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九)

(2021-08-22 10:04:55)
分类: 语文教学

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    种包谷的老人(节选)

何士光

七月半,落溪坪的人们动手扳包谷。

刘三老汉的包谷,是队长刘诚喜带了人去帮忙扳的。开始,只去了三个男子汉,以为一次就能担回来。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就连三十个汉子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在那包谷林旁边,刘诚喜他们惊愕得好一阵说不出话来。

消息顿时传开了。这天下午,刘三老汉家的土坡简直像赶场,乡亲们都来帮忙、探望,临近黄昏的时候,包谷全扳回家了,满满的五十七挑。这些包谷晒干簸净之后,不下三千斤。从落溪坪这两年的收成来看,一家五口的收成大抵这样,可是,这却是刘三老汉一个人细心耕种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直到吃夜饭了,女人和娃娃老远地呼喊起来,人们才渐渐地散去。后来,过不了几天,这事也渐渐淡了下来。

可是不久,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

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油灯的光线静静地抖动着,透出来好些黑色的、一动不动的背影。后来的人进不去了,只好留在外面,留在那间黑暗的、砌着月牙形的灶台的屋子里低声地谈论。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挺了过来?好容易到了今天,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大家而去呢?不,不会的!

刘三老汉的灰黑而补缀的帐子给撩起来,掖在枯黄的竹竿做成的床架上,隐隐地现出来蜡染的、蓝底上带着白色菱花的土布被单。他就躺在那儿,头枕在窄小的、长方形的枕头上,合着眼睛。

刘诚喜俯下身呼唤他,也得不到一点回应。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一点也不像病了,不过是安歇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在蓝色的夜里宽余地睡过去。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像一个安详而亲切的睡梦,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

这时候,落溪坪的木匠刘诚贵,一个四十来岁、脸长长的男子汉,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刘三老汉病倒了尤其不相信。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具!”

“嗯?”乡亲们不明白,有人问道:“做……家具?”

“是呀,”木匠刘诚贵说,“三伯用他卖包谷的钱, 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

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是刘三老汉的小女儿,二十年前嫁到五十里外的七星场,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这回事?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刘三老汉是抹着眼泪望着她走的。可是,那是怎样的年成呢?那时连衣食都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子,自己也病着,靠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还顾得了这些?算来,翠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万分想不到,刘三老汉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

这一来,队长刘诚喜也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着手交给他32块钱,托他还到乡信用社,不知道是哪一年欠的贷款;一个时常为刘三老汉挑水的后生,也跟着省悟了,说三公昨天还送给了他一只珍爱的鸟笼。大家都知道,那只鸟笼子牵连着一缕已逝的韶光……

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三伯,三伯!”

“三公,三公!”

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他依旧那样安详,仿佛他已经远远地去了,听见乡亲们呼唤,才又回过头来同大家再见上一面,说他总算活到了这一天,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该回去了……

刘诚喜一见三伯睁了眼睛,连忙同乡亲们商量,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分头进行。不一会,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赶紧,赶紧!刘三老汉辛苦一生,还能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选自《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有改动)

103小说依序讲述了刘三老汉的事,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刘三老汉做的事

形象特点

种包谷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慈爱尽责

_____________

信守承诺

赠送鸟笼

_____________


104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作用。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105小说节选的部分写出了哪些“爱”?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这些“爱”的价值与意义。

(链接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答案】

103.    勤劳能干、细心耕作    为女儿做家具    给信用社还32块钱    善待生灵、信任后代    

104这句话运用环境描写,写了庄严沉静的夜晚,表现出落溪坪的人们友好和睦、淳朴善良,呈现出理想温暖的人际关系。

105刘三老汉为女儿做家具的慈爱;刘三老汉对生灵的怜爱;刘三老汉给信用社还款的诚信;乡亲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友爱。

家庭角度:让家人感受到亲情,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社会层面:讲信修睦、邻里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达到天下“大同”。

【分析】

103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二段中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就连三十个汉子一次也未必能担完”“从落溪坪这两年的收成来看,一家五口的收成大抵这样,可是,这却是刘三老汉一个人细心耕种出来的”可知刘三老汉勤劳能干、细心耕作。

第十三段记叙的是刘三老汉因为一直觉得亏欠了小女儿,于是在生命将要逝去的时候,委托木匠刘诚贵给自己的小女儿打一逃家具。可概括为:为女儿做家具。从这件事可见他的慈爱尽责。

