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案
(2023-11-28 09:10:51)6.画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山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水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板书:春去花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
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鸟不惊。)
5.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中所说正好相反。大家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才会这样?引出题目《画》。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2.给诗加上题目。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教学板书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记清字形,能正确书写生字。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去”和“来”是意思相反的字。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
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
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1)抽读卡片。(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教学板书
画
远——近
有——无
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