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2021-03-27 08:45:40)
标签:

范仲淹

范公祠

醴泉寺

分类: 山水游记

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这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在我心目中,范仲淹就是一个传奇,在江湖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良将,在朝廷为名相,在文场为大家,一生出将入相,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入仕为官40多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他的青少年时期,在他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在山东齐州(今济南)长山县范公村度过的。庚子年秋,我独自驱车前往长山,去拜谒范公村的范公祠和醴泉寺的范公祠,两处范公祠,前者是他的故居所在,后者是他曾经读书之处。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范公祠前的先忧后乐牌坊

宋代的齐州长山县,今属邹平市长山镇,与济南城区相距约百公里,开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长山镇有条孝妇河,两岸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教过康熙的一代帝师孙廷铨,天下奇书《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坛才子、杰出的神韵派诗人王渔洋,一生浪迹江湖的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等。其实早在千年之前,孝妇河畔还出了一位名气更大的人物,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从孝妇河畔起步,成为了一位历史巨人。范公精神,也像孝妇河水一样潺潺不息。如今在孝妇河南岸的范公村,有一座范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而建。而那里,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范公祠是一组坐北朝南的三进庭院,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瓦斗拱飞檐高下相间布局合理给人以古朴典雅清新肃穆之感。据《长山县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系邑人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此间历经朝代更替,时坏时修。2006年县政府重新整修范公祠景区,景区由范文正公祠、菜根茎舍、忧乐亭、烟雨亭、碑廊、后花园等建筑组成

在景区前方的小溪上立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正反两面檐下,皆“先忧后乐”个大字,人皆称其为“先忧后乐坊”。牌坊的三个门孔,分别道石桥与范公路相连。在牌坊与祠堂大门之间,有一方广场青石铺林荫匝地。祠堂大门前有一株古槐树叫“宋槐”,相传为治平二年1065)在创建祠堂时由知县韩泽亲手所植。这棵古槐虽然距今已近千年,依然枝繁叶茂。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老树干中空倾斜,于中空的树干中又生出一株新苗,新苗挺直茁壮,蔚为奇观,“怀中抱子”。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范公祠大门

祠堂大门两侧,一对石狮威武守护。红漆大门,门楣悬黑底金字匾额,上书“范公祠”个大字,乃中石先生题跨入大门,进入第一进院落。院中苍松翠柏,花木扶苏。迎面一座青砖影壁,正中饰以劲竹图案,寓意范仲淹节坚心虚,有君子之风。院内建筑相互关联,左右各有一座重檐六角攒尖亭,以碑廊,汇合于中轴线垂花门。亭、门、廊相互配合,既不失整体感,又各自成趣。东面为忧乐亭,楹联为:忧乐亭中坐怀古;孝水桥畔卧吹笙。西面为烟雨亭,楹联为:绕庭淡烟笼盖柏;卷帘幽雨解催诗。二亭东西相对,规制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忧乐亭重在追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烟雨亭重在景仰范仲淹优异出众的诗词才情。中央的垂花门端庄大气,檐柱悬楹联宠辱忧天下;清白照宇寰。这是对范仲淹一生的崇高赞誉。垂花门两侧,碑廊东西延伸,并与二亭相连。碑廊镶嵌着各年代的重修碑记,记述了从宋至今范公祠历次修复历史,另外还有赖少奇、臧克家、周而复、范曾等名人题词刻石。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忧乐亭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烟雨亭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垂花门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碑廊

穿过垂花门,进入第二进院落。院内绿草如茵,杂植古松及翠竹,还有两棵山楂树。此院范公祠的主体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殿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楹。檐下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范文正公祠”匾额,檐柱悬楹联朗如日月清如明镜忧乐天下不我而谁。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范公祠正殿

正殿内有范仲淹镀金塑像,官服官帽,正襟危坐左手持卷,右手捻须,神态庄重,大义凛然。两侧侍立书童,左捧,右捧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范仲淹塑像

塑像东西两侧,墙上皆绘有壁画。东侧壁画划粥断齑醴泉苦读”,讲述的是范仲淹勤俭节约、刻苦读书的故事题画诗为斜日下长白,来拜范公祠。碑名鑱朱说,读书良可悲。相业垂宇宙,天地一男儿。西南醴泉寺,读书原在兹后来忧乐心,真可百世师。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生于徐州。当时,其父范墉任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是一个从八品小官两年后,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齐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四岁那年,随继父北归居住于长山县河南村(现范公村),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诵读不辍,给僧人留下深刻印象。宋朝魏泰在《东轩笔录》中写道:“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就是说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期间,每晚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故事,由此可见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读书上,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如此寒窗苦读年,醴泉寺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件事范仲淹伤感不已,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几样简单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毅然辞别母亲,流着眼泪离开长山,徒步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去了。从范仲淹四岁随继父来到长山,至二十三岁别母佩剑赴南都学习,范仲淹在齐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二十年,而正是这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奠定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基础。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划粥断齑壁画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礼参父老壁画

