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雪斋后人
兰雪斋后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50
  • 关注人气:1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金代“贞祐钱”(系列文章1)

(2023-06-09 07:01:14)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争鸣

                

 金中都遗址出土的贞祐钱(上)

 

   北京,被人们称为五朝古都,遼(南京、燕京)、金(金中都)、元(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其城垣,就在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在北京,五朝古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金中都遗址发现的金代钱币窖藏简述

在今天北京的老宣武区,即北京的西南角,是当年的辽代南京城(燕京),也是金中都的所在地。这一带的广安门、牛街、右安门、菜市口,是历史上出土金代钱币最多的地方,曾经出土过大批金代正隆元宝、大定通宝及折十篆书泰和重宝。相传在宣武门附近,明清时代有一个“大定庵”,就是信徒们利用当地出土的一大批“大定通宝”钱修造的。

进入新世纪,北京旧城改造与建设进入高潮,这一带又发现了许多金代窖藏钱币。

2000年在宣武区15中(陶然亭公园附近,金中都的闵忠寺附近)改造中发现金代窑藏一个,出处不详,为罐藏大定通宝一罐,数量几千枚,品相很好,没有锈色,光亮如新,为渣土运送到此地点进行填埋,被路人发现,钱体为何光亮如新不得而知,所出钱币为大定通宝光背小平钱。

20036月牛街输入胡同(这里是金中都的东北部)发现金代泰和重宝窑藏一处,发现当十大钱数百枚,渣土被运送到右安门外商务会馆草坪处填埋,钱体无锈,品相如新,不可思义,铜肉色泛紫,后被定为北京版泰和重宝。

这些出土的金代钱币先后出现在报国寺等收藏市场,成为北京钱币收藏爱好者的珍藏。

在北京金中都旧址,最重要的一次金代窖藏钱币的发现,是2012年,北京右安门附近的一次发现,虽然不是正式考古发掘的发现,但是这次发现有关收藏爱好者的注意下,也算是一次类考古的发现。

201212月中旬, 北京右安门附近某工地在开槽时, 在距地面3-4m 地下发现有黑土层, 其中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古钱币。出土钱币表面大部分呈现出耀眼的金色或蓝色, 且泰和重宝、大定通宝等金代钱币均为未流通品, 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所谓的“祈福坑钱币”和“机油坑钱币”。

这应该是一个金代钱币窖藏,与近年来北方各地发现的金代钱币窖藏一样,出去金代钱币外,包括大量北宋小平钱以及北宋等折二、折三钱:

 

但是与已知出土金代一般钱币窖藏有许多不同,其一,一般窖藏中金代钱币数量不多,比例很小,最大不超过10%,而且以正隆元宝钱为主,大定通宝钱很少,几乎没有折十泰和通宝钱。而这个窖藏,大定通宝钱超过4000枚,与北宋钱币数量相同,但是正隆元宝却很少。

据报国寺的行内人士介绍,牛街、广安门、右安门一带,时有发现大定通宝罐藏钱币的传闻,但是正隆元宝只是零散发现,这可能为铸造正隆元宝钱的海陵王的情况有关。

此次出土的钱币品种较为丰富,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大定通宝、泰和重宝、大观通宝等:

 

这次发现的“大定通宝”钱是所谓的“祈福坑钱币”,而更重要的特点,是没有任何流通痕迹,好像一旦铸造发行,就被存藏起来,这种情况,在金中都遗址出土的大定通宝钱极为普遍,罐藏、没有流通,而且数量极大,动辄数千枚。

而且在东北的金源重地,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是值得研究的经济学问题。

在这个窖藏中,发现折十“泰和重宝”150多枚,折十北宋大观通宝钱约90枚。

 

从收藏角度看,这两种钱币不愧为是金代、北宋钱币的佼佼者,折十大钱、铜质精良,铸造工艺水平高,加以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为金代书法家党怀英书写的“玉簪篆”,即“党体篆书”,而“大观通宝”为宋徽宗的御书体“瘦金体”,均可以称为宋金时期钱币书法的最高水平。加之“祈福坑”的金黄色,使这些钱币看上去是美不胜收!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折十泰和重宝是名副其实的金代“当十大钱”,是法定的,“后铸大钱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宝”。这里之所以并用“折十大钱”,是因为折十,在相当程度上是表示钱币的尺寸,如在宋代崇宁通宝崇宁重宝都有折十大钱,但是在后来的实际流通中,只能作为当二、当三钱使用。

