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2021-04-03 21:38:29)
标签:

玉函山

分类: 山水游记

在很多济南人心目中,玉函山是与“公墓”划等号的,因为那里有济南市最大的公墓——玉函山安息园。可是,如果仅仅对玉函山了解到这一步,不过九牛一毛耳!公墓,只是玉函山极小极小的一个元素而已,玉函山上除了有公墓,还是济南市近几年新设的重要风景名胜区,它背倚泰山北麓,地形变化多端,峭壁幽谷相伴,泉流汩汩而流,植被景观优良,佛寺道观深藏,可以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极为丰富。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位于二环南路领秀城南,海拔523米,是泰山余脉最高的峰峦之一。关于这座山的名字,源于“青鸟衔玉函”的美丽故事。传说山上存有一个玉函,即玉质的盒子,里面装着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仙药。王母娘娘派一只鸟守护着玉函,这只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有一次汉武帝刘彻登临此山,得到了这个玉函,不禁心花怒放,率众人美滋滋下山,没想到玉函突然化作一只白鸟凌空飞去。这个传说被记录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玉函山”也由此得名。明代著名诗人于慎行在《玉函山眺望》一诗中就写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岱宗直北玉函开,海客乘春蹑来。绝壁松杉含宝相,中峰云气出香台。湖边万井烟光动,城上双河练影回。青鸟不归丹鹫远,仙踪佛地两徘徊。

玉函山虽靠近城区,反而因近而不被人重视,我多次提议列入徒步计划,均未得到积极响应。隆冬时节,很想找一条近线走走,玉函山当然成为首选。倡议发出后,仅宋师兄接受邀请。20201月4日早上7点半,我与宋师兄乘坐B164公交车到达领秀城森林公园门前——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新年第一行”正是开启。

从领秀城森林公园进入,右拐不远有一铁制楼梯,沿铁梯登上山坡,又遇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很快登上山脊。山脊上遍布白色岩石,两侧山坡长满茂密松柏,旭日从东方升起,泉城济南正在苏醒。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山脊上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朝霞洒在柏树林上

沿山脊东行约一公里,登上第一座山峰,名为泉子山。其海拔约300米,峰巅建有石砌圆环型平台,称为养心台。站在养心台上,只见群山连绵,松柏蔚然,朝霞洒在树上,鸟儿在林间鸣唱,心情豁然开朗——养心台,真养心之台也!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前方是月老峰

下养心台,由泉子山开始,行进方向转为向南。沿山脊南行约700多米,有一高峻挺拔的山峰,名“月老峰”。海拔约390米,山势较陡,却无险情,我们一口气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首先注意到,月老峰的南坡和北坡迥然不同,北坡植被茂密,松柏苍郁,葳蕤深秀;而南坡少树木,多岩石,石头皆呈白色,白花花一片,如汹涌的海洋上漂浮的冰块。同是月老峰,南坡与北坡差异如此之大,真是阴阳有别。月老峰顶部建有一座铁塔,看样子应为电信基站。塔下围聚了不少山友,多是领秀城居民。他们相互熟识,每天皆登此山,遇塔而止,相互打个招呼,聊聊家常,谈谈时事,然后打道回府,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愉悦了身心——他们因住在玉函山下而幸福。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月老峰南侧山坡

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称这座山峰为“月老峰”?是谁给它起了这么浪漫的名字?询问周围山友,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是我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关于月老的事迹,唐代之前并没有记载。记载月老最早的文献资料出自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文中记道:杜陵韦固,元和二年旅次宋城,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固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这个老人,即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经历“仇敌之怨,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等磨砺,也会一一化解最终成为夫妻。我在想,大概月下老人曾经在此峰修炼过吧!你看这座山峰,阴阳有别,合为一体,四周清秀,充满灵气,若在山顶结庐而居,参天悟地,确实是一个修道成仙的好地方。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前方是断层崖

