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2023-05-29 08:54:25)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文化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七)

上几篇文章,我们以信州出土破钱窖藏的一些钱币为例,讨论了与此相关的金代钱币窖藏问题。本篇文章,我们谈谈篆书“大齐通宝”出土的经过,作为“大齐通宝的故事”系列文章的结束。

2013年,夏秋之际,在报国寺地摊上出现了一批据云是出自吉林黄龙府的窖藏钱币,两位摊主是笔者熟悉的小友,笔者先睹为快,发现这批钱币可以称为 惊世奇钱

这批钱币大钱、超大钱居多,多是从未著录的金朝钱币为主,也有一些宋代大钱,如折五九叠篆“皇佑通宝”、折十“崇宁通宝”背“陕”铁母等。

下面是这批钱币中的金代国号钱,如大折十真书大金国宝“金国通宝”,折二篆书“金国通宝”,同时将折五九叠篆“皇祐通宝”介绍给大家: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些钱币出土于吉林中部,怀德与农安交界处,这里是水稻种植区,这批原坑钱,刚刚面世时候,为黑褐色的锈,部分泛出金黄色,类似泥金的颜色,这是水坑钱币的一个特点。其后,在新的环境中,由于氧化作用,渐渐出现淡淡地蓝绿锈。而这些锈色不是单一,是多种混杂在一起,且十分自然。

这批钱币中最为震撼当属发现了折五九叠篆“皇祐通宝”钱,从而打破宋仁宗皇祐年间没有铸造年号钱的定论。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皇宋九叠篆,是指“皇宋通宝”九叠篆书体的小平,为过去的“古钱五十大珍”,经过多年的搜寻与积攒,笔者收藏了一些皇宋九叠篆钱币,上面的三枚小平钱,蓝锈为内蒙干坑钱币,中间为红锈钱币,出自德惠,黑不溜秋,有的惨不忍睹的钱币,是信州破钱窖藏的幸存者。

这次发现的九叠篆折五“皇祐通宝”与据云是信州一带发现的折五“皇宋通宝”,均为宋仁宗所铸,堪称双璧,它们不是行用钱,应该是北宋宫廷内府铸造的“宫钱”,两枚宫钱双双出现在远离汴京数千里之遥的金源之地,应该是“靖康之变”造成的“中原财富大迁移”的结果,“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些钱币虽然漂亮,但是仍然活生生的“靖康耻”,流着人们的血和泪。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种折五皇祐通宝九叠篆钱币,在信州破钱窖藏中也发现有残片存在。

在这批钱币中有不少金朝早期年号的超大型钱币,如“天辅通宝”和“天辅重宝”,它们极为厚重,郭厚超过5毫米,直径超过60毫米,重量达到90克以上: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在这批钱币中,还有一枚超大型篆书“皇统重宝”钱,与笔者2004年在报国寺一位东北钱贩手中收集到超大型鎏金皇统元宝钱,也堪称双璧.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两枚相同大小,相同文字写法,出自不同地方,不同材质的“皇统元宝”、“皇统重宝”,可以相互作证,这是真正的“同宗互証”。

在这些钱币中最引人注意的几枚“大齐通宝”小平钱,其中有隶书还有篆书: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些钱币直径不大,篆书钱直径23.9毫米,楷书钱直径23.55毫米,楷书钱很轻,只有3.38克,篆书钱较为厚重,郭厚1.55毫米,重量近5克。

下面是孔夫子网上出售的两种篆书“大齐通宝”大钱,折五,直径33毫米,折十直径43毫米: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它们与小平真品的比较图: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黄龙府出土的篆书、楷书“大齐通宝”与四眼大齐(真品)的比较图: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大齐通宝作为小平钱,其外缘属于宽缘钱币范畴,而篆书钱则更宽一些,而仿品基本属于窄缘: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关于“大齐通宝”钱,有着许多不解之谜,许多问题难以自圆其说。

如果是南唐铸造,为什么近年来发现的大齐通宝,基本出自北方,以金代窖藏中出土最多?

如果篆书“大齐通宝”为真,为什么在南方不曾发现?

 

下面是北国盈泉在金源重地收藏的楷书“大齐通宝”的照片: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李卫先生收藏的楷书“大齐通宝”的照片,这枚钱币也是北坑钱币: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据报国寺朋友爆料,新加坡陈光扬先生收藏的楷书“大齐通宝”,也来自报国寺,实为东北坑。

下面是五代十国唯一的篆书国宝钱“大蜀通宝”钱与篆书大齐通宝的比较图: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黄龙府出土钱币中两枚金代篆书钱: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为何篆书“大齐通宝”与这两枚金代篆书钱的风格非常相似,与同为江南富庶之地的天府之国的篆书“大蜀通宝”风格相差不少。

最不可思议,也是无法回答的,在金代窖藏钱币中发现的折三楷书“大齐通宝”钱,下面是笔者收藏的: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唐五代十国钱币鉴赏与辨伪》一书收录的两枚这样的钱币: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下面是京川游侠王先生收录的这种钱币: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种钱币为真品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这枚钱币是从大堆出土钱币中挑出的。

  下面是小平钱与折三钱的对比图: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这两种钱币的钱文写法与风格是相近,应该是一个地方铸造的。

为何这种折十“大齐通宝”钱是残币,而这种残币是特意铸造的,在母钱上就做了手脚: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大”字砍掉了一足,“寳”字的上部被削去右部,如同削去一肩,“削肩砍足”,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相”。

刚刚立国不久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人称“千古一帝”,铸造这种奴才相的“大齐通宝”,根本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可以成为“大齐帝国”,有唐代末年的黄巢、五代十国的李昪,金代初年的伪齐刘豫。

因此,这种“大齐通宝”的国号钱,究竟为谁铸造,因为篆书“大齐通宝”和折三削肩砍足的“大齐通宝”的出现而变得扑朔迷离!

14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十)

因此,那些所谓“大齐通宝”镇库钱,更是荒诞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