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八)

(2021-08-22 10:02:49)
分类: 语文教学

2021·甘肃兰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____________地笑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有删改)

80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81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____________地笑了。(在横线上补充形容母亲“笑”的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82根据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40字)

83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

80.    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    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811)欣喜。形容妈妈看到“我”热衷于读书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2)“无可救药”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82示例:你的文章很有可观之处,但是内容略显稚嫩,建议你多读书多积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再次投稿。

83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分析】

80

本题考查情节概括能力。注意题干提示,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也就是要概括与“书”和“父亲”有关的情节。结合文章第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可概括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结合文章第段“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可概括出“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81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题目在横线上补充形容母亲“笑”的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联系上下文看,这段描写“我”很喜欢读书,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读书,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读书,看到哥哥在大槐树下写字,也拿着树枝跟着在地上比划。因此“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这里可以选择“欣喜”等表现神态的词语相容母亲的笑,因为她看到“我”热衷于读书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2“无可救药”本意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这个词语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82

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由文章内容“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可以推测,编辑在退稿信中应该是嘱咐她好好读书,学习好的书籍的写法,鼓励她把文学基础打好再来投稿。据此来写退稿信的内容,注意是以编辑口吻写,语气应该是比较委婉,可以先肯定她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再指出问题,再鼓励她好好读书,做好积淀,最后表达期待她再次投稿。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83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两段文字都提到“书”,但是涉及到的人物不同,情感也不同。选文最后一段提到的“书”是“我”初二那年被迫辍学时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这本书的定价只有38分钱,却被父亲珍藏了整整36年,父亲用红绸布包着这本旧书,放在了床头柜里,是因为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而链接材料中提到的“书”是阿长送给“我”的《山海经》,鲁迅在散文中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因此这四本书虽然,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2021·湖北襄阳市·中考真题)孩子的饭兜

赵汀生

在北京城区,许多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除了背上书包,还得带个饭兜;提包样方砖样,形状不一;灰的黑的粉的,颜色各异。说是饭兜,其实是餐具兜,里面并无饭,通常是一个分成若干个格子的饭盒、一个汤碗、一个匙筷盒、一块小桌垫。有的会将水壶也放里边。

孩子大多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接送,饭兜自然一概由他们拎着。早上快到校门口时,孩子说到了,把饭兜给我吧。提兜的总是说,不急不急。待走到校门口的家长止步线前,才将饭兜递过去:“你自己拎了啊,兜里有水,可别忘了喝。”而后,微笑着目送孩子走进校门。有的还会走到围墙边,踮起脚尖,透过栅栏的空隙往里看,直到那个背着双肩书包、拎着饭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有个小女孩,上学由父母接送,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有人问小女孩,爷爷是为了给你洗餐具还是为了每天能见见你?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

清洗饭兜里的餐具。是家长每天必做的功课。用流动水仔细清洗,尔后逐件摊开,北京气候干燥,很快就能晾干,收起时见不到一丁点水珠或湿痕。装餐具时先将饭盒置于兜底,再放上汤碗、匙筷盒,继而放入折叠整齐的小桌垫以及水壶——上午要喝水,中午用餐时先要铺好小垫,将饭兜里的东西摆放规整,能方便孩子取用。家长清洗时根据饭盒中的残渣,可以大致推测午餐的菜品,或荤或素,或油腻或清淡,或大米或西食,并以此为参考,按照营养均衡搭配,补齐短板的原则,为孩子做出下一顿饭菜。

都说北京大爷善侃,户外石桌上打牌,公园里遛鸟,三五个凑在一块儿,京腔京调,坦率直白,风趣幽默,聊国家大事、皇城轶事、街坊传闻,也有侃家事的时候。而侃家事时又总是离不开饭兜这个话题。

想起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中学走读,每天早上出门时将用一片旧布包起来的二三两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一双竹筷塞进书包。走十几里路到校后先进厨房,小心地将大米倒入小饭钵,置于蒸笼里,然后才进教室自习。走读生们的菜装得并不很密实,菜汁渗进书包布料,于是常有腐败的酸臭味弥漫在教室里。偶有同学带的菜是酒糟腌萝卜或猪油兑酱油,香味阵阵,馋得大家直咽口水。那时书包也是饭兜,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

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看着,听着、想着关于孩子饭兜的种种,心中不禁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是爱,是暖”,是感恩,是希冀。

(选文有改动)

84选文主要写了北京城区家长送饭兜、接饭兜、清洗饭兜,聊饭兜等有关内容。第段回忆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85选文第段结尾写到“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请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

86请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

87阅读选文第段描写景物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84不多余;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下有关饭兜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是永恒不变的;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85示例:我的爷爷真好!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来为我接送饭兜,实际上是为了每天能看到我,我好幸福啊!