从月老峰向南,山脊上仍然布满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层层叠叠的岩石。看,前方有一处断崖,名叫“断层崖”。所谓断层崖,其实就是一个山崮,这是在齐鲁大地的群山之巅,经常可见的一种特殊地貌——崮。崮,山顶平展如原,四壁峭壁陡立,峭壁之下是逐渐平缓的山坡,有的山坡呈梯状。其形态就像在山顶突兀地放了一个巨大的“石台”,这些“石台”或方形,或圆形,或鸡冠形,远远望去,仿佛星罗棋布的烽火台,又仿佛给山峰戴了一顶顶礼帽。这种奇特山势形成于5-6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之间。当山脉还沉浸于大海之中时,海水流动将海底山脉侵蚀成平原,后随地壳运动,海底升起,在剧烈的抬升运动中,海底平原被切割成一个个平顶的山峰,然后在漫长的时间里,随着风雨的侵蚀、自身重力导致的坍塌等变化,容易风化的页岩山基逐渐平缓圆润,更坚硬的石灰岩则形成了山顶独立的石台。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宋师兄攀登断层崖

来到断层崖下,抬头看,其高足有十几米。前方凸出的部分,由一层层参差不齐的岩石堆叠而成,正好可以用以攀援。两侧则是垂直的石壁,平坦如墙,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威慑。我只看一眼,便有些气馁。急忙从悬崖下寻找可绕路线,发现顺着悬崖底下,还真的有一条蜿蜒小道,于是我决定绕行而过。宋师兄是个见到悬崖就兴奋的主,就在我寻找绕行路线时,他已捷足先登,攀上了断层崖的第一层平台。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宋师兄登上断层崖

再往上爬,难度更大,危险系数也不断增加。虽然可以利用断崖的堆叠特性,一层一层地向上攀爬,但遇到落差较大处,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此时要胆大心细,手脚并用,抓牢踩实,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不堪设想。好在宋师兄这几年练就了一身攀援绝技,最后终于登上断层崖之巅。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宋师兄攀登极顶峰

眼看着宋师兄爬上断层崖,我这才放心地从悬崖下的小道绕上山脊。与宋师兄会合,往南行走不远,接着又遇到第二个断崖,这就是“极顶峰”。极顶峰比断层崖更高,攀登难度更大。它由几个断崖组成,岩石体积庞大,尤其是接近峰顶位置,有一处落差比人还高的断壁,上无抓握之处,下无蹬踏之处,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我劝宋师兄量力而行,但他在仔细观察山势之后,还是决定一试。当他爬到最难的地方,果然停了下来。他的头顶上是光滑的岩石平台,没有凸出的棱角可抓,而且眼睛也看不见上面的情势;脚下呢,只有一个斜向下的小石窝,脚蹬不住,吃不上力。这对宋师兄来说,难度确实太大。我劝他退下来,不要跟石头较劲。可宋师兄就是不听,只见他稳了稳神,先将双手举过头顶,扶着上面的平台,一只脚放在石窝处,突然双臂一较劲,身体往上一跃,硬是凭臂力将自己举起,头和胸越过了平台——此时,宋师兄已经可以凭借双臂将自己的身体支撑住,当这个动作顺利完成,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刚才那一跃十分惊险,若是臂力不够,或者重心不稳,真有可能酿成祸端。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宋师兄登上了极顶峰

我当然还是从悬崖下绕行,迂回爬上了极顶峰。过了极顶峰,最困难的路段就算已经走过。继续往南爬上青草坡,然后往西拐,很快就来到帅旗峰。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远眺帅旗峰及圆球

帅旗峰是玉函山的最高点,海拔523米,山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峰顶上建有巨大的白色圆球,十分醒目,老远就能看见,据说是军用雷达。由于附近设有禁止拍照的提示,所以我们遵照规矩,没有近距离拍照。不过远眺圆球的照片还是有的,特贴出一张,以飨我友。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帅旗峰北侧悬崖