而在金代,这些崇宁大钱也是如此,而折十“大观通宝”钱,则是另一种命运,“初,新钱(大定通宝)之未行也,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之。”(金史.食货志),是法定的当五钱因此,泰和重宝大观通宝在金代是真正的大额货币,也是人们争先储存的货币,这个窖藏的泰和重宝大观通宝折合大定通宝2000枚。

根据《北京右安门出土金代窖藏钱币初探》一文介绍,从币值角度计算,大定通宝约占40%、北宋铜钱约占40%(二者持平),经过计算,我们得出泰和重宝、大观通宝两种大钱约占20%

这里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在一般金代钱币窖藏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折十钱,基本没有发现。

经过分析,右安门钱币窖藏,并非一般人窖藏,藏家的主人储藏的钱币,都是保值性比较强的货币,如北宋钱币,基本为北宋早期铸造径大钱重的小平钱和充作小平钱的折二折三。

二、笔者收藏的北京出土金代泰和重宝钱

  在以上简述中,我们了解到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金代钱币主要是两种大定通宝小平和折十篆书泰和重宝

相传金代三珍之一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来自京西的潭柘寺,后来被证明是一种误传,实则为辽宁出土的一百六十余斤金代窖藏钱币中挑出。

在《北京右安门出土金代窖藏钱币初探》一文中,作者感叹道,“据闻还有泰和通宝小平钱和泰和重宝篆书折三、大观通宝折五等珍稀钱出土, 惜一直未见实物和图片。

1、机油坑泰和重宝钱

据笔者所知,在金中都遗址,曾经出土过一种被称为“机油坑”的窖藏钱币,主要是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

 

这种钱币的锈色发紫,类似爆蓝钱币的锈色,但是无爆蓝钱币表面蓝紫色结晶锈,却掺杂着金黄色、金红色:

 

根据笔者研究,这种机油坑的蓝紫色实际是所谓祈福坑的金黄色的一种变化结果:

 

相对来说,祈福坑的金黄色,只是某种水坑的一种特殊锈色,极不稳定,在出土之后,暴露于空气之中,在空气的氧化作用下会褪色,渐渐失去金黄色,如果要保存这种美丽的锈色,需要储存于特制、密闭性极强的钱币盒,里面充加特殊惰性气体,而且需要年年充加,成本极高。

笔者了解到这种所谓“镀金”、“泥金”的“祈福坑钱币”的本质后,对其望而却步,不屑一顾!

不知何故,而这种所谓机油坑的蓝紫色,却相当稳定,实际是一种收藏佳品。

笔者了解到,在金中都出土的蓝紫色机油坑钱币中,有折十和折三楷书“泰和通宝”钱存在,在小友小侯的帮助下,笔者收藏到机油坑折三楷书“泰和通宝”钱和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

下面是机油坑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的照片:

 

   这里上下照片的拍摄时间相差10年,说明了这种机油坑紫蓝色锈色是比较稳的。

   下面这枚篆书折十泰和重宝钱是传世品,二十年前收藏于京南固安小市:

 

这枚收藏品铜质泛红,说明含铜比例较高,而资料表明,折十篆书泰和重宝的含铜比例达到80%以上。

2、京坑泰和重宝

在右安门、广安门等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金代窖藏钱币流入报国寺收藏市场的同时,在北京西南郊一带工地上出土的墓葬折十篆书“泰和重宝”也陆续出现在报国寺、潘家园等收藏市场。

这种墓葬钱,北京的收藏爱好者称为“京坑钱”,这种来自金元两代墓葬钱,由于北京东南角靠近永定河,历史上多次受到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早已深埋在五六米以下的地下深层中,躲过历史上纷纷战乱和盗墓贼侵扰,侥幸地保存下来。只有今天高层建筑的开槽,才可能使其重见天日,被卖入收藏市场。

在一位熟悉的摊贩的帮助下,我以低廉的价格陆续收藏到不少“泰和重宝”,版式众多,重量差异很大,为收藏与研究“泰和重宝”的铸造、发行、版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些泰和重宝钱大都带有一种带有非常奇特的绿锈,仿佛是在钱币上涂上了一层绿漆,这些钱币锈体或薄或厚,绿锈之下为黑漆古的底色,均受到自然界和墓葬特殊环境的腐蚀,腐蚀程度不一,品相虽然不如牛街出土的“泰和重宝”那样秀美,但是这些如同翠绿的绿锈,使得钱币也是显得十分大气。

下面这枚称为“玻璃锈”或“珐琅彩”的绿锈“泰和重宝”与祈福坑、机油坑的“泰和重宝”相比:

 

如同“翡翠”中绿翠、黄翠和紫翠,争奇斗艳,各有千秋!