西侧壁画“礼参父老”,讲述的是范仲淹垂暮之年在赴青州上任途中大礼参拜长山父老的故事。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考,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改用范仲淹之名。范仲淹的仕途极为坎坷,早期在地方辗转沉浮,不管身在何处,担任何职,他都干得有声有色修筑海堤,治理水患,执教兴学,戍边西北……但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过失总要理直气壮地加以批评,他曾连上四章论斥宰相吕夷简,被吕夷简蛊惑君主贬为饶州知州,后又几乎贬死岭南。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篇《灵乌赋》赠与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范仲淹屡遭贬谪,但他毕竟是一个不世出的能人,凭借其出色的文治武功,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在庆历三年(1043)被宋仁宗召至京城,官至参知政事,成为大宋朝廷的副宰相。范仲淹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新政实施后,官场感到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四年(1046),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此前,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于是就诞生了千古明文《岳阳楼记》。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最为感人之处,是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皇佑三年(1051),范仲淹移任青州,充京东东路按抚使知府这时他已经63岁。上任途中,他特意路经长山县,回到他读书成长的地方,拜见家乡父老。23岁时离开长山,到63岁时回归故里,中间竟然相隔了40年。四十年的光阴,他都是在宦海沉浮中度过的,都是在忧国忧民的操劳中度过的。今日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他可以问心无愧地面对父老乡亲。当时的长山知县听说范大人要来看望乡亲,便带领众人在距离长山县城十里的地方,敲锣打鼓列队迎接。范仲淹见迎接他的乡亲夹道排了很长的队伍,非常感激,立即下马,青衣小帽,缓缓步行,频频拱手,大礼参拜家乡父老。当时正值小麦吐穗,春光明媚的初夏时节,触景生情,范仲淹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留别乡人》诗: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这首诗既描写了范仲淹荣归故里时的热烈情景,又表达了他谆谆劝勉乡人教导子女刻苦读书的殷切希望。如今这首诗就绘在正殿西墙的壁画上,作为壁画的题画诗

范仲淹礼参父老的故事在当地影响颇为深远,人们为了追念范仲淹,就把礼参父老处取名为礼参坡,因礼参坡是济南到胶东官道的必经之地,有人便在此处设了小客栈,供过路人歇脚住宿年代久了,逐渐形成了村落,人们便把礼参坡改为礼参店,这就是今天的礼参村

礼参父老之后,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青州成了继邹平之后,第二座与他有缘的山东古城。不过,这是他的官宦生涯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皇佑四年(1052正月,范仲淹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病逝,年六十四。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宋勉之纪念馆

正殿外,东西两侧建有厢房西厢房设为宋勉之纪念馆”。宋勉之是长山人,当代书法大家,曾获“仲淹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馆内陈列宋勉之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物品,墙上悬挂着他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

厢房设为“长山沿革展室”,内有长山历史、文物遗址、历史名人、长山外八景、革命诗史、今日长山等六大部分。长山的历史名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一马三司令”“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一马三司令,指马耀南和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马天民,祖籍长山沟西庄,也就是今天的西董街道沟西村。马耀南兄弟三人,三个司令员,全部为国捐躯,可歌可泣。另外还有一女诗人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她叫王碧莹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别号东篱居士。她文才超群,擅写诗诗作清新,以寻常语入诗,比喻贴切,明白晓畅,时人把她和李清照并称。王碧莹家贫,婚后连遭饥荒,创作热情不减,一切喜怒哀乐、花开叶落、物序变化,甚至缺柴断米的日子,皆能感而为诗。无论何类诗作,均感情真朴,生活气息浓厚,似乎是不经意而为之,但精工绝妙,生动淳朴《问雁》雁声秋不断,阿弟却无音千里阳关路,遥遥一片心再如《春愁》春愁转无赖,散步出庭围。依首问芳草,王孙归不归。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范公祠寝殿

三进院为范公寝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楹,檐上悬“菜根茎舍”匾额,意在歌颂范公清贫俭朴的生活作风。檐柱悬楹联聪明睿智经纶运筹排国忧文理密察勤政善教爱民切据宋史记载: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殿中摆放明式桌椅和供桌,供奉范仲淹半身画像,背景书《岳阳楼记》名句摘录,上方高悬三块匾额“先忧后乐”、“山高水长”、“高山仰止”。