86这一系列加点的动词(或“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长关心孩子午餐是否吃好的迫切心情,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情感真挚。

87这句简洁的景物描写充满画意,既表现了北京春天丽景的美好,寄托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希冀,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

84

本题考查段落情节的作用。首先需要找出回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与北京城区饭兜之前的关联。文中写到:“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可见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下有关饭兜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是永恒不变的;同时有了这段回忆,让读者通过一个小小饭兜见证时代的“变”(物质条件改善)与“不变”(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85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位爷爷对于孙女的爱,“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其实小女孩和读者一样,明白爷爷主要是为了看孙女,跟孙女说两句话。小女孩应该为此感到幸福,所以才“笑答”。由此我们可以揣测她的心理:为爷爷每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来送饭兜而感动,为爷爷对她的爱而感到幸福。据此写出小女孩心理即可。

86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这段话写的是家长接孩子放学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加点词主要是动作描写,“挤”“疾步”写出找到孩子的急切;“倏地”意思是“极快地、迅速地”,“夺”,这两个词一是形容词一是动词,写出家长怕孩子累,急忙抢过饭兜,以及关心孩子中午吃的什么,有没有吃饱。人物动作是情感的外化,这一系列加点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长关心孩子午餐是否吃好的迫切心情,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情感真挚。

87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画线句是“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这是对北京春天的景物描写,有“一树一树的花”,有“新鲜初放芽的绿”,景物描写充满画意,写出北京春天丽景的美好;而“花”和“芽”也可以象征孩子,他们正是最美的年华;“绿”的“芽”也象征希望。此句出现在文章结尾,具有升华情感、表现主题的作用,寄托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希冀,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021·四川德阳市·中考真题)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

88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着深深的遗憾。

89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________

擦拭、敲打犁

谷雨时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冬天

新铸犁头


90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88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答案】

 

89D

90.    初春    犁田    霜降    上油保养    

【小题3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具体的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

【小题4呼应题目,“犁尖上的往事”,选取冬日故乡这一热闹的场面,作为记忆中最有印象的场景和事件,符合回忆真实,富有生活味儿;紧扣主题,农人精心打造、爱护农具,体现了对农耕活动的重视和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旧事的怀念。

【分析】

88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D. 此项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并未有“深深的遗憾”。文章没有提到机械化农业的内容,结尾是“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表达对犁的赞美。故选D

89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题中所给表格分为“农耕时节”和“农事活动”两项,学生要通过读文本,找出对应的时节和农事。结合第二段“当春暖乍寒”“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可知“擦拭、敲打犁”的时节是“春暖乍寒”的“初春”;结合第三段“转眼谷雨”“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可知“谷雨”时节农事活动是“犁田”;结合“待霜降了”“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可知“霜降”时节的活动是“上油保养”。

90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画线句描写的是父亲犁地的情景。对父亲的描写有“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犁地的娴熟以及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期待;整个场景很有画面感,有声音,如“‘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有画面,如“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让人身临其境,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描写,生动具体的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

【小题4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看如何描写“铸犁头”,作者说“铸犁头”是农闲时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后详细描写了他们“铸犁头”的过程,如何支炉子、糊内胆、补豁口、拉风箱等等。这段描写很富有生活气息,描写细致,说明印象深刻,正如作者所说,“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可见选取冬日故乡这一热闹的场面,作为记忆中最有印象的场景和事件,符合回忆真实,富有生活味儿;

这段描写写的是 “铸犁头”的过程,从文中父亲对犁的爱护来看,犁是农民的好帮手,对犁的精心打造、爱护,体现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农耕生活的重视。而作者这段详细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旧事的怀念,这也是作品的主题;

同时浓墨重彩描述“铸犁头”的过程,也呼应题目“犁尖上的往事”。

2021·湖北黄石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9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9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2)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9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9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答案】

91B

921)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的猛烈,表现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