圆球的西南侧,建有部队营房,院门关闭,有士兵把守。我们无意打扰他们,就从圆球北侧绕过,穿过密林,来到帅旗峰北坡的观景平台上。这里位于悬崖上方,地势较高,相对平坦,还无树木遮挡,是远眺近观的绝佳位置。站在此处,俯视北坡,只见巉岩危耸,壁立万仞,白色的岩石纹理清晰,犹如玉质书册。悬崖下方是幽壑深谷,名曰“佛峪”,峪内林木丰茂,虽为冬季,仍能想象得到草木萌发之后,整个山峪定是一片葳蕤之色。佛峪西南有一鼓型山峰,顶部为平坦圆形,四周皆垂直陡峭,那就是鼓楼峰。据说玉函山共有五峰,自西而东分别为鼓楼峰、透明峰、帅旗峰、行龙峰、鹅头峰。山阴有三峪,自西而东为西佛峪、柏石峪和花山峪。它们围绕帅旗峰主峰,西起大涧沟,起东到兴隆庄,绵绵十余里,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水墨画卷。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远眺鼓楼峰

此时,观景平台上聚集了十几个人,除了我和宋师兄,还有一位70岁老人领着5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此前他们一直跟在我们后面不远,现在终于在帅旗峰追上来了。另外还有一位东北小伙儿,他已经与我们同行了一段路程。还有两位在这里歇了半天的中年妹子,她俩多次徒步玉函山,对玉函山极为熟悉。向她们打听三教堂遗址的位置,她们说:“你们走过了,应该从部队营房院里进去,营房往西就是。”“部队营房也能进去?”我迷惑不解。“能进!给士兵打个招呼,就说去看二奶奶庙,登个记就行了。有时连登记都不用。”妹子所说的“二奶奶庙”就是“三教堂”,看来刚才我们错过了。回头再去走一遭?算了吧。这些年,我们养成了不走回头路的习惯,不管什么景点,错过了就错过了,绝不后悔,有机会可以再补上。

根据妹子的介绍,以及回来后查阅资料得知,进兵营大门西行,不远就能看到一座古殿,殿为4丈见方的无梁殿,其形似塔,全用巨石砌成,颜额题“三教堂”。东墙外挂一简介牌,上书:三教堂始建于元朝,民间称其为“二奶奶”庙,其间供奉神灵为“兴隆山二奶奶”。相传其姐妹三人,另外两人为“泰山大奶奶”和“峨眉山三奶奶”。

除了“三教堂”,不远处还有一座红色方形建筑,式样色彩与部队营房明显不搭,这就是仅剩的南天门和一殿残迹。南天门呈下门上屋结构,简朴的墙壁及屋檐,左有一石阶,右有一石碑,门上悬“南天门”匾额。南天门亦称红门,建于清康熙年间,与泰山南天门共处同一经线。难怪有人称玉函山为“小泰山”!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通往不对营房的盘山公路

其实,玉函山上宗教遗迹可不是从元朝开始,而是从1400多年前的隋朝开始。据山间佛峪寺造像间的题刻记载,一位叫做杨静太的妇女于开皇四年(584年)八月初十来到这里,率先在山阴天然石厦间开凿了佛像。可以说,杨静太是玉函山宗教活动的开启者,从此这里便成为僧道信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唐代大中年间,僧侣们在山巅建造了兴隆寺,等到宋代则改为道教的泰山行宫;到了元代,著名文学家张起岩游览玉函山,留下一则游记,至今仍镌刻在玉函山造像西面山谷的崖壁上。张起岩可是元代“左榜状元”第一人,也是元代山东地区出的唯一一名状元。在历史上,济南一共只出过两个状元。一个是元代的张起岩,另一个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一甲一名的陈冕,陈冕的状元府至今仍保留在鞭指巷。明清时期,山巅的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筑南天门和三大殿;清康熙十一年,在西佛峪寺边建造灵官庙,官府随之整修盘路,命名为“十八盘”,并立禁路碑加以保护,面貌焕然一新。

玉函山在古代颇为有名,除了张起岩,于慎行、晁补之、李攀龙等名人都曾为玉函山写下诗文。老家济南的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也非常喜欢玉函山的景色,他不仅写诗吟咏玉函山,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玉函山房”,并用尽毕生心血完成了《玉函山房辑佚书》。每逢夏历四月前后,香客云集此山,朝拜泰山“碧霞元君”。当时山上驻有官府人员,监收香火税,成了明清国库的一大收入。

