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谷雨:体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特别节气(2)

(2022-04-20 10:37:39)
分类: 教科博览

赏花品茗乐事多

谷雨的花信是牡丹、荼蘼、楝花。清人陈淏子《花镜》云:“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谷雨之后,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此终了,此后便是“绿阴芳草长亭”的景象。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之时,因此牡丹也称作“谷雨花”。萧放告诉记者,牡丹作为园艺花卉进入城市生活,并获得显著地位是在隋唐时期。隋唐帝王都酷爱花卉,隋炀帝在洛阳开辟西苑种花,使牡丹在洛阳大盛,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旧时江南民间也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谷雨交节后的第三天,各处种植有牡丹的场所,即便是私家庭院,也都会向市民免费开放,任人观赏。明清之时,苏州洞庭山、光福等地的花农到了谷雨时节,还会纷纷挑着担子前往山塘花市出售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在民间已流传千年。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

谷雨前正值春茶采摘时节。江南多产绿茶,各地开采时间或早或晚,根据采摘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明前茶”和“雨前茶”。前者采于清明前,后者采于清明至谷雨之间。人们多以明前茶为贵,不过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却指出:“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他还认为谷雨茶温凉,有祛火、明目、除湿气的功效,可做茶疗。

明代文人唐寅推崇阳羡茶,他在诗中云:“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旧时茶农采了鲜叶后,列灶焙茶,灶火不熄,香飘十里。成茶后以顾渚山的金沙泉水冲泡阳羡茶,盛在宜兴特产紫砂壶中,堪为饮茶“三绝”。

康熙皇帝赐名的碧螺春,产于苏州吴中一带的洞庭东西两山,采制于清明前后一个月,至谷雨而终,且“以谷雨前为贵”(清代顾禄《清嘉录》)。谷雨之后,气温偏高,茶叶生长迅速,便显粗壮,不复甘甜口味。

同样享负盛名的西湖龙井历史也很悠久,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两座寺庙产茶的记载。萧放说,龙井茶历经宋元明三代,于清代大盛。龙井茶的采摘工作大约在春分之后就陆续开始了,不同的采摘时间点上,茶叶的形态各异。明前茶茶叶嫩芽初绽,似莲心,故唤作“莲心”;雨前茶又名“旗枪”,此时茶柄已发一叶,形如旗杆,茶叶稍长似“枪”。明前龙井茶盛名在外,雨前龙井茶也毫不逊色,此时芽叶饱满、色泽嫩绿,而茶汤醇厚,香气沁人,深得老茶客的欢喜,常戏称之为“口粮茶”。

纪念仓颉的节日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传说中,谷雨的起源与仓颉造字有关。据《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创造了文字,惊动了天地,出现了天降粟谷,谷如雨下的奇观。后来,人们就将这天定为“谷雨节”,作为纪念仓颉的日子。至今陕西白水仓颉庙仍然在谷雨节气举行传统庙会,祭祀仓颉,感念他发明文字的巨大功绩。

谷雨之后,气温逐渐升高,虫类纷纷出现,禽类终于不必再只吃素。农谚道:“谷雨三月半,蝎子有千万。雄鸡唱一遍,蝎子不见面。”“谷雨好,蝎子少。来一个,鸡吃了。”萧放告诉记者,由于害虫开始活跃,为了抑制虫害,人们发明了各种驱虫的方式。在北方地区,人们将谷雨作为除蝎的重要时机,在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人们会在谷雨日在墙上贴“禁蝎帖”,帖上有图有文,咒语曰:“谷雨日,谷雨晨,茶三盏酒三巡,逆蝎千里化为尘。”萧放说,虽然这只是一种巫术,但表达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情感与意愿。

《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宋还有着在谷雨之后为虫儿们“过节”的习俗。节日的仪式是,在田地里找几条蚯蚓、几只蝈蝈等作为虫类代表,向它们郑重道歉说,人们在耕作的时候,可能打扰到它们,甚至无意间伤害到它们,希望得到它们的原谅,然后再将它们放生。宋英杰认为,像这样选择一个节日,暂停田耕,人和小动物都放个假,既是感恩,也是自省。

萧放认为,谷雨是体现农业文明的特别节气。无论是播种养蚕、赏花品茗,还是驱除病害、纪念仓颉,都体现了古人的风雅和智慧,也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现代人可以在享受节气文明的欢愉里,告别春季,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