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拜谒岳麓书院

标签:
岳麓书院杂谈 |
分类: 山水游记 |
对很多读书人来说,岳麓书院是心向往之的教育圣地。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它历经战火,七毁七建,千年弦歌不断,学脉延绵。它的古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块砖瓦、每一段廊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2020年底,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岳麓书院,走进这座心仪已久的千年学府,做一次历史的探寻和文化的朝圣。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前望湘江,后依岳麓山,左右有天马、凤凰二山侍卫。湘江从其东侧流过,湖中央的橘子洲像一艘狭长战舰,航行在波涛滚滚的湘江之上。说起来,岳麓书院真是书香浓郁,它处于湖南大学校园内,南有中南大学,北有湖南师范大学,三所211大学环拥四周,还有毛泽东就读过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之隔岸相望,真是文韵深厚,文脉绵长。在进入岳麓书院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这座千年学府的历史,这样才能在参观的时候心里有点谱,免得懵懵懂懂转一圈,除了看一些老建筑之外,头脑中对这座教育殿堂还是一片空白。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如果大家想详细了解唐代以前岳麓山的历史,可以参阅《麓山寺碑》,此碑位于岳麓书院南面的护碑亭内。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
岳麓书院发展到在宋代,已经蜚声宇内。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因其办学之盛,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南宋时期,在著名理学家张栻的主教下,书院进入了宋代办学的最盛时期。南宋绍熙五年(1194),著名理学家朱熹出任潭州知府,对书院进行扩建和整治,由此岳麓书院逐步发展为研究和传播理学文化的重要基地。理学,又被称为道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各种不同学派,其中“程朱学派”被奉为圭臬,在南宋时期被钦定为官方正统哲学,构成宋末至清代 600余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 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如今,它已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修复最好的一所古代书院。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入口处悬挂的这块“千年学府”牌匾,它是书院1010周年院庆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的。“千年学府”四字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字而成。两侧悬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由国学大师虞愚撰写,高度概括了岳麓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史实。
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祠堂。这种布局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主体建筑有讲堂、御书楼和文庙,体现了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书院,感受书院的千年历史与浓浓的学术意境。首先看到的是岳麓书院门前的赫曦台。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赫曦台始建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应张栻的邀请来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学派间相互辩论交流的会讲形式,史称朱张会讲。当时二人每天早上登岳麓山观看日出,张栻为此专门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赫曦”,是指红色的朝阳。后废。明嘉靖七年(1528),知府孙存于原址复建赫曦亭,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台的左右内壁上题有“福”“寿”二字,字高丈余。其中“寿”字写得龙飞凤舞,相传清嘉庆十二年(1807)罗典“重赴鹿呜”(清代考举人,主考举行宴会称“鹿鸣宴”,六十年后,举行纪念,称“重赴鹿鸣”),有一远方来的道人,用竹帚蘸黄泥水写的,后由罗典另写“福”字,置于左壁。台中央立有一道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背面是朱熹、张拭、王守仁、毛泽东等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说明赫曦台历史久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中。
书院前部除了有一台(赫曦台)外,还有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后部修有百泉轩园林,园内辟池引麓山清泉,筑有小桥、假山、亭、轩、阁,仪态万千,三面走廊萦绕,迂回曲折,清代山长罗典所建八景依然,院内外桃、柳、荷、诏、花、竹应有尽有,与麓山风景遥相呼应,即开拓了师生游息之所,丰富了书院环境的艺术效果,又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寄情于宁静的大自然,以达到陶冶心智,修养生性的闲适情怀。
书院大门颇为古朴,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特别召见山长周式,亲赐“岳麓书院”御匾,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上下两句源出经典,联意关切,表达的意思是:楚国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啊,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会聚之所在。此联虽仅为四言,却简约有力,气势非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牛而且特大气。

岳麓书院大门的门厅悬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上联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要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下联的意思是,做学问既要有继承,又要有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拭,近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很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吗?

