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11)
(2021-08-22 21:01:19)|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湖北十堰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5)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0.本文(2)-(5)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141.第(4)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142.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2)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143.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4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145.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40.小时候孩子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141.(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总会准时开花(每年)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142.B
143.参考答案一: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表现“我”当时心酸(或伤感)的心理,凸显“我”对父母的理解(或:心疼、理解、感激)。
参考答案二: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用“我”的表现,凸显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激(或:心疼、关爱)
参考答案三:语言描写或神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凸显“我”对父母的感激(或:心疼、理解、关爱)。
144.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作为本文的线索。
145.写法: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
作用:母亲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更突出了母爱;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母亲的聪明慈爱;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前后照应,使结构严密圆合;行文增加曲折性,使故事叙述有波澜,增强吸引力;推动情节发展;引发疑问,增强吸引力。
【解析】
140.
考查对文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题干限定了段落和地点“不是发生在阳台上”,据此来寻找相关的语句提炼作答。
第一个故事,从第段“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可概括出:小时候孩子在葫芦瓜上刻名字,比赛哪个长得又快又大,最后葫芦瓜结出皆大欢喜的果实。
第二个故事,从第段“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可概括出:送“我”上大学时,母亲为“人脸花”命名,一家人笑谈“一家五口花”。
141.
本题考查的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感激这个词语的前一句“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可得出:(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共同的约定”后边的破折号,是对这个词语的具体解释,根据“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可得出:(每年)过年时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142.
A.错误,第(1)段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不是说明;
C.错误,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人,而自己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家在外,睹花思念亲人;
D.错误,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故选B。
143.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炼字、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题干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本题中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去赏析。句中的“愣”是神态描写,“夸张地提高嗓门说……”是对“我”的语言描写,“楞”是因为听到母亲说“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们三个孩子长大成人,而父母在渐渐老去,曾经在家里最高大的他们,如今成了最瘦弱的,他们的生命能量都给了我们,这个“楞”字,写出了“我”当时的伤感;“再瘦也是最大的”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感激,对父母的心疼和感恩。
14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题目为“阳台上的花”,从表面含义看,指的是母亲在阳台上种的植物和花。如文中写道“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等。
从深层含义看,“阳台上的花”茁壮成长,暗示了孩子们的成长。从象征意义上看,母亲呵护着“阳台上的花”,也疼爱着孩子,关心着家人,因此“阳台上的花”象征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五母亲退休后又积极拥抱生活,改生活态度;“阳台上的花”也象征精神深处的一种审美情趣。
母亲特别照顾刻有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把不知名的花叫“人脸花”,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我”在外地也常常睹花思人,因此“阳台上的花”寄予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予了作者对和睦家庭的热爱和想念,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
文章以“花”为线索,叙写了母亲的生活。
145.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运用了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的写法,先写花名“人脸花”,最后才揭示花语的内涵,制造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营造急于阅读的心理;同时,母亲爱花,能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读懂花的内涵,表现母亲的聪明;
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花”是母亲对“我”的思念,突出了母爱;也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
“人脸花”,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使情节环环相扣,情节曲折生动,结尾才揭示花语内涵,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021·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走老山界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14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3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6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147.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8.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
(2)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
149.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50.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6.C
147.第一问:最浓烈、最灿烂。第二问: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春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148.(l)“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2)将溪水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
149.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的途经地,为下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之路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历史感;有助于读者联系《老山界》理解本文的深层意蕴。
150.第一问:“新长征路”指老山界乡村振兴之路,老山界人新长征的胜利需要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第二问:暗示老山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揭示了标题中“春”的深层含意。
【分析】
1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C.“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六段“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可知,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所以选项说遗憾,体现求真精神理解错误。
故选C。
1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依据原文第一段“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可提炼出关键词“最浓烈,最灿烂”,所以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特点是最浓烈、最灿烂。“山野里的春色”在作者眼里的浓烈灿烂,与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有关,“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则体现了在如此绚烂的春天去探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14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鉴赏词语,首先理解词语含义,看有无修辞,看词语在此句的使用效果和表情达意效果。
“拜会”指拜访会见,常用于正式、庄重场合。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无比敬爱之情。
解答鉴赏句子此种题目,需从语言的修辞角度、表达技巧角度,句式角度、描写角度、语言特点等多方面深入探究。
“一蹦而下”“委曲求全,绕道而行”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溪水人格化,“一蹦而下” 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委曲求全,绕道而行”生动地写出了溪水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
14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揭示、读者感受等角度去思考。
陆定一的《老山界》写了陆定一跟随中央纵队从广西老山界经过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加入此内容,从内容角度看,点明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的途经地,增强文章的历史感,丰富了文章内容;从情节角度看,下文主要写了“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这些新时代的人们热情追随长征之路,走出一条新的长征之路,所以陆定一的《老山界》为下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读者感受角度看,有助于读者联系《老山界》理解本文的深层意蕴。
150.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依据文章结尾处“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可知,现在的老山界人正沿着这条曾经的长征之路,发展经济、努力振兴,所以这条路现在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在这条振兴经济的路上,老山界人的新长征也会应有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
题目是“春走老山界”,这里的春天是最浓烈、最灿烂的,春天也是希望,是开始,老山界的春天,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寓意着老山界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也是对老山界振兴之路的期望和祝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