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张瑞华
张瑞华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847积分
  • 博客访问:170,036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104
  • 赠出金笔:24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1)

(2022-09-19 06:26:01)
分类: 语文教学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30分)

1.(10分)423全民阅读日,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的文章,请完成以下任务。

       作为知识的载体,书籍也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ng(  )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ì (  )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423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加点词“镜鉴”中“鉴”的意思是  A 

A.铜镜

B.借鉴

C.鉴察

D.鉴别

3)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气象万千

博观约取

B.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C.包罗万象

博观约取

D.气象万千

博大精深

4)关于全民阅读的一则宣传标语,请你写出下半句(格式对称)。

倡导全民阅读, 提升综合素养 

5)上文中提到《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任选一本书,说说其中某一人物给你的精神力量。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根据语段内容及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迷wng”写作“迷惘”,“chì烈”写作“炽烈”。

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可从句子的意思来推测。“镜鉴”所在的句子意思是说《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有“镜子”的作用,可为后代人提供不同的经验教训。“镜鉴”指的就是“镜子”,“鉴”取其古义,就是镜子(古代多为铜镜)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辨析与正确运用。

第一空:“气象万千”形容景象,事物变化多姿,非常壮观。“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此处要表现的是人生因阅读而变得精彩、丰富,而不是指人生因阅读而变得应有尽有,所以应填写“气象万千”。

第二空:“博观约取”指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此处要表现的是读书的感悟,应填写“博大精深”。

故选:D

4)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拟写宣传标语要紧扣主题,所以根据上联的意思,下联可突出全民阅读的作用、意义。题干要求填写时注意格式对称,即与上联的格式应一致。比如可拟写为:提升综合素养。

5)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根据题意从两部名著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部,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简单描述相关情节,表述其所具有的不凡精神及对你的促进作用即可。比如:江姐,竹签插入手指,但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她的坚强不屈给了我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解答】答案:

1)惘   

2A

3D

4)示例一:构建书香社会

示例二:提升综合素养

示例三:培养高雅情操

示例四:掀起学习热情

5)示例一:小萝卜头,在监狱中长大,大脑袋细身子,却以无瑕的心灵和对敌人的蔑视,感染着囹圄中的人们,让我读懂了坚强和勇敢的精神,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积极进取,拼搏奋斗。

示例二:江姐,面对刑讯威逼坚贞不屈、坚毅自信、勇敢冷静,让我明白了坚忍和忠诚的精神,我会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坚定信念,奋斗不止。

示例三:保尔,饱受底层折磨和侮辱,历经四次死亡威胁却保持乐观,让我领悟了乐观和拼搏的精神,我会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示例四: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然以笔代枪,为理想而献身,他让我明白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会更加努力,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点评】写宣传标语注意事项:1.运用修辞;2.讲究押韵;3.力求简洁。

2.(10分)“花果山读书节”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回家乡作读书分享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得以突破人生的局限”。

       徐则臣认为,阅读应该是突破我们人生的局限,可以见识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简洁的路径。阅读可以让我们有知识、有情趣、有理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格调、为人有格局。在不同的年龄,我们需要读不同的书。不同的书可以在这个年龄给我们最充分的营养,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年龄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

