女”,著有《漱玉词》,风格清丽婉约,被词坛誉为“婉约词宗”“词国皇后”,不仅和苏轼、辛弃疾称为宋代“三大词人”,而且还与李白、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


自明朝以来,中国共出现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分别位于济南、青州、金华和章丘,其中章丘的清照园集五个“之最”于一身,即建筑规模最大、自然景观最美、文化品位最高、馆藏资料最全、关于李清照的学术研究成果最新等
清照园正门朝南,门前柳青竹翠,草芳茵绿。远望湖水浩渺,近观溪水淙淙。东侧青石栏杆内,立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撰写的《廉先生序》碑,西侧立有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题写的“一代词宗”碑刻,大门门楣悬“李清照故居”匾额,由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题。步入园内,奇花异草争艳,小桥流水纵横。迎面有一水榭,悬“龙泉漱玉”匾额,取园内龙泉、漱玉泉二泉合一之意,由我国美术大师尹瘦石先生书写。两旁悬楹联“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摘自李清照七言绝句诗《题八咏楼》的后两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的手迹。水榭屏风两面各书写李清照词《声声慢》和《鱼家傲》。屏风前设有李清照塑像,呈现出忧国忧民的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家亡后,形成的人比黄花瘦的形象,即正面看忧、侧面看愁、整体看瘦。塑像面向西南,默默凝视清照园,这一设计表达三层寓意:一是词人回望故居,表现了对家乡的浓浓深情;二是清照手握之书与梅花灵动之泉相应,喻示文思泉涌;三是飘带与脚步相应,有踏云欲飞之感,喻示整个景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在回廊曲径中漫步,左可观水流云断,右尽览梅花泉涌。长廊尽头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李清照纪念馆”匾额横悬廊中。走进序厅,巨幅版面上详尽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转至溪亭,全国著名书法家的碑刻琳琅满目,字体各异,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走出碑廊回首仰望,一幅由全国政协常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柄森题写的“一代词宗”匾额庄严凝重。文叔斋内展有李格非生平,“廉先生序”碑拓残片及李格非的各种文献资料。

“漱玉堂”是李清照纪念馆的主要展室,里面陈列着李清照年谱和历代各种版本的李清照著作,以及研究李清照的专著和文章。十八幅代表李清照一生的写意画,由济南画院著名画家吴泽浩、孙墨龙、于文江、韦辛夷创作,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如归旧地,给人以深刻印象。迎面屏风的李清照行迹图将李清照一生中所到之处标示明了,回味无穷。“燕寝凝香”是李清照的起居所在,一组斗茶雕塑将李清照夫妇刻画得维妙维肖,各种仿宋家具和古代瓷器,书籍将卧室衬托和装点的完美无缺,迎面屏风画清明上河图,展示宋代的风土人情。“易安楼”为二层外廊式建筑,一层可供游客凭窗观泉,若有书画之雅兴,尽可挥笔抒情。二楼可俯赏梅华池,远眺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海棠轩”是一处集休息、观赏、购买纪念品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室内悬有章丘古代十大名人的画像,可增加游客对章丘历史文化的了解。

我在清照园逗留良久,思绪恍惚穿越千年,进入了兵荒马乱的宋代。我努力追寻着一代词宗的背影,想邀请她来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新时代,若是重游百脉泉,她又会写出什么样的词呢?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吗?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吗?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吗?恐怕都不是!我想,应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生态情怀吧,应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积极进取吧,应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宏阔与豪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