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济南——陪伴水哥走水线

标签:
水泉guanyindo纪儿寨观音洞纪儿寨耙头山 |
分类: 山水游记 |
为欢迎水哥重出江湖,文扬兄特设计了一条途径水泉的户外路线,并名之为“水线”。水哥游水线,确实别有深意。
“水哥”者,江湖之谓也,本名赵辉,因酒量惊人,饮酒如饮水,人送绰号“水哥”。上次与水哥爬山,还要追溯到2017年11月4日,我们一行6人穿越九重天、老仙岭、刀刃背、莲台山一线。打那儿以后,水哥家务缠身,中断了户外活动。弹指间,已三年有半矣,令人唏嘘不已!
2021年5月4日,一个属于青年人的节日。我们四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也不甘寂寞,趁着今年有假期,要去南部山区飞扬一下青春。早上8:30前后,我与水哥、文扬兄、宋师兄陆续抵达摩泥路北口,开启了今天的水泉之旅。摩泥路全长10公里,北连摩天岭,南接泥淤泉,故称“摩泥路”。这是一条美丽的公路,两侧青山夹立,中间溪流随行,被驴友评为“济南最美乡村公路”。走在摩泥路上,沿途山峦叠嶂,草木葳蕤,泉水汩汩,溪流潺潺,感觉像是在画中行走。
行约两公里,至常家村,右手位有一座跨溪平桥,这是进入水泉村的入口。越过平桥,穿过常家村和石棚峪村,前方不远就是水泉村。水泉村坐落于柳埠镇西南,这里林木茂密,四处皆泉,尤其进入汛期后,山泉汩汩而流,流水穿村而过,家家泉水,户户石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整个村子夹河坐落,村中随处可见石头房、土坯屋,还有古老的石桥,再加上古树、神龛,我们仿佛穿越悠悠历史,进入了幽静的古老山村。
水泉村因水泉而得名。水泉位于村子偏西的山崖下,崖壁陡峭,高30余米,壁上翠柏悬挂,泉水自崖壁下的罅隙间涌出,积于浅池之中,形成泉井,泉井四周长满青苔。虽然雨季尚未到来,但仍有水滴不断滴落池中。村中老人讲,此泉从未枯竭,即使遇到旱季,也有水珠渗出。泉水甘冽,清爽怡人,常饮此水,延年益寿。

离开水泉,我们直奔观音洞而去。观音洞位于水泉村西南侧的盘龙山上。沿羊肠小道上行约 1000米,便来到洞前。洞口朝西,高约3米,宽4米,有人工凿刻的痕迹。洞口处塑有一座佛龛,供奉着三尊菩萨像。佛龛悬楹联一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洞过去曾经来过,上次来游时,佛龛上方悬有横批:有求必应。今已不在,估计被风吹落。洞口往里不远,有一个宽敞的大厅,高约5米,宽约6米。再往里走,就要借助手电筒的照明。左手侧有一处奇特景观,只见石壁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窗口,有人认为是天然形成,也有人认为是人工凿成。从窗口能清楚地观察到山谷的全貌。窗口下面还有两块长一米、宽半米的平整石板,被称为“石床”,传说是观音菩萨休息的地方。继续往深处走,发现里面大洞套小洞,洞洞有奇观。观音洞总长80余米,高2-5米不等,宽3-7米。洞内为喀斯特地貌,石壁上图案丰富,有的像连绵群山,有的像万丈沟壑,有的像茂密森林,有的群鸟飞舞……
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菩萨来到此处,看到这里山林幽静,风景甚美,便决定在山腰上打造一个山洞,居住洞中静心修炼。如今,在观音洞的山脚下确有一堆石头,村民认为这就是当年观音菩萨开洞时留下的。
如今,在多处狭窄的洞口,发现有挖掘的痕迹,地面还散落少许石子,据说这是2002年考古挖掘时留下的。据考古学家考证,此洞形成于六万年前,很久之前有人居住过,洞中的淤土显然是人力所为,据说是怕人们走到石洞深处,发现其中秘密。那么,洞中到底有什么秘密?专家猜测,此洞继续向里延伸,有可能与地下暗河相通。
离开观音洞,我们开始攀爬盘龙山,看似不起眼的一座山,其实十分陡峭,需要连续拔高,很是耗费体力,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经过一番拼搏,我们终于爬上了盘龙山。站在山脊上,能清晰听见山那边车马喧嚣,那是摩泥路上传来的声音。向南眺望,耙头山和纪儿寨巍峨高耸,在远处向我们召唤。这两座山,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去的方向。
遗憾的是,由于走岔了道,再加上水哥的体力需要逐渐恢复,我们将错就错下了山,再次穿过水泉村,在摩泥路边找了一家农家乐——悦丰饭庄,正式庆贺水哥重出江湖。
按说,“水线之旅”应该到此为止。谁知酒足饭饱之后出现的一个小差错,让这次穿越只是按下了暂停键,而非结束键。原来离开悦丰饭庄时,文扬兄将一瓶二锅头遗忘在那里。第二天酒醒之后,文扬兄做出决定,过几天再走水泉村,将那瓶遗忘的二锅头干掉。
5月9日,星期天,这天是母亲节,晴,风和日丽,适合爬山。今日水哥、宋师兄有事,不能完成“未竟之旅”,憾!小项、小张没赶上车,甚憾!那么,就由我与文扬兄代劳吧。早上8:30,我与文扬兄乘坐882路公交车,在出泉沟下车。今日线路由出泉沟村始,先登纪儿寨,再攀耙头山,然后下山,穿水泉村,至悦丰饭庄用餐。
一下车,就遇到一男一女两位驴友。经询问得知,他们几年前曾爬过纪儿寨。既如此,跟着就是,免得多费口舌去打探路径。谁知这两位驴友过于依赖“两步路”软件,几次错过上山之路,等我们感觉不对头时,已经走到瓦子岭下。可我们并没有登瓦子岭的打算,于是折回出泉沟村。进一步打听,终于找到上山之路。

