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9章的学习体会——得一不移 石不贵玉
(2015-12-22 19:54:14)分类: 道德经 |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一、解读
自古昔造分天地以来,得到一之本原的(天地万物得一而成):天得到一从而清明,地得到一从而安宁,神得到一从而灵应,河谷得到一从而充盈,侯王得到一从而成为贵有天下的君主。达成而不已的(天地万物失一而亡):天清明不已恐怕将要分裂,地安宁不已恐怕将要塌陷,河谷充盈不已恐怕将要枯竭,侯王高贵不已恐怕将要蹶倒。所以贵一定要以贱为根本,高一定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侯王懂得固守低贱之本吗?所以追求获取更多的名誉终将名誉尽失,因此不愿如玉,那样的晶莹夺目,招引争夺而易于破碎,而愿如石,那样的粗鄙无华而坚实安稳。(玉石皆石,玉失一而危,石得一而安。)
注释:
一:本原,道的别名,当强调生化的初始、本原的含义时常常将道称为一、太一。天、地、神、谷、候王大体符合先秦道家描述太一创生万物的顺序。
二、应用
(1)《淮南子》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故老子曰:“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2)《文子》
老子〔文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于无形,行于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于无形,动于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华荣之言后为愆,石有玉伤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