今见折十泰和重宝出土实物,一般钱径在4.25—4.5厘米、重量15—27克之间。我收集到四十余枚京坑泰和重宝,它们的钱径,最小的为43.5毫米,最大的为45.55毫米,重量,最重的近35克,而最轻仅刚超过13克。

        下面是最重和最轻的两枚京坑泰和重宝钱的对比照片:

 

下面是京坑“泰和重宝”钱直径最大与最小的两枚钱币对比图:

 

    这批京坑泰和重宝钱,重量约13克的就有两枚,直径44毫米,郭厚仅2.3毫米左右,因为过于太薄,已经被锈蚀的几乎出现小孔。

但是从穿口边缘来看,这两枚轻薄的钱币仍然没有流通的痕迹,属于私铸的可能性不大。

从这批钱币的重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重量在20克以上,超过或接近27克的就有六枚,最重的接近35克,尚未有如此厚重的泰和重宝的记录。

而且这批钱币,基本流通痕迹,应该是铸造发行后就被珍藏,后由于陪葬。

从钱币的重量尺寸版别等情况分析结果看,可以认为当年泰和重宝钱的铸造量并不太少,铸期不短,但是整个铸造处于一个不断减重的过程中,金章宗使用泰和年号八年,而泰和重宝铸造的时间却仅有三年多时间,由此可见,在这段时间内,金代鼎盛时期的“大定明昌”之治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大金帝国迅速地走向衰落。从开始依照金代铸钱惯例,精心铸造厚重精美的大钱,到后来铸造轻薄的大钱,可以发现金国的财力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最后,无法继续铸造泰和重宝大钱,以至只有交钞充之,“章宗寻崩,卫绍王继立,大安三年会河之役,至以八十四车(交钞)为军赏,兵衄国残,不遑救弊,交钞之轻几于不能市易矣。”

这批京坑“泰和重宝”中以一种类似珐琅彩的绿锈最为漂亮,这种钱币通常称为“玻璃锈钱币”:

 

钱币上面带有一层好像搪瓷或珐琅绿锈,这层绿锈似乎已经矿物化,这层矿物化的绿锈很脆,在外力作用下极易脱落。

    上面的钱币,有些因为锈层部分脱落,品相不甚太好,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锈色的特点,依钱币表面而生,锈层薄厚均匀,钱币铸造时候所造成的瑕疵,在这层薄厚均匀、矿物化的锈层下,仍然保存下来,如果是人为的涂上一层薄漆,是无法将瑕疵完整地再现出来的。

这种京坑泰和重宝钱币的锈色,在京坑钱币中明清两代少见,只有入葬年代久远的钱币,如辽金元钱币,才可能出现这种锈色,这种锈色形成的机理,尚待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墓葬的环境、时间有关。

至于这些京坑泰和重宝钱是何时入葬,是否为金代,还是元代,与这些京坑泰和重宝钱一同出现在潘家园市场中,还有一枚类似绿锈的折十“大朝通宝”钱:

 

一般认为这种钱币为蒙古国初期铸造的钱币,这种钱币文字不够讲究,有些笔拙,其中“寳”字的“尔”部,写法有点不甚了了。而“大”字写法与元代“大观通宝”的“大”字写法及其相似。

这枚钱币的出现,笔者认为这些京坑“泰和重宝”钱应该是金宣宗放弃金中都之后,由由投降蒙古军的汉族军阀统治燕京等幽云十六州时期入葬的。

感言: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借助了李卫先生的“三亲原则”,在介绍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金代钱币的基础上,梳理了笔者收藏北京出土的金代钱币,主要是大定和泰和钱。

“三亲原则”的出发点,是实践,即弄清藏品的来龙去脉,而支持“三亲原则”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和理性思维。

收藏的第一要务,是“去伪存真”,而“三亲原则”、“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科学的态度”是“去伪存真”的保证!

下面文章,我们将以上方法与原则,研究笔者收藏的一部分贞祐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