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三名解元的人生际遇(3)
(2024-11-25 14:50:31)| 分类: 文艺撷英 |
毕世持,字公权,淄博市周村区万家庄人,明末辽东巡抚毕自肃的曾孙。他“幼号圣童,九岁属文”,十一岁时,在童子试中考为第一名,康熙十七年(1678)山东乡试解元,但后来连续三次会试都未能成进士。一代诗宗王士禛在《文学毕君子万、解元公权家传》中说:毕世持“康熙戊午以第一人领山东解额,其文传诵海内,不胫而驰。自齐鲁吴越,秦晋闽楚,岭峤之士,翕然宗之,所至聚观如市。四十年来文章之盛,倾动四方如君者,未之有也。”他的表兄弟、清初著名诗人赵执信在《饴山诗集·怀旧集》中说:“淄川毕世持公权,少有隽才。康熙戊午乡书(试),山左之文冠天下。公权为举首,余次之,齐名相善。其文清深幽异,俗流浅识莫能窥也。”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在挽诗中称赞他“人才声望压何刘”,“议论丰标都不群”。
毕世持诗文俱佳,当时影响很大。毕世持死后,蒲松龄收集了他的遗诗,汇集成册,并撰写了跋文。蒲松龄在《毕公权(困庸诗)跋》高度评价毕世持的诗文,称赞说:“公权天分绝人,每忆亡书,或字句不得,辄辗转终夜达旦,困顿至不可起。同人论其为文如独茧抽丝,亦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又说毕世持“生平口不言诗,偶一作,亦稿而投之箱簏,不甚示人,故人亦罕见之。今人琴去矣!搜得其吉光片羽,读之铿然,悲凉尖颖,直将前无古人也者。使假之数年,逸以翰苑,王、李之帜何足拔,钟、谭之坛何足登哉!”王士禛在《文学毕君子万、解元公权家传》也说:“公车入京师,公卿竞倒屣延之,恐不得一当君,君殊不屑也。”可惜毕世持的诗文集现在已不存,无法领略他的文采。此外,毕世持还参与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马介甫》的“后数行,乃毕公权撰成之。”
毕世持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家曾出了半年之内连死四代人的悲剧。康熙二十五年(1686)末,毕世持的长子毕海玥在除夕之夜不幸因病夭亡。春节后的正月,毕世持的父亲毕盛育(字子万)因痛失爱孙,悲痛过度而亡。当年六月,毕世持因仕途不顺、父亡子殁,“疾复作,下血数升”,悲愤而亡,时年只有三十九岁。蒲松龄曾感叹道:毕世持“生平多病善思”,“诗中喜用愁恨鬼死,亦长爪不年之谶也。”认为他的人生遭遇同唐朝诗人李贺相似,才思绝世,英年早逝。这时他的祖父、毕自肃的长子毕际竑,年已七十二岁,因难以承受如此沉痛打击,也一命归天。
淄博的这三名解元,因所处时代环境不同、家庭状况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最后结局也大不同。伊辟因为得到顺治、康熙两帝的赏识,风云际会,成就一番伟业,成为清初一代名臣。高玮尽管考成进士,成为官僚集团中的一员,但受失陷城池之牵连,被削职为民,再也没有步入仕途,终老于田野。毕世持则更为不幸。他尽管“少有隽才”,“其文传诵海内”,但屡试不中,竟没能考成进士,而且还因父子连亡,不胜悲痛,魂飞世外。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不胜感慨地说:“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这既是他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悲愤之言,似乎也是对这三人命运的最好铨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