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体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特别节气(1)
| 分类: 教科博览 |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中描写的谷雨时节景象。在二十四节气中,谷雨是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在公历4月19日至4月21日交节。今年的谷雨时节在4月20日。《管子·四时》云:“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谷雨”就取自“雨生百谷”之意。
喜雨将降,不负“雨生百谷”之名
俗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之后气温明显升高,这意味着春天将要落幕,夏天正在来临的路上了。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总结谷雨的气候特点是“雨泽更丰沛”。“谷雨时节的降水量,既多于之前的清明,也多于其后的立夏”,不负“雨生百谷”之名。“时雨将降”中的“时雨”,既指应时而至的雨水,也指急促而飘忽不定的雨水。谷雨节气的雨水多且急,雨时常会成为一天之中的小插曲,甚至主旋律。
宋英杰介绍,自古以来,在各种气象要素中,人们最在意的还是降雨。甲骨文中的占卜和记录事项,约75%是预测降雨和记录降雨的实况。所谓占卜年景,其实也是基于降雨。自汉代开始,朝廷便规定各地“奏报雨泽”,其他气象要素无须奏报。因此,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所谓“气候”,其实是“雨候”。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古人对雨的形容往往带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如喜雨、德雨、及雨、延雨、淫雨、恶雨、孽雨等。谷雨的“雨”,恰恰就是“喜雨”。正所谓“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谷雨时节,雨水增多,非常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布谷催耕农事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谷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时节,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鸟飞落在桑树上。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告诉记者,谷雨是农时农事与物候结合较为紧密的节气之一。
谷雨是春种的大忙时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又名杜鹃,俗称布谷鸟。此鸟飞鸣田头桑间,农人便以为此鸟在催促人们耕种。有谚云:“清明谷雨紧相连,早稻地区种秧田。”谷雨是播种的时节,人们在布谷鸟“催耕”的啼鸣中,将谷种均匀地播撒到秧田中去,播撒的不仅是谷种,更是丰收的希望,因此播种也不乏“仪式感”。在浙江衢州一带,农人要在稻种箩里插一支新柳,播种后要把柳条插入秧田进水口,直到拔秧时才拔去,意在“留秧”。衢州常山地区的人们还将丰收的期盼寄托在食物上,比如吃发糕,寓意稻种芽壮根发,吃豆芽菜,寓意稻种下地有根有芽。
谷雨也正值江南的蚕月。“谷雨亲蚕近”,从谷雨开始,蚕农人家便进入了采桑育蚕的忙碌阶段。萧放介绍,蚕农人家把蚕视同自己的孩子,将之称为“蚕宝宝”。蚕农家中通常有一间专门的蚕室,有一位蚕娘负责春蚕的饲养。旧时养蚕没有相应的监测技术和设备,诸多程序都有赖于蚕娘的自身感受,例如蚕娘觉得饿了,便给蚕宝宝喂叶;蚕娘觉得饱了,便停止喂叶;蚕娘觉得冷了,蚕室内便生火取暖;蚕娘觉得热了,便要退火。蚕娘如同宠爱自家孩子一般体贴入微地呵护着蚕宝宝的生长。蚕乡还有“关蚕门”的习俗。清人翁澍的《具区志》记载,此时“家家闭户,不相往来”,不仅亲友邻里往来中断,连官府的考试、阅兵、办案、征税、捉盗等公事也一概推迟。“闭蚕门”自是有原因的。一则蚕容易得病,关闭蚕门,外人免进,有防止传染病害的作用。二则春季秧苗青黄,又是蚕事繁忙的季节,蚕乡人人都在辛勤劳作,也根本无暇串门。
谷雨还是从事海上捕捞的渔民的“开洋节”,沿海渔民在谷雨到来的时候要举行祭海仪式,集体祭祀海神,唱戏助兴,宴饮欢呼。谷雨祭海之后,下海捕鱼的生产活动便开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