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38章的学习体会——上德不德 居厚居实

(2015-12-03 13:02:01)
分类: 道德经

一、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解读

上等之德自然自发天成,言行皆是,忘乎美名称誉,因此没有美名可以称誉,也可以说每种美名都可以称誉,是真正的有德;下等之德勉力刻意为之,尚未恢复自然圆成的德,因此没有真正的德,德还有欠缺。

由此观察道德仁义礼的向下迁流,脉络十分明显。崇尚德的,内心自然而然,不为目的和回报。崇尚、标榜仁的,有意为之,也不求目的和回报。崇尚、标榜义的,有意为之,痕迹更加明显。崇尚、标榜礼的,得不到响应便要挽起袖子强迫人家遵行。所以道做不到了而后用德,德做不到了而后用仁,仁做不到了而后用义,义做不到了而后用礼。礼,是天性的忠信浇薄以后才用的,发展下去是更加纷乱的开始,后面的将是法禁、刑罚、兵战。知先机而用智,是道的花朵而不是道本身,发展下去是更加虚伪奸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居厚实不居薄华。所以去薄华取厚实。

本章所讲的道理,对于世道、治人、个人修为的境界层次都十分适用。崇尚的仍然是教人尤其是统治者返本还源、务本充实。人类文明、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伴随的是忠信的浅薄、天性的丧失、我执的增长、巧智的烦劳、纷乱的加剧,警示人们要取得一个平衡。

注释:

愚:参考萧天石先生《道德经圣解》(易顺鼎曰:“愚当作遇,即《书·盘庚》‘暂遇奸宄’之遇。又即《淮南》‘偶差即故’之偶。《吕氏春秋·勿躬篇》‘幽诡愚险之言’,王氏《经义述闻》以愚为遇,愚、遇,古字通用,知此书亦然矣。愚之始,即邪伪之始也。”)

三、应用

《论语》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庄子》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残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於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於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虓,而後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於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工用榻写》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六法已具第一卷),以贯众妙。其间诠量,可有数百等,孰能周尽?非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知画?

元 耶律楚材《题万寿碑阴》

上德无可德,下德方记铭,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

四、主要参考

萧天石 道德经圣解

    徐志钧 帛书老子校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