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七)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黑龙江绥化市·中考真题)阅读《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机缘巧合下,我再次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那条路……
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
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地每天晨跑的路线;在长椅上小坐,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思考、哭……”
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
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地定制的一日游是地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他建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他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他的路,他的城。
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他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一条路,在他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穹,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
末了,韩说了一句今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信息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我这才发现,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因为我在这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我终于想出谷案。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的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61.依据文章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带 “我”逛合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简要赏析第段。
63.文中第段和第段的结构关系怎样,有什么好处?
64.通读全文,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65.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第段“有些失笑”中“失笑”一词表达出 “我” 对韩的嘲笑。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性和亲切感。
C.标题中“怀旧”是本文的文眼,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展现了生活中我们会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分享给他人的思想。
【答案】
61.
62.运用了环境(景物)描写。描写出景色的美丽怡人,烘托“我”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63.首尾呼应(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中心突出。
64.倒叙。写眼前的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65.A
【分析】
6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通读全文,根据“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可知,文章一开始主要讲述的是文姐领 “我”游北京;根据“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的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可知,这里讲述的是“我”向故人介绍北京南城。
62.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赏析。
“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穹,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一句描写了车窗外景色的美丽怡人,也借助景物的美丽来烘托“我”游览时的愉悦心情,是属于环境(景物)描写。
63.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关系。
第一段讲述了“我”又来到熟悉的那条路,最后一段也出现了“最熟悉的路”,因此可以认为首段和尾段存在呼应的关系,属于首尾呼应(照应)。作者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同时也使得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64.
本题考查文章记叙顺序。
通读全文,文章一开始就点题,先写眼前的路。再由眼前的路开始回忆以前的事情,如此一来能够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这种手法属于倒叙。
6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表述。
A.第段“有些失笑”中“失笑”一词是对韩的建议表示意外和无奈,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而不是表达出 “我” 对韩的嘲笑;
故选A。
(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曹文轩的《我的语文老师》,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她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节选自《读者》,有删改)
66.选文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67.如果把第段中的加点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
68.选择适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
(2)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
69.阅读全文,说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70.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66.(1)语文老师为“我们”阐释什么是“语文”。(2)语文老师教“我”写作文,引导“我”成长。
67.“一本一本地”写出了语文老师的细致与耐心,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切关爱。去掉以后,这种情感就没有原句那么鲜明了。
68.(1)该句写出了“我”听到语文老师的批评和否定后的强烈反应,“撕”“扔”“冲”等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不可抑制的冲动与愤怒。(2)此处景物描写,借纯净、澄澈的月光表现了“我”盛怒平息之后内心的敞亮、恬静与轻松。
69.“我的语文老师”有对“语文”的独到理解,有伟大的人格和宽广的精神世界,我的语文老师尽管外表普通,但真诚、直率,有一颗细腻、温柔、敏感的金子般的心。
70.在“我”心理浮躁,写作出现偏差时,是语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使“我”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成长为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假如没有语文,没有语文老师的关心,那“我”的人生之路将不会这般美好。
【分析】
66.