       “推荐一本好书”环节,徐则臣推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

       在被提问如何处理忙碌的工作和读书的时间分配时,徐则臣谈到他的一种阅读方式——上下班乘坐地铁时戴耳机听书。

请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画线句子的主干。

2)结合徐则臣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说“少年正是读书时”。

3)你刚好在读《西游记》,你把“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写在笔记本上,结合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写了一段文字,表达对这个观点的赞同。这段文字是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将史实和神话融合,充满想象力。唐僧取经乃实有之事,作者依此创造出这一神奇之作。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极具想象力,比如孙悟空具有人神猴三性,比如猪八戒既有神力变化之术,又有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人性弱点。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想象力,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上天入海、神通施展、能力超凡、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4)徐则臣的听书引发了你和同学关于阅读方式的讨论: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请分享你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主干的提取。细读画线句子,主语是“阅”,谓误是“是”,宾语中心语是“路径”。据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结合“不同的书可以在这个年龄给我们最充分的营养,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年龄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一句,从读书对少年的影响方面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西游记》的掌握情况。结合《西游记》的情节,谈自己的看法即可。如:《西游记》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想象力,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上天入海、神通施展、能力超凡、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4)本题考查自由发表观点。答题时先明确观点,再分点表述理由,要注意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解答时可将两种阅读方式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例如,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传统阅读有阅读体验更好、更真实,不需依托电子平台等优点,电子阅读对读者视力有不良影响,记忆效果不够好,以浅阅读为主,缺乏深度,因此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解答】答案:

1)阅读是路径。

2)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充分地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克服困难,展开生活,成为有理想、有格调、有格局的人。

3)示例:《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将史实和神话融合,充满想象力。唐僧取经乃实有之事,作者依此创造出这一神奇之作。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极具想象力,比如孙悟空具有人神猴三性,比如猪八戒既有神力变化之术,又有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等人性弱点。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想象力,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上天入海、神通施展、能力超凡、斗智斗勇,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4)示例一: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传统阅读有阅读体验更好、更真实,不需依托电子平台等优点,电子阅读对读者视力有不良影响,记忆效果不够好,以浅阅读为主,缺乏深度,因此电子阅读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示例二: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将会并存,电子阅读有携带便捷、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阅读方式多样等优点,传统阅读有阅读体验更好、更真实、不需依托电子平台等优点,因此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将会并存。

示例三:电子阅读会替代传统阅读。电子阅读有携带便捷、存储量大、占用空间小、阅读方式多样等优点,更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会替代传统阅读。

【点评】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班级开展“我爱古诗词”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2分)

3.(8分)【日积月累记古诗】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古人对学习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思的结合;陆游认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突显实践的必要;朱熹认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重视知识的更新。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地利不如人和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并怡然自乐(注意“怡”的书写)

4)少年不识愁滋味

5)山河表里潼关路(注意“潼”的书写)

6)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2分)【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文化常识的掌握。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诗句意思是:家家户户吃着麦粒和豆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采菱的歌声。“麦饭”表明麦子已收获,不会是立春,对应的应是芒种。

故选:C

【点评】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并能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5.(2分)【咬文嚼字析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没”两个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繁 隐没 B.杂乱 隐没 C.纷繁 沉没 D.杂乱 沉没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名句关键字的理解。解答时可先整体理解句子意思,然后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解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据此可知,“乱”形容的是野花,野花不是人工栽培,品种与生长地点不一;再根据“迷人眼”,可知野花数量之多。所以“乱”指的是野花的纷繁。“才能没马蹄”意思是草刚能遮没马蹄,突出初春草还不深的特点。所以“没”指的是遮没、隐没。

故选:A

【点评】学习古诗要理解句意及关键字意,平时要多读、多背。

二、阅读•理解(58分)(一)古诗文阅读

6.(21分)“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问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 门 

入村落  亲自 

臣亦不觉流 眼泪 

臣窃  揣测,估量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5)“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

【甲】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我的名字。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苏轼自夸”有误。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B.有误,“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有误。“槐花黄,举子忙”是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C.有误,“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错误。颈联写董传虽不能像孟郊哪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句意为:亲自进入村庄。亲:亲自。

句意为:我也忍不住落泪。涕:眼泪。

句意为:我私下揣测。度:揣测,估量。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据此断句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原来是。句意为: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中重点词语有:乏,缺少。生,活下去。句意为: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是: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据此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乙】文内容可知,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根据【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优……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答案:

1D

2门;亲自;眼泪;揣测,估量。

 3)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4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5)“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诗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6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阅读(277)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