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淄博三名解元的人生际遇(2)

(2024-11-25 14:46:46)
分类: 文艺撷英

伊辟,字卢源,号翕庵,桓台县新城人,清顺治五年(1648)山东乡试解元,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馆选改庶吉士。顺治十三年(1656)授广西道监察御史,其后官职屡有升迁。清康熙十八年(1679)进太仆寺卿。

《伊氏世谱·伊氏守先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顺治五年,学台考遗才,伊辟未取名,具帖祈求乡试,终未遂志。适值乡试监考官点名完毕,将要封门,伊辟伸腿撑门,大喊:“着解元腿了。”监官道:“遗才尚不取,焉得解元?”伊辟答道:“学院取‘水皮打一棍’文字,吾文不合试,故也。”监官道:“你就‘水皮打一棍’作一诗,我即许汝进场。”伊辟应声作《水皮打一棍》一首,获许考试,果中解元。《水皮打一棍》诗云:“手执长杆杖碧流,一声击破楚江秋。千条银链分还聚,万颗明珠散复收。红芦滩头惊宿雁,白萍堤上起伏鸥。早知此处无渔钓,整顿丝纶别下钩。”

据《新城县志·乡土志》记载:“清定鼎初,世祖章皇帝(即顺治帝)夜梦殿前,映壁将倾,四望无人,正在惊慌之际,忽有一伟丈夫,容貌堂堂,急趋至前,肩而立之,牢固如故。梦中喜极而问之曰:‘何人?’伟丈夫向前跪而对曰:‘臣乃山东解元伊辟也。’因是受知,故有不次之恩。”《伊氏世谱·伊氏守先录》也记载了此事。王士禛(渔洋)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世祖极重科名,自丙戌迄己亥,会试第一皆入翰林……乙未,邑同年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后授御史,官至督御史,巡抚云南。”王渔洋在为伊辟写的墓志铭中还说:“公之受知自此始,即入翰林。每御试唱名及公,辄语左右如前。”撇开顺治帝的梦不谈,伊辟确实是德才兼备、治国有方之能臣。为此,他深得顺治、康熙两帝的赏识,官职一再升迁。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康熙帝任命伊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兼辖建昌、毕节等地方,赞理军务。伊辟到任后,审时度势,制定了“禁掳掠,收民心”的策略,由此战场形势迅速好转,清军乘胜追击,叛军望风披靡。伊辟因操劳百端,年余须发皆白,后积劳成疾,于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八日不幸卒于军中,享年五十八岁。这年十月底,清兵攻陷昆明,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遂告平息。伊辟晚年奉旨巡抚云南,参与平息叛乱,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是清初一代名臣。康熙帝为此特降旨赐御联、御祭、御葬。王渔洋为其撰写墓志铭,并作挽诗:“家世南兖郡,功名仆射看。行营诸道合,报国寸心丹。未取黄金印,先逢白玉棺。招魂何处是,瘴雾夕漫漫。马革平分志,昆明未息戈。星辰移九列,书檄动诸罗。殁视悲荀偃,生还失伏波。故人歌薤露,流涕向山河。”

高玮,字握之,号绳东,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人,“少承家学,天才秀颖”,明崇祯十二年(1639)与其弟高珩同时考中举人,并成为解元,顺治三年(1646)成进士,授河间府推官,同年被聘为河南乡试同考。高珩早于高玮6年成进士。因此,当时的文人墨客称赞他们是陆机、陆云转世,苏轼、苏辙再生。高玮上任时间不长,就因农民义军攻陷城池而被免职,后终身未仕。高玮回家后,“日以诗酒自娱”,著有《淄风辑略》《为善于家》《三要图说》《家塾宝训》《规训随抄》《南游诗草》《护生编遗言赘语》等书。他“放情杯斝,徜徉山水”,往往醉酒后击碎唾壶,以发泄自己的牢骚与不满。据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高玮、高珩异常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小时兄弟二人到外祖父王象乾家,王象乾必定亲自送出大门,人们不理解。王象乾解释说:“二子虽幼稚,天下才也!”

据传说,崇祯十二年秋,高玮兄弟二人午夜即起,出门赶考,出城不远,刚到昭村,就听到夜猫子凄厉的叫声。两人非常丧气,认为这次很可能考不上,干脆不考了。回到家时,天还未亮。二人一进门,继母袁氏就问:“你们怎么回来了?”二人说明了原因。袁氏想了想,拍着手说:“太好了!真是大喜事!”两人十分不解,惊奇地问:“这么丧气的事,怎么成了大喜事?”袁氏回答:“古人说:‘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叫说明有喜事。人有喜事,夜猫子能感觉到,就叫着来报喜。你们还犹豫啥,还不快回去赶考!”二人一听,认为有道理,疑虑顿时消失,高高兴兴地出门赶考去了。果不其然,二人这次都考中了。哥哥高玮得中乡试头名,弟弟高珩中了第三名。兄弟二人同科高中,获得“一科两举人”的赞誉。这个传说在《淄博民间故事大全》中有详细的叙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