抬头望,纪儿寨高耸入云,山势雄绝。从不同角度去看,在不同高度去观察,山形会有很大变化,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这大概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使然吧!攀登间隙,我多次抬头观看山顶上的那两座石峰,猜测它们大概就是纪儿寨最西边翘起的两只大脚丫,这应该是纪儿寨的最高处。
登纪儿寨,颇费体力,不仅坡陡,还要披荆斩棘,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当我们抵达纪儿寨峰顶下方时,发现一堵又高又长的巨大石壁横亘在眼前,根本无法继续攀登。仔细研究了山势,发现要想从山崖上翻过去,难度颇大,且相当危险,只能沿山崖根部仔细向北绕行。这里根本没有路,右侧是垂直的岩石,左侧是万丈深渊,我们只能贴紧山崖,抓住树枝或岩石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不敢有半点闪失。每挪一下脚步,都要鼓足勇气;每前进一小步,都要屏往呼吸。不仅要经受坠崖的危险,还要忍受荆棘的折磨,稍有不慎就会被尖刺扎一下,让你感受皮肉之苦。虽然异常艰辛,好在下方长满植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让我们有惊无险地一一通过,来到了纪儿寨的北坡。


驴友从东侧上山拍摄的照片
其实,此前文扬兄曾两次单枪匹马地登上纪儿寨,都是从纪儿寨东坡上山。而从纪儿寨的西坡登山,他也是第一次。当我们小心谨慎地从悬崖根部绕行之时,文扬兄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讲述他攀爬纪儿寨的凶险经历,与他在峰顶上的经历相比,今天的危险和难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从驴友分享给我的照片看,文扬兄所言,句句属实。

栩栩如生纪儿寨
我们从纪儿寨的北坡向北而行,离开一段距离后,回头再看纪儿寨,可见纪儿寨完整的山势,高低起伏的山脊和石峰,极像一个头东脚西仰卧的婴孩,其头,其腹,其脚,甚至其翘起的小鸡鸡,皆栩栩如生。细看之下,婴儿似乎很顽皮,双脚微微翘起,好像正在欣赏自己的小脚丫,憨态可掬,惹人怜爱。想起刚才我们就是从其脚部的位置绕行而过,感觉颇为有趣。
纪儿寨之名,不是因为山形像婴孩,而是因为一个故事。话说出泉沟村,村东村西各有一座高山,村西的那座高山叫黑山寨,山上有个寨主叫黑虎熊,带着一伙人称霸一方。如今山顶上的旗杆窝、马道、练马场等遗迹,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黑虎熊有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为防止仇人伤害,就把儿子藏在村东那座山的山洞里。他在两山之间拉了一道绳,绳上系有铃铛,并嘱咐儿子说:“要是有人来伤害你,你就拉绳,铃铛一响,我就来救你。”谁知儿子很顽皮,有一回在山洞里闷得慌,就去拉那根绳子。黑虎熊听见铃响,立即奔往东山,来到一看,啥事没有,就生气地说:“没有事不能拉绳!”可是黑虎熊的儿子还是三番五次地随便拉绳,黑虎熊上了几次当以后,再听见铃声就不信了。可是有一回,仇人真的来了,黑虎熊的儿子又拉响山上的铃。黑虎熊听到铃声也没理睬,结果他的儿子被杀害了。黑虎熊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就把出泉沟村东面的那座大山起名“纪儿寨”。这是“狼来了”故事的又一个版本!

耙头山
下一站是耙头山。它位于纪儿寨东北,就像一个巨大的三齿钉耙,耙背在上,耙齿向下。山脊比较平缓,四周皆为断崖。尤其是峰脊的两端,像耙齿一样垂直向下,成为耙头山最为险峻之处。其实,如果找对了路,这座山并不难爬。我们很快攀上了山顶。虽然耙头山的峰脊平淡无奇,不过站在悬崖边上,能更好地眺望南边的纪儿寨和北边的攥头山。
下了耙头山,那两位驴友要去观音洞,我们就此别过。我和文扬兄沿着山梁直接下山,再次穿过水泉村,至悦丰饭庄——我们还惦记着那瓶酒呢。经过两次穿越,“水线之旅”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