寝殿后面是后花园。寝殿西侧有一小景,由一木一石组成,名“射箭石”。该景源于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年间,水妖作怪孝妇河洪水泛滥,七七四十九天水势不落。这天夜里,只见河岸范公祠上空一片红光,红光中一位老人弓搭箭,对着汹涌的孝妇河水连射三箭,河中心翻滚的浪头顿时平息下去人们连声称奇,断定这是范公神灵相助,降妖治水。第二天,人们看到范公祠的过门石上留下了两只大脚印,陷进石内一寸多深。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百姓对范仲淹的缅怀和景仰之情。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醴泉寺全景

告别范公村我接着又来到醴泉寺。该寺位于邹平长白山与章丘黉堂岭交界处,现隶属邹平市青阳镇,距范公村约25公里,范仲淹年少时曾就读于此。据史载,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叫庄严的法师创建的,初名龙台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恰巧寺旁东山半山腰有一泉涌出,甘美如酒,报之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由此得名。在宋元时期,醴泉寺曾与江苏镇江“金山寺”、杭州虎丘“灵隐寺”齐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在此清修。元代大德年间,工部尚书邑人贾驯在寺侧创建范公祠醴泉寺亦曾设立新罗院,专门接待日韩僧人。明清时代,醴泉均列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醴泉寺门殿

与大多数寺庙坐北朝南不同,醴泉寺则是坐南面北。它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正中,因谷口朝北,故庙门因势向北而开。寺庙三面山,唯有北口视野开阔。东有四尖山,因山顶有四个南北排列的山尖而得名;西有狻猊峰,又称歪歪顶子,海拔699.2米,山顶巨石集束,倾斜四开,酷似莲花怒放,横出峰顶,是长白山一大奇观,峰下为雕窝峪,峪深数里,形势险要,为随末王薄起义遗址;南有猫头峰、道士帽等,山势高耸,直插云霄,令人望之生畏,不敢动攀爬之念。再往南就是黉堂岭,高峰独出群岫,似龙舞其巅。山中有一洞,当年范仲淹为避寺内喧嚣,经常来此攻读,世称“读书洞”。黉堂岭上亦有寺,名“雪山寺”,与醴泉寺仅一岭之隔,因而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读书之余,范仲淹不时往返两寺之间。嘉靖十一年(1532)重修雪山寺,醴泉寺高僧真惠代表两寺重修了范公读书处。此屋现存,一门一窗,坐北朝南,面积大约十余平方米,门侧有青石一块,上书“范文正公读书处”,完整保存到上世纪50年代末。如今,范仲淹离开黉塘岭已近千年,雪山寺也已经失去昔日的辉煌,只有数十座古碑默默记录着当年之事。

山门立于高高的台阶之上,视野开阔寺院大殿南北排列,气势蔚为壮观台阶下卧着两只西洋风格的石狮,寺名为欧阳中石题写拾级而上,高台之上,山门翘角飞檐,高耸而立,显得既雄伟高大,又不失庄严俏丽。进入山门,只见门殿内左右厢,分别站立密迹金刚那罗延金刚,俗称“哼哈二将”。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东边的四尖山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西边的狻猊(sun ní)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醴泉寺南侧山峰

第一进院落内正面是天王殿,左面是钟楼和地藏殿,右面是鼓楼和观音殿,为经典的明代“伽蓝七堂”式汉传寺庙布局天王殿面阔五楹,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楹联为十方化境悟禅通,欣笑开大口,到处说欢天喜地;万劫名扬超凡相,羡宽怀独坦,所居皆福海寿山。殿内布置也完全是按照常规,当中为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天王殿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观音殿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殿宇重重

进入第二进院落,正面是大雄宝殿,面阔七楹,重檐歇顶,五彩鎏金斗拱台基上有汉白玉围栏,楹联为宝殿此重修,梵宇宏开,诸方礼赞;金容今再现,佛光普照,万福来朝。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大雄宝殿

大殿中央供三尊佛,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垒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之意。大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正殿的佛像背后,中间塑有坐的菩萨像,两边分别为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的菩萨像。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大雄宝殿内

在大雄宝殿的西厢房,保着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千年石佛头像,一件是唐代的志公碑。这尊释迦牟尼石像是北魏时期古醴泉寺遗留下来的一尊佛像,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原来的佛像高达5米,是由一整块巨石雕成。在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中被毁坏,仅存头部。当地的老百姓称他为大佛爷,景区修建时对它加以保护,并进行了部分修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百姓会自发组织庙会来烧香许愿还愿。