2)运用“涌、吸、拍”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在风雪夜母亲见到父亲回来时的激动及对父亲的心疼。

93阴冷的冬日父亲依然去上班,并坚持冒雪步行了三十里地回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94叙述时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用真切的语言打动人心,质朴的叙述中彰显真情;同时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91

本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

A选项中“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项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

C选项“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表述有误,本文标题是《风雪夜归人》,风雪夜归人是父亲,文章以父亲上班,我们等待父亲回家,父亲冒雪回到家组织材料,以父亲的一句“家里真暖和”做结,旨在告诉我们,再多的疲累与辛苦都抵不过家的温馨,回到家,才是回到爱的港湾。因而线索人物是父亲。

D选项“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表述有误,由第8段“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等内容体现的是妹妹和妈妈在对父亲会不会回家一事上的的态度和看法的对比。

故选B

92

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先判断修辞手法在分析。句子把“雪片”比作羽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乱舞”一词将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下的大,威猛,表现了母亲对父亲风雪天去上班的挂念和担心。

2)本题考查动作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句子中使用了“涌、吸、拍”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见到冒雪回来的父亲时的欣喜及对父亲的关切之情。

9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第2“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第3段“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第10段“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可知,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工作都尽职尽责的人,对家对亲人充满爱的人。

94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效果。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通过阅读文章的2至8段可知,作者对人物描写抓住典型细节,通过人物对话,对话时的神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等内容,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日常口头式的对话,让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一个眼神,一点泪光,真情展现,毫无保留;质朴的表达,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却铸就情谊万千。其中穿插了大量环境描写,“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夜色笼了过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夜色漆黑”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烘托了人物焦灼的心情,使读者也似如临其境。

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没有人会看不起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会看不起你

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

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

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

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

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

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

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

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

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

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

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身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

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

小莲的纯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

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

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

95段“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中“拘谨”具体指哪几件事? 

9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中加点词“羞愧”的理解。

97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98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

951.“我”解不开安全扣,面对别人的示范感觉羞愧。2.“我”强忍住拿手机照相的冲动。3.“我”担心饮料贵学别人要白开水。4.“我”担心饭贵硬着头皮接了一份。

96“我”为自己坐飞机摸索了半天解不开安全扣感到羞耻、惭愧、自卑。

97对比。突出了小莲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自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

98示例:做人要坦坦荡荡,自信满满。不要轻易看轻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努力奋斗,总有一天自己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析】

95

本题考查结合词语概括事件。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拘谨”的意思是(言语、行动)过分谨慎。由第段“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可知,“我”因为怕别人笑话我没见过世面,解不开安全扣不好意思询问,面对别人的示范却感觉难为情;由第段“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可知“我”因为怕别人看出我没见过世面,想拍照却不好意思拍;由第段“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可知“我”因为担心饮料不便宜,学别人的样子要白开水。由第段“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第段“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可知“我”担心饭贵,但学着大家的样子不得已接了一份。结合上述内容概括即可。

96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解答此题要理解词义,结合语境分析。“羞愧”的意思是感到羞耻和惭愧。由第段“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和第段“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可知,这里的羞愧指的是“我”为自己坐飞机解不开安全扣感到无地自容、自惭形秽。

97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本文前文主要写了“我”坐飞机种种拘谨的表现,与后文写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形成对比,结合第段“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后来我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第段“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和第段“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等内容可知,对比突出了小莲做事的坦荡,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要羡慕别人,要活出自我,努力追逐梦想成为别人羡慕的人。

98

本题考查读了此文的感悟。解答此题要理解主题,结合主题联系实际解答即可。示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很多人可能比我们优秀,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大胆驾驭自己的人生,朝既定的目标不懈的奋斗,终会梦想成真。

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9结合上下文,写出第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100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102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99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00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101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02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悲凉

【小题4“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

【小题5示例一:赞成。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三次“放飞”仪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二:不费成。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

不定要花巨资订报刊;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分析】

99

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作答。

100

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语句“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从结构上看,用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非同寻常的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过去十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01

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概括填写作答。文章叙写了母亲三次“放飞我”:第一次是第4段叙写的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当时的心情是“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5段叙写的在1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次是第6段叙写的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我”的心情是“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102

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题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行为——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从而暗示了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小题5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依据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来谈理由。本题若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伟大母爱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不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可从母亲对孩子“娇惯”和“溺爱”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述理由。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