根据第十四段中的“前几天,三伯颤抖着手交给他32块钱,托他还到乡信用社,不知道是哪一年欠的贷款”可得:给信用社还32块钱。从这件事可见他的信守承诺。

根据第十四段中的“说三公昨天还送给了他一只珍爱的鸟笼。大家都知道,那只鸟笼子牵连着一缕已逝的韶光”可知,在感知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他把自己珍爱的鸟笼给了一个时常为自己挑水的后生,体现了他对这个后生的信任,也表现了他对生灵的善待。在临死的时候,给自己养的鸟找到一个归宿。

104

考查赏析环境描写。这句话是一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突出了夜晚环境的庄严沉静,宽厚深远。“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人们有的去叫刘三老汉的小女儿,有的去乡场请医生,脚步急促。表现了村民们的淳朴善良,乡邻关系的友好和睦。这是一种理想中的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

105

第一问: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刘老汉找到木匠刘诚贵,请他为自己的小女儿打一套家具,只是因为他一直觉得亏欠了小女儿。可以看出他对小女儿的慈爱。

临死的时候,他把鸟笼以及笼子中的鸟托付给一直为自己挑水的后生,托他照顾鸟笼,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生灵的怜爱。

临死之前,他托队长刘诚喜还乡信用社的贷款,可以看出他的诚实守信。

第二问:考查比较阅读。

从家庭层面分析:刘三老汉临死时请木匠为自己的小女儿打家具,体现了他对家人的慈爱。老年的刘三老汉,农忙时,大家帮他收庄稼。平常有后生帮他挑水,刘三老汉对孩子的慈爱,大家对刘三老汉的关爱,体现了链接材料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从社会层面分析:刘三老汉的小女儿远嫁,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平日邻居们对他帮助很多。帮他收庄稼,挑水。他有了病,大家都来探望。四处奔走,为他找医生,通知他的小女儿。体现了链接材料中的“讲信修睦”,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达到了天下“大同”。

2021·湖北黄冈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

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啐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己。

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11)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12)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选自《安庆晚报》2020年11月25日)

106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

父亲为我敷药

父亲烫癣

_________

“半个父亲疼”的含义

_________

_________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107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赏析加点词)

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08说说文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

106.    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    

107“稳健”准确写出父亲为我治病时的果断、从容,“颤抖”表现了父亲的愧疚和对我的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癣长势迅猛,顽固不易根除。

108我能体会到父亲的疼痛、不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替我分担部分痛苦,疼是表象,爱是实质,表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

【分析】

106

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梳理思路,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从“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可知,父亲为我敷药时,“半个父亲疼”的含义: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从“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可知,父亲烫癣时,“半个父亲疼”的含义为: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从“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可概括情节为: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此时,“半个父亲疼”的含义为: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107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稳健”的本义是稳当有力。父亲“捉、摁、揽、嚼、敷”动作娴熟,“稳健”准确写出父亲为我治病时的果断、从容,“颤抖”的本义是颤动,哆嗦,发抖,形象表现了父亲误伤我时的愧疚之情和对我的疼爱之意。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从“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可知,作者把“癣”比作“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癣长势迅猛,顽固不易根除,生动形象,比喻新奇。

108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的主旨,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父亲为我敷药,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父亲烫癣,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父子之间是心灵相通的,“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疼是表象,爱是实质,我能体会到父亲的疼痛、不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替我分担部分痛苦,表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考真题)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非常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爱,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09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110、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111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112试分析文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答案】

109第一件事:父亲洗白衬衫;第二件事:父亲给我洗澡;第三件事:父亲为母亲买镜子;第四件事: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

父亲是个爱干净、爱孩子、爱妻子、刚强的人。

110段“干净”的含义是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爱会让一个人干净。段“干净”是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浮华、杂念、欲望)等。

111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放”“搓洗”“擦”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出父亲温柔的父爱(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121)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做铺垫;(2)营造出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3)结尾对猫的发问,是我的深刻反思,用猫的不屑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享乐、浮华)等杂念的迷茫(苦闷),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分析】

109

第一问考查内容提炼概括。1.根据段“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概括为:父亲洗白衬衫;2.根据段“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概括为:父亲给我洗澡;3.根据段“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爱,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她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概括为:父亲为母亲买镜子;4.根据段“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概括为:父亲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

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从父亲洗白衬衫可以看出他爱干净;给儿时的我洗澡可以看出他爱孩子;为母亲买镜子可以看出他爱妻子;自己料理生活,清洁、煮饭,可以看出他刚强。