西厢房内还有一块唐碑,称之为“志公碑”,该碑立于唐开元三年(715),至今已近1300年历史,字迹已经模糊不可辨认,清代文学家王渔洋曾抄录碑文,碑文记载了有关醴泉寺创建及重修的历史,并详细记述了志公和尚的事迹。在这个石碑的背面有志公和尚的侧身像。我们看的电视剧《济公传》,讲述的就是志公和尚的一生事迹。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千年石佛头像

来到第三进院落,只见中轴线上有一座高大的主体建筑,这就是范公祠,悬赵朴初题檐额“范文正公祠”。檐柱悬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祠与大雄宝殿背向而建,需要绕到其南面才能得其门而入。与大雄宝殿坐南朝北不同,范公祠却是坐北朝南,且高出主殿2米,故有“天下寺院皆崇佛唯有醴泉独尊儒”之说,表达着对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崇尚与敬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醴泉寺范公祠内外

大殿正中供奉范仲淹坐姿官服塑像,左手持书,右手抚膝,双目凝视,若有所思。身后屏风书写《岳阳楼记》,上方匾额“先忧后乐”,屏风后面为《范仲淹生平简介》。屏风两边悬楹联: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济南名士,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齐右乡贤,有谁继江左风流。联语中描述了范仲淹的身世,还提到了他在醴泉寺中读书时“划粥”、“埋金”两件故事。“划粥”是指范仲淹在寺中的三年,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埋金”是说有一次,范仲淹在山洞中读书时,有一白一黄两只老鼠吱吱乱叫,驱赶出去后,两鼠钻到荆树两侧鼠洞中。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挖开一看,下面是两个大地窖,一窖黄金,一窖白银,他随手埋好,不动分文,复回洞中挑灯夜读。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寺中慧通大师派人找到已在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只是临走时修书一封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大殿周围墙壁上绘有反映范仲淹生平的连环壁画,有生于徐州、迁徙长山、划粥断齑、潜洞治学、谪戍边关、直言进谏、名篇现世、青州放粮、名垂千古等。

也许有人要问,范仲淹当年为何要跑到醴泉寺读书?情况时这样的,景德末年(1007 ),朱文翰辞官回家,范仲淹也随继父回到长山。朱家兄弟姐妹多,又都年幼,继父也日渐年老,母亲谢氏就想让范仲淹学些商贾技艺,赚钱补贴家计。虽然很想读书,但范仲淹也不愿违背母亲意愿,就在继父的安排下到一家店铺学徒。可是干了一个多月,范仲淹实在看不惯商人的虚伪奸诈,就回到家中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继父知道后,非但没责怪他,反而夸奖他有志向,支持他读书。范仲淹禀赋异常,当地学塾很快就不能满足他的求知需求。一天,县城里传出消息,说醴泉寺来了一位高僧,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于是范仲淹决定进山求学。他赶了 50多里路,终于在醴泉寺见到这位高僧。一番攀谈后,高僧对这名志趣远大、谈吐不俗的青年产生好感,决定收留他在寺中读书。

走遍济南——探寻范仲淹的济南印记

    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确实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但是范仲淹并没有终日泡在庙宇之中,而是经常跑到寺外,这是要干嘛呢?原来呀,寺庙环境虽然好,毕竟僧众和香客时常聚集,扰嚷之声不断。为避寺内喧嚣,范仲淹经常跑到寺外僻静山洞读书。这个山洞的遗址仍在,从醴泉寺南行约五华里,至章丘黉堂岭,半山悬崖下有一石洞,相传就是范仲淹读书之处,世称“读书洞”,又称“上书堂”。很多驴友找寻过此洞,确实还在。读书洞不大,位于一整块巨石之下,石质黝黑,密布裂纹,向右下倾斜,像是火山岩。岩石下部风化脱落,形成洞穴。洞口左侧嵌有石碑,上刻“范仲淹读书洞”。山洞虽然安静,却条件简陋,范仲淹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的

醴泉寺出来,遥望东面和南面的高耸,心中感不足。虽然今日拜谒了两处范公祠,收获不可谓不丰厚,但是想到东山半山腰“醴泉”和南边黉堂岭的“读书洞”皆未前往一观,遗憾的情绪便如藤蔓一般爬上心头有心登山探寻一番吧,无奈我孤身一人,面对如此陡峭高峰,确实不敢贸然行事。那就等待时机吧,约三五好友携手登山,一起向这位堪称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典范“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表达由衷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