大门之后,为岳麓书院的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宋元时此处为礼殿所在。明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清同治七年(1868)大修。抗日战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二门门额上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法考证。原匾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战争期间曾被炸毁,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的照片资料复原重建。门侧悬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尧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撰写的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上联点出岳麓书院的地里位置,山接衡岳,水临湘江,深山大泽,龙盘虎踞,气势非凡;下联描写岳麓书院继承孔孟学说,崇尚圣贤之道,是学习礼仪的好地方。进入二门,回头看二门背面,只见门楣上悬有“潇湘槐市”匾额。“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汉代长安城北的一片森林。当时京城的书生们常聚于此,或议论于槐树下。“潇湘槐市”指岳麓书院是湖南的“槐市”,是文人、学者经常聚集的地方。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之槐市。
穿过大门、二门,进入院内,院子左边的建筑是教学斋,斋名源于《礼记•学记》“建国居民,教学为先。”门两侧挂楹联“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右边建筑为半学斋,“半学”一词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意思是半教半学,教学相长。斋门两侧挂楹联“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教学斋是师长讲课、学生自修的地方,半学斋则是书院师长、山长居住之所。如今在岳麓书院的斋舍里,开辟有岳麓书院展室和毛泽东、蔡和森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室。
讲堂位于书院中心,是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明代称为“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讲堂檐柱悬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上悬“实事求是”金色匾额,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1917年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额便悬挂于此。当时正是我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宾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久,毛泽东两次寓居半学斋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讲堂内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央悬挂的这两块鎏金木匾。一块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学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于天人合一,旨在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可惜原匾被毁,现在这块匾是 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的。另一块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块匾是真迹。该匾是清廷为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其中的“道”便是指理学,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宗,它表明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学达性天”匾下悬楹联:“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池,指岳麓书院门前之饮马池;两贤,指朱熹、张拭。“道南正脉”匾下悬楹联:“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讲堂的正中设有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台上摆两把椅子,是为纪念张栻和朱熹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当年朱张会讲,盛况空前,“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古代上课时,学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携带蒲团,席地而坐,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显示了老师的威严。忆往昔,历史上多少名人坐在这讲堂下听老师讲课,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想到此处,我不由得对讲堂油然而生敬意。讲坛之后是木质屏风,上面雕刻着山长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内容实为古代岳麓书院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为历代山长所推崇。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忠孝廉节”碑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忠孝廉节”碑共分四块碑石,每字一碑,分嵌在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每碑高213厘米,宽141厘米,字高169厘米,宽122厘米,大字行书,题款为正楷。“忠”字右上刻有“晦庵朱子书”,“晦庵”为朱熹的名号,“朱子”系后人对朱熹的尊称。“节”字右上刻有“皇清道光丁亥后学欧阳厚均敬立”,欧阳厚均(1766-1846),湖南安仁人,1789年肄业于岳麓书院,1799年进士,后受聘担任岳麓书院山长,连任27年,史称他有著名弟子三千,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人物多半出自他的门下。
讲堂的正后方,是书院藏书所在——御书楼。岳麓书院创建初期就在讲堂后面建有藏书楼,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为当今最古老的书楼之一。后因宋真宗赐书给岳麓书院,更名为“御书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始建御书楼于现址。清代所建的御书楼不幸毁于抗日战争中,今天的御书楼乃20世纪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三层楼阁建筑,古色古香,因环境幽静,为读书研究最佳之处。楼前柱悬有对联一副:“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上联意为:这是兴修文教的神圣之地,前面有朱熹、张栻的讲坛,宋代和清代赐给的匾额。下联意指:御书楼是岳麓石山之中供人汲取古籍、博览群书等地方,上面藏有三坟五典及诸子百家。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 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


在书院左侧,紧挨着的是文庙。文庙自成一个院落,但又与书院相通,由书院赫曦台或讲堂或御书楼均可进入文庙。文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也是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教育界开始祭祀孔子。北宋时期岳麓书院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孔子及十位哲人像,画七十二圣贤图。南宋乾道元年(1165)改礼殿为宣圣殿。明弘治十八年(1505),更名为大成殿。明朝正德二年(1507)迁于现在的地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后屡毁屡兴,但建筑格局未变。
文庙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建筑组成。大成殿是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大成”一词源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之一。所以用“大成”二字来表示孔子的成就和地位。1937年大成殿原建筑被日寇飞机炸毁,今殿为抗日战争后重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藻井天花,雕龙画凤。殿前有月台,供祭孔时表演礼乐用,御道中央有石雕蟠龙,栩栩如生。大殿两侧为庑廊,供祀唐开元至明嘉靖年间祀典所定先儒。廊柱上悬晚清国学大师王闿运题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据说,王闿运应邀去江浙一带讲学,那里的文人学者瞧不起这个湘潭人,王闿运谈笑之间,挥手写下这副对联,当地学人为之瞠目结舌。
大成门为清同治七年(1868)建造。大成门联云:“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一公一母,刻工精细传神。公狮戏耍绣球,母狮则怀抱小狮,寓意儒学俊美又生生不息。
大成门前庭院由两牌坊和照壁环绕。牌坊建于明代,南北各一,花岗石砌成,四柱三层,上有雕龙等饰物。坊额外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均为对孔子的赞语;内书“贤关”“圣域”则为对书院文庙的尊崇。
文庙照壁前的孔子铜像,是1996年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塑。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岳麓书院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出了书院大门,我心中不由得感叹:“真羡慕湖南大学的学子们啊!”你想,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有这样一所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公交车穿校而过,校内游人如织,游客与师生并肩而行;尤其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属于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现在仍然在培养学生,是唯一还在招生教学的古书院。书院里幽静雅致,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非常适合学习。徜徉在古老的书院中,感受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受它的熏陶后,你一定会感觉自己已经被教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