110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段“干净”的含义:根据上文“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可知,指父亲对母亲的爱是纯净的、专一的,让我觉得他心灵、情感干净。

段“干净”的含义:“把这干净也洗掉”指作者不想要这“干净”。根据上文“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知,“干净”指“我”内心追求的世俗的东西,如虚荣、享乐等。

111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限定赏析角度为人物描写。运用“放”“搓洗”“擦”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与体现细节的词语“轻轻地”“仔细地”“简单地”一起,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给孩子洗澡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细心的照顾。表现父亲干净、爱孩子的特点,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1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段“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段“我父亲是干净的”可知,用猫爱干净的特点引出父亲的爱干净,为下文做铺垫;根据段“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猫在结尾再次出现,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以对猫的发问,来表达我的深刻反思,“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则用猫的不屑表现暗示出我要去掉虚荣等杂念的苦闷。猫这一角色增添了文章的内涵,发人深省。

2021·广西贺州市·中考真题)    草有本心

彭根成

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 ,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选自《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

113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

114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2)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115本文第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116本文第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117本文第段最后一句“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吗?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生命的强者?

 

【答案】

113草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草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认知,自由生长。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草洒脱。(答出三点即可)

1141)运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和洒脱品性,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顽强”“旺盛”等形容词写出了草的生命力,写出了草珍惜生命的本心。用形容词“饱”未修饰动词“蘸”,将“草”比喻成毛笔,将草生长的状态比喻成“浓墨,”将“广袤的大地”比喻成画纸,将草在大地上顽强洒脱生长的样子比喻成画家在不停地挥毫傅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顽强洒脱,为世界增添了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广袤”写出了大地的广阔,给草的肆意生长提供了一个场所。“挥毫傅彩”,挥动笔描绘绚丽画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洒脱肆意生长给世界带来生机勃勃的绚丽光彩。(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15不能。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草,说草没有地位,软弱,再大力颂扬草的优秀品质,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忍辱负重,更全面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

116野草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给人无限启发。野草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它浸润人的眼球,呵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世界增添约丽色彩。

117示例一:我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因为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生长在逆境中也能豁达大度、清高、珍惜生命、顽强洒脱生长,为世界增添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我觉得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顽强、独立、珍惜生命、豁达大度、善良、勤劳、自律、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诚信、有奉献精神、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行动力强、有强大的领导力、有强大的组织力、有强大的语言表达力等。

示例二;我认为小草不是生命的强者。因为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我觉得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勇敢地大声呐喊,为自己发声,去和恶劣的环境抗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利等。

【分析】

1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草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根据“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可知,草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认知,自由生长;根据“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可知,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根据“草是洒脱的”“草不知名随意生”“劲草不随风偃去”可知,草是洒脱的。

114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优雅地换上绿装”“尽情地舒展”运用拟人手法,将草拟人化,赋予草人的动作;“在……,在……,在……,在……”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和洒脱品性,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野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顽强”“旺盛”等形容词写出了草的生命力,写出了草珍惜生命的本心。用形容词“饱”来修饰动词“蘸”,将“草”比喻成毛笔,将草生长的状态比喻成“浓墨,”将“广袤的大地”比喻成画纸,将草在大地上顽强洒脱生长的样子比喻成画家在不停地挥毫傅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顽强洒脱,为世界增添了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广袤”写出了大地的广阔,给草的肆意生长提供了一个场所。“挥毫傅彩”,挥动笔描绘绚丽画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洒脱肆意生长给世界带来生机勃勃的绚丽光彩。(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15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可知,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草,说草没有地位,软弱;根据“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再大力颂扬草的优秀品质,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草亦有恨”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忍辱负重,更全面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综上所述,第段不能删去。

116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根据“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可知,野草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给人无限启发;根据“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可知,野草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它浸润人的眼球,呵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世界增添约丽色彩。

117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看法认识。可以从认同和不认同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示例一:我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根据第段“‘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可知,虽然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但是生长在逆境中也能豁达大度、清高、珍惜生命、顽强洒脱生长,为世界增添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感悟:从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中得到的感悟是,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顽强、独立、珍惜生命、豁达大度、善良、勤劳、自律、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诚信、有奉献精神、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行动力强、有强大的领导力、有强大的组织力、有强大的语言表达力等。

示例二:我认为小草不是生命的强者。“‘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可知,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感悟:我觉得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勇敢地大声呐喊,为自己发声,去和恶劣的环境抗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利等。

2021·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

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

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

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荷叶,让一盘菜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8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

119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

120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12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处“温暖的心肠”的含义。

 

