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之慧,思之道,己为用

(2023-12-31 20:03:59)

老师们着力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都设计了学习单。根据目标和教与学的内容来设计相应的学习单,让学生自己概括提炼,让学生自己尝试讲授故事。借助学习单就有了方向和一定的支架,实现了学为主,学为先,让学生主动学,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学,让他们充分自主地学习。站在了课堂的中央。接下来我就说说听了第一节课余老师《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感受。

余老师的课堂是有单元整体意识的,从单元导语去导入: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历了时光的淘汰,能够青史留名的俊杰来导入,带领学生认识这些俊杰,就如竹林七贤王戎。这是从单元中去看单片,既能够见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

余老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非常聚焦,指向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四个要点。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就是一体四面。第一是疏通文言。第二是理解文章。第三是品味文学及写法。第四就是传承文化。老师的本堂课关注了3即文言疏通、理解文章以及传承文化。竹林七贤这些少年聪慧,善于判断就是在传承中华文化。本节课余老师疏通了文言,带领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探究了人物,还去讲述了一个故事。整节课下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里的思维既有想象的思维,即形象的思维,也有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的思维。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在疏通文言的时候并没有面面俱到,关注了学的起点,老师关注到了学生不知道的以及容易出错的内容。比如竞走取之的,学生在预习中写错了。王戎不取道旁李,有的孩子思维比较粗糙,就直接是,而在课文情境中,道旁李是长在树上的,所以应该理解成。再如多子折枝不是折断,是压弯的意思。从这些来看,余老师多在教学生不会不知的地方,这就是精简,有价值地教,而不是面面俱到。在学习文章这个板块,就是在聚焦主要人物——王戎,引导学生探寻人物的形象。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因果。然后让学生去比较王戎和其他孩子的差异。其中特别有价值的一点是带着学生去回溯王戎的思维的过程。王站着不动,身体没有动,但是眼、脑都在动,心在动,心思在动。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知道王戎是跟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怎么得来这个结论孩子们是不太清楚。这其中需要孩子们去观察,分析,推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余老师很好地化解了难点。借助一张导图给孩子呈现树在道边,一种是甜的,一种是苦的。如果是甜可能会呈现怎样的情况,如果是苦可能会呈现怎样的情况,这是生活中存在的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句式说出这两种情况。而这样的思维的过程,还不是王戎的思维的过程。王戎是倒过来的,他是看到如果是甜李,人们会争着去摘,树上的李子会少,李子是苦的,人们不会去摘,树上李子肯定还会有很多。现在看到的是树上李子还有很多,人们都不愿意去摘,所以应该是苦李。王戎的思维的过程,学生也经历了一番,这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推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断定这是苦李。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原来我们要先看事物的现象,然后做常规的分析,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看别人的智慧(王戎)学生会看得很通透,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知道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即人之慧,思之道,己为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