“该下山了!”宋师兄看我陷入遐思,就打断了我的思绪。于是,我和宋师兄告别两位妹子,沿着清代整修的石板古道从容下山。一侧是茂密的植被,一侧是陡峭的悬崖,越往下走,环境越幽静,植被越茂密,各种树木相交生长,加以藤萝缠绕,真是如梦如幻,疑似仙境。这个满眼树木的幽静山峪,这就是“佛峪”,因东边的龙洞景区也有一个佛峪,为了区分,便将玉函山佛峪称作“西佛峪”。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沿途石刻

这是一段坡度较大的石板盘道,被称作玉函山的“十八盘”,青石板光滑平整,由山峪直通山顶。沿盘道向下行走,陡峭的山岩旁,不时闪出石碑或刻石,有些碑面还算平整,但碑文多模糊不清。在众多刻石中,历城人李止于崖上作《游函山西峪记》还算较为清晰: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途径“灵官庙”

途径灵官庙,又称“三仙宫”、“三宫庙”,宫内供奉守山门卫士王灵官。早年内墙壁画尚可见斑驳,今墨迹全无。庙前立碑3座,字迹模糊不清,但看得出是记载清朝康熙时庙宇修建之情形。  

绕过“灵官庙”往下,就进入了西佛峪腹地。西佛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在山腰处约10余米宽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为隋代西佛峪寺,又名卧佛寺遗址。石台高处,巨岩外伸,突出崖壁约一二米,状如重檐,形成天然石窟。在这垂直的一道新月型断崖上,依山势雕刻了33窟88尊精美的造像和19种题记,其中13种是隋代题记。石龛里的佛像,最高的1米多高,最小的也有20多厘米,佛像的面容衣纹,庄严峻洁,有北魏遗风。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玉函山摩崖造像

这些造像和题记的雕刻过程,前后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唐大中十年左右才宣告结束。可惜“十年浩劫”惨遭破坏,大部分摩崖造像被糟蹋得面目皆非。

    佛峪寺的庙宇多年失修,所剩房屋廖廖无几。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当年的规模非常可观!房屋沿新月型垂直岩壁呈弧型排开,全盛时期多达二十多间。房屋均以断崖做后墙,镶嵌在山体里面。如今只剩下弥勒殿、三圣殿、地藏殿、观音堂等。

    玉函山阴,共有三峪,自西而东分别为西佛峪、柏石峪和花山峪,这些山峪随处皆泉,是大山的钟灵所在。西佛峪,“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蕊珠泉,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之下,为玉函山第一名泉。泉水由岩壁上渗出,滴入下方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称为奇观。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清代济南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说:“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

除了蕊珠泉,附近还有鹁鸽泉、灰泉和王母池泉。灵官庙东侧,路旁有鹁鸽泉。泉水出自一石岩下,积于岩前,水流盛时直下深渊,旱时则断流干涸。泉因四周多野生鹁鸽而得名,为山间鸟兽饮水之处。济南诗人方启英诗说“野鸟频呼侣,山猿自饮泉”,是极为恰当的写照。在佛峪寺下,有泉名灰泉。据清雍正十年住持僧人通惠所立的《西佛峪石灰泉碑记》说,佛峪寺下的山坳间“有惠池澄清”。可见当年的灰泉名叫“惠池”。该泉为佛峪寺所属之地,历来僧侣借助泉水生活,所以只能供僧众所用。另外在帅旗峰顶上,三教堂的后面,有王母池泉,其名衍自西王母,是山顶唯一的水源。可惜这三处泉水皆未寻得,只能以后再看了。

走遍济南——冬游玉函山

探望蕊珠泉

中午十一点多,我们从玉函山安息园走出,乘公交车返回市区。全程不足10公里,虽然路线不长,但此线路集秀、险、峻、幽和大量人文景观于一身,值得一游。考虑到还有诸多景点擦肩而过,计划夏季再游玉函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