【答案】

1181)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2)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119因为诗人是一盏盏明灯,可以照亮幽暗的角落;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能够影响人或国家积极向上。

120运用比喻,写出流岚和云朵的光洁、柔软,给人的美好感受;运用拟人,写出流岚和云朵飘动的美妙与自由。

1211)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2)热爱自然万物,与之和睦相处并从中得到启迪;(3)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诗心。

【分析】

118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文中写到了与“诗”有关的事情有:“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可概括出“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可概括出“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119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句子含义一般与上下文有关,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此句应与后文有关,后文是“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可概括出“因为诗人是一盏盏明灯,可以照亮幽暗的角落”;“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可概括出“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能够影响人或国家积极向上”。

120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绸缎一般,棉花一般”运用比喻,写出流岚和白云的光洁、柔软的特点;“曼妙而行,逍遥自在”运用拟人,“曼妙”是自然的美好,此句写出流岚和云朵飘动的美妙与自由。

121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温暖的心肠”一词首先抓住“温暖”来理解。结合“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可知,“温暖的心肠”是与“冰冷的智力”相对的人性当中的美好的东西。然后结合全文寻找能够体现“温暖”的内容。结合“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可概括出“诗人和老师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结合“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可概括出“热爱自然万物,与之和睦相处并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可概括出“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诗心”。

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舵链

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掌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

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嚎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着,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竟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航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作者:马晓丽。有删改)

122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九)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3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24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25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答案】

122.    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    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    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23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24通过“贴”“扒”“抠” “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25示例一:矮个子兵抱着铁柱的形象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人旗”包含着作者对矮个子兵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分析】

122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把握。根据段内容“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概括得出:舵链断了,众人遇险;

根据段内容“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概括得出: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

根据第段“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概括得出:舵链修好,小艇继续前行;

根据第段“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掌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概括得出: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

根据第至段内容概括得出:众人想方设法帮助矮个子兵,不让他低下头,闭上眼;

根据第段内容“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概括得出: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据此填空即可。

12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段“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分析,沉着冷静;

根据第段“你跟他喊话,不许停”和第段“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分析,机智,关心战友;

根据第段“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分析,刚中有柔。

据此综述即可。

124

本题考查赏析语段。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在第段。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方面赏析即可。根据“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分析,运用“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从正面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表达了对矮个子兵的敬佩之情。根据“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分析,从侧面衬托出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根据“空气凝固”“大家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表达了我的担心和紧张之情;根据“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分析,三处省略号,给人以断续之感,表现了矮个子兵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

125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要求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分析。根据“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内容,从表层意义分析,矮个子兵抱着铁柱的形象像一面旗帜;根据“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内容,从深层意义分析,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人旗”包含着作者对矮个子兵的赞美之情;小说通过描写在海上航行遇险的过程,一场面临生死的考验,揭示了“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马副参谋长的沉着冷静、小艇长的沉着稳重,再到矮个子兵的舍生忘死,弘扬了军人的崇高精神。据此从主旨分析,“人旗”一词弘扬了军人的崇高精神,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军人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2021·甘肃兰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26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_______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_______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 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_____________

127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128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答案】

126.    1)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    2)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3)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1271)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2)不能删掉。这句话交待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前我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时代背景。

128第一问: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第二问:营业员阿姨能体察到“我”当时的困窘,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及至成年后倍加感激和怀念(及至成年后,充满温情地对待周围的人)。

【分析】

126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要找到情节的主要人物,可以用主谓句的形式概括。“书店的经历”部分,三到六段写的是“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七到九段写“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写的是营业员阿姨给“我”取书的事,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十一到十五段写的是“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十六到二十段写营业员阿姨追出来对“我”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二十一到二十三段写“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可概括为“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127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

1)两次出现“原因不明地”构成间隔反复,而反复的作用是“强调”,作者强调,没有任何理由地“看了它整整五年”“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突出了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2)首先回答不能删掉,然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我”的家里有外国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我”为何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交代了时代背景。因此这句话不能删掉。

128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看营业员阿姨的形象特点,结合“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阿姨注意到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并主动取下书来给“我”看,而且目光和气,让“我”感到“安定”,表明她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再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我”喜欢《静静的顿河》,“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但是“我”没钱买,“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因此就只能常去看它。而营业员阿姨注意到了“我”的困窘,她“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阿姨没有询问“我”,而是主动把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看,是因为她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她甚至注意到了“我”也在看另一本书,“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而“我”的感受是“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多年之后“我”还记得“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成年后依然倍加感激和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