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能力。文章第段写语文老师第一次来上课,教我们什么是语文,“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由此概括出“语文老师为‘我们’阐释什么是‘语文’”;第段写语文老师给“我”指导作文,“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可概括出“语文老师教‘我’写作文,引导‘我’成长”。
67.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首先看“一本一本地”写的是什么,原文是“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我”在受不了老师的批评,撕掉作文本跑出去之后,语文老师不但没有生“我”的气,还找来了“我”的六本作文本,把它们整齐地排列好,这“一本一本地”写出了语文老师的细致与耐心,每一本老师都认真读过,连“我”的字越来越浮躁都能看出来,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切关爱。去掉以后,这种情感就没有原句那么鲜明了。
68.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要结合句子的内容找到赏析的角度,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好处。(1)句写的是“我”的动作,因为老师直言不讳地批评,让原来一直被夸奖的“我”接受不了,于是“我”采取了激烈的反抗,“撕”“扔”“冲”等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不可抑制的冲动与愤怒。(2)句是写景,在语文老师耐心的指出“我”的问题,并给了“我”忠告和人生的指导后,“我”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内心很平静。此处景物描写选取了“月亮”“月色”,用了“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等词句借纯净、澄澈的月光表现了“我”盛怒平息之后内心的敞亮、恬静与轻松。
69.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文章先写语文老师“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说明她外表很普通;但是作者又说“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对她有着极高的评价;然后写她教我们什么是语文,说明她对“语文”有独到理解;而“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对于“雨”的这段感悟表明她有一颗细腻、温柔、敏感的心;而她对“我”的批评很直接,“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表明她的真诚、直率;她没有因“我”的耍脾气而生气,而是找来“我”的六本作文本,耐心地对“我”指导和忠告,她的话语真诚,满含着对“我”的爱护和担心,则说明她有伟大的人格和宽广的精神世界,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70.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曹文轩,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出版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曹文轩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从这篇文章看,他的成就离不开当年语文老师的教导,当别的老师一直在夸奖他时,这位语文老师及时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过后老师找来他的六本作文本耐心指出他的态度出了问题,“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并具体指导他的写作,“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还给了他严肃的忠告,“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由此可见,在他心理浮躁,写作出现偏差时,是语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使他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成长为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正如他说的那样“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里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假如没有语文,没有语文老师的关心,那他的人生之路将不会这般美好。
(2021·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7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7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7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7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答案】
71.(1)第二年春天
72.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73.示例1:第(1)句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示例2:第(2)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示例3:第(2)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74.内容上,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对家和家人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和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75.示例: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分析】
71.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的,根据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提炼:第二年春天;根据段“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提炼概括为:新燕来。
72.
本题考查梳理情感变化。根据段“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可知,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根据段“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可知,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根据段“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可知,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7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根据“放下”“打开”“扛”“推开”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句中具体、准确地写出父亲爬三楼推玻璃窗的整个过程,这一细节是父亲为燕子回家留通道。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2)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上文“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74.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结构上:诗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和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75.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根据段“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可知,燕子寓意着吉祥、勤劳;根据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可知,燕子寓意着春天使者;根据“燕子是念家的”可知,燕子寓意着对家的爱恋。
(2021·山东临沂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76.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7.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78.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1)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赏析句子)
(2)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意)
79.有人认为文章第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76.其貌不扬,花香馥郁;生命顽强,适应性强;低调随和,平凡朴素;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
77.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副班长在稠李子成熟时为挽救国家财产牺牲,铁道兵们栽稠李子树纪念他;作者借写铁道兵的故事,赋予稠李子以丰富内涵,赞美扎根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
78.(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稠李子花开时的灿烂和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79.不赞同。因为第自然段主要写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
【分析】
76.
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题干要求概括“稠李子树,稠李子果”的特点,审题可知,需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能体现“稠李子树,稠李子果”的特点的句子。结合第段“它们其貌不扬”及第段“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可概括:其貌不扬,花香馥郁。结合第段“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可概括:生命顽强,适应性强。结合第段“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可概括:低调随和,平凡朴素。结合第段“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可概括: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之药效。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77.
结合“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可知这一部分的内容写出了铁道兵生活艰苦,靠稠李子打牙祭。结合
“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展现了铁道兵副班长付铁虎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抢救国家财产的无私精神,这也代表着大兴安岭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付铁虎勇敢、无私的赞美和崇敬,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78.
(1)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明确赏析的角度,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及所运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作答即可。结合“绽放容颜”“回报灿烂的笑”等词语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绽放容颜”写的是稠李子树开花时的情态,写出了其花开时的灿烂;“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可知写的是稠李子花开给大兴安岭带来的生机。作者赋予稠李子花以人的情态,由此可看出作者对稠李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考查句子的含义。这句话把这些年小城栽植的稠李子树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可看出这些年小城栽植的稠李子树的变化。结合文章主旨可知,稠李子树的变化其实体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据此可知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对默默扎根大地回报养育之恩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79.
考查段落的作用。结合“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可知第段写了稠李子果的药效和母亲晾晒稠李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正因为稠李子果有如此药效,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故这个段落也为下文母亲要给我邮寄稠李子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