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

分类: 语文教学 |
(二)名著阅读
7.(11分)名著阅读课,“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问题。
【甲】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丙】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
(2)你喜欢乙文的父亲形象,还是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说说理由。
(3)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4)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这三个文段都选自《朝花夕拾》。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压制了孩子的自由天性;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无视孩子的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炼。根据【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知,“先生”只是单纯的教我读书、写字,然后就和我对课,从教育内容上看,显得非常单调,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此时的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本来很丰富,但是教育内容的局限,不能释放孩子的自由天性。
根据【乙】《五猖会》“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在“我”兴致非常高的时候,当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非要我背完无意义的《鉴略》才肯让我去看五猖会,这让“我”非常痛苦,虽然最终背书成功,但是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早已不再,这深刻地体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这里的“塾师”没有重视孩子的审美观的培养,孩子们欣赏美,在“塾师”眼里是违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本题时应先明确喜欢哪个父亲形象,傅雷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而“父亲”是一位有着典型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家长,因此要先回答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再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由即可。根据《傅雷家书》原著可知,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傅聪提出可行的建议,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傅雷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他极高的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家书中不仅包含着傅雷对儿子提出的诸多要求,而且包含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与期盼,由此看出傅雷又是一个严厉又不乏爱心的人。这样的父亲令人羡慕。
文中的父亲在《五猖会》中,“我”满怀期待、兴奋的心情想要去看五猖会,临走时却被父亲浇了一盆冷水,要求“我”背诵《鉴略》,这样的父亲过于封建,不懂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对他敬而远之。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可知,如果儿童读的书是精美的,“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知,如果是书本上有文字配插图,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如果书本里的文字内容接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小孩子能看得懂,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4)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本题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父亲”和“塾师”都是封建教育者的典型形象,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方式单一且粗暴,例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老师或家长也是如此。
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或知识点,上课内容单调,只讲考试要考的内容,其他的知识一律不讲,这就让很多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其他的,更别谈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又如有些家长陪读陪考,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也不让孩子培养课余的兴趣爱好,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答案:
(1)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读书生活枯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在孩子兴致勃勃将去看五猖会时,让孩子背书,大扫孩子的兴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只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书,无视孩子的渴求(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2)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因为傅雷虽有严厉的一面,却不乏爱心,对儿子循循善诱,平等交流,从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而乙文中的父亲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扫人兴致。
(3)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两点即可)
(4)示例:封建教育的影子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仍像上文中塾师、父亲一样,教育简单粗暴,孩子缺少自由阅读、自由成长的空间。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课余时间一直带孩子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习占据。有些老师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忽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8.(9分)“网络与阅读”专题学习活动,围绕以下材料,请完成问题。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B.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
C.“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D.“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2)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你读出哪些信息?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分析】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材料二主要介绍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在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材料三主要介绍“Z世代”的优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将成为”错,原文是“已成为”。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结合“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图表”,可知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结合“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结合“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可知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可知“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网络文学发展潮流,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结合“‘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可知“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Z世代”中国青年的加人凸显了网络文学对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中国青年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
答案:
(1)D
(2)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或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
(3)“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网络文学发展潮流,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Z世代”中国青年的加人凸显了网络文学对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中国青年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9.(17分)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问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选自《无法返回的生活》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1)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2)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模样。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4)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5)“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
【分析】本文以家园的变化为主题,描述了家园在逐渐消失,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最后只剩下“籍贯”这一概念,表达了作者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由选文第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由第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第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由第段“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由第段“田园牧歌式的家园”和第段“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由第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进行分析,将篡改过的村庄描述为“板着”脸,将村庄拟人化。同时,采用比喻修辞,将“篡改过后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制式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分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也体会到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4)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由选文第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篡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由第段“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体会到作者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由第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由第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是作者对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由第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由第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题意,要紧扣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展开。解答此题,要熟悉作家家乡、相关作品名称及内容。示例:贾平凹是陕西商州人,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关于家乡的种种情愫,比如《秦腔》《高兴》等。
答案:
(1)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古典朴素的。是个性独特的。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3)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4)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5)示例: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乙已》《五猖会》。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他的笔下展现了湘西传统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比如《边城》《湘行散记》。(孙犁与白洋淀,贾平凹与商州,刘绍棠与大运河,路遥与黄土高原等)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三、表达•交流(60分)
10.(60分)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我们每个人都只来世间一遭,生活一次,每一种生活都弥足珍贵,要好好珍惜。我们对生活要充满热爱和热情,要努力奋斗,要积极进取。这样我们回望来时路,才会觉得“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参考立意: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时间;坚强面对一切挫折;享受生活的每一分精彩。
【解答】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生活是一个魔术师,让世界变得陌生而曲折,让世界到处都是奇迹。生活是一杯醇酒,它让懦弱的人麻醉了自己的灵魂。让勇敢的人庆祝胜利;生活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经历风雨的洗礼,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魅力......生活不仅仅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徘徊,还有许多未知的美好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
生活经常给我们很多,它让我们有许多难忘的过去,每一次快乐,每一次哭泣,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个精彩。
生活教会我们奋斗。在当今社会,总是有许多竞争和比较,我们必须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奋斗。尽管前方充满未知的困难和惊喜,我们仍然珍惜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愿望。一步一步,穿过荆棘和黑暗,穿过高山和大海,追逐我们心中渴望的光明。
生活教会我们微笑。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学会微笑。无论我们背负多么沉重的负担,我们都应该用自信和微笑迎接生活。不管我们遇到多少荆棘,我们也应该微笑。因为,微笑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冲破许多障碍,带给人们强大和自信。
生活教会我们哭泣。生活总是充满泪水,快乐的泪水,情感的泪水,悲伤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忆起这些过去的眼泪时,我们总是开心和感动的。因为我们一直很坚强,很努力。虽然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所有的欢乐和悲伤都汇聚成一滴眼泪。生活给我们成长。
山中溪流不断,即使遇到困难和危险,也要回报大海。所以我们也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回报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回望来时路时,才会发现,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我们才会无悔地离开这个美好的人间。
【点评】文章开篇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和排比,引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然后从“生活教会我们奋斗”“生活教会我们微笑”“生活教会我们哭泣”论述了生活的精彩。最后点明题目,归纳主题,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文章,它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认真地、努力、积极地面对,这样才会觉得来此世间,一切都值得,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