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2023-06-14 15:33:45)
标签:

365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争鸣


                     古钱币中的“宝”字漫话

 

     罗伯昭先生是笔者景仰的钱币收藏界老前辈,这些老前辈们之所以受到后辈的尊敬和学习效仿,是因为他们收藏中国古钱币,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为了所谓的“一夜暴富”的发财梦。而是出自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出自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这种热爱应该是,出自内心的朴素的爱国之心,也来自于祖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传承和熏陶。

中国古钱币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金石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它蕴育了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钱币书法艺术”。

这种书法艺术,不同于纸张上的平面书法艺术,它是根据文字在方孔圆钱上的不同位置,从某种书体的基本风格和写法出发,结合文字在方孔圆钱的不同位置的特点,对文字的架构进行合理布局,由此对书面文字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方孔圆钱上钱文的特殊美。

而这种书法艺术,又有着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这是因为中国古钱币并非简单是一种货币,而是中国传统的“天方地圆”思想,皇权与神权思想的一个载体。

钱币收藏界老前辈在钱币收藏上有着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与他们在中国传统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深刻理解有关,也与他们有着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关。

下面是罗伯昭先生书法学习和钱币收藏的一段逸事。在中国古代方孔圆钱,即“宝文钱”中,最重要的字是“宝”字,最基本的,“宝”字就有“尔宝”与“缶宝”区别。

罗伯昭先生由于对中国古钱币的热爱,发现中国古钱币大小不同,薄厚不一,轻重有别,书法各异,但是上面都有一个繁体的“宝”字,且“宝”字的写法多种多样。罗先生出自好奇与热爱,将品相好,字体优美,“宝”字有特殊写法的钱币收藏起来,常常依照钱币的文字,对此临摹,作为必要的书法功课,最后临摹出一篇全是繁体“宝”字大楷,其中“宝”字竟无一完全相同的。

罗伯昭等钱币收藏界的老前辈,对于中国古钱币有着很高的鉴赏水平和辨伪能力,这与他们对中国古钱币中一系列的关键字,如“宝”字和“通”、“重”、“元”等字,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写法及其写法演变历史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有关。

而对于我们这些收藏古钱币的后来人,最缺乏的,恰恰也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掌握有关,因为“毛笔字”的书写已经不是现代文字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这些后来人无法通过实践来认识古钱币上文字的书法基本规律,更谈不上通过了解古钱币文字的风格和韵味,识别真正的古钱币手写钱币书法和现代电脑字库中机雕的钱币书法的区别,从而被许多臆造的所谓“古钱币出谱钱”所蛊惑。

如何弥补这一缺口,应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篆书“元符通宝”钱,是北宋钱币中书法水平较高的钱币,受到藏家的喜爱:

下面上两种版式的篆书“元符通宝”钱: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这两枚钱币的“宝”字,都是“短冠缶宝”,其中一枚的“宝”字有些隶书韵味,而以往的隶书“宝”字都是“尔宝”。

下面上两种篆书“元符通宝”钱,分别为折十和折二: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这两枚钱币,一般称为“大绿钱”,据云出自内蒙元上都一带,这些大绿钱不是到代之物,一般认为是元代仿铸,就其文字,形似于北宋篆书“元符通宝”钱,有一定差异,缺乏一种神气。

在“元符钱”中有一种隶书“元符重宝”折二钱,下面是李卫先生收藏的这种钱币(见《古泉捃珍》一书):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此钱出土与辽西,为东北坑钱币。

笔者也收藏有一枚类似钱币,来自内蒙东部与吉林西部交界的科尔沁沙地: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这是所谓的“内蒙干坑”钱币。

对比这种隶书“元符重宝”钱的“宝”字,那枚篆书“元符通宝”钱的“宝”(缶宝)字,隶化韵味十分浓郁,其实也预示了可能出现篆书的“尔宝钱”。

下面是南宋的折三篆书“建炎重宝”钱: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这里的“宝”字就是篆书“尒宝”,其中“尒”字是“尔”字的异体字。

最近,网间有一种出谱的篆书“元符重宝”大钱: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其篆书文体与北宋篆书“元符通宝”钱的写法有相当差异,其篆书“宝”字为“长冠双王宝”,在北宋篆书钱中尚未发现这样的先例: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业内知名收藏家评论道,“宋人的篆法不是这个样子,这枚钱币匠气十足。”,另一位泉友告诉我,有一种电脑字库篆书钱的韵味。

下面上几种常见的电脑篆书体的“宝”字: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经过查询,这种篆书字体属于“电脑篆刻字体”: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匠人之作”实则是冷冰冰的“电脑之作”、“机器之作”。笔者突发奇想,如果利用电脑篆刻字体和电脑矢量字软件技术,是否在改换一个字的情况下,铸造出篆书“元丰重宝”、“元祐重宝”,经过查询,只有篆刻字体的“丰”字,没有篆刻字体的“祐”字,下面是笔者的篆刻书体“元丰重宝”、“元符通宝”钱的设计方案: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笔者由其推理到,如果这种钱币的“元”字不变,去替换“重”字,岂不又有一个出谱钱“元符元宝”钱问世了吗?

165@365金代篆书钱之研究(系列文章一)

 

在古钱币中有“三相一材”的说法,首先是“书相”,即“书体”,是否符合时代的特点,这枚钱币与篆书“元符通宝”相比,形成甚远,而且没有一点灵动的神韵。

在小品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换了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吗?”,虽然锈相看上去有点古色古香,但是书体决定了这枚钱币就是一个臆造的钱币艺术品。

 

笔者和泉友在讨论中感叹到,我们虽然没有什么书法造诣,但是多看看电脑字库的各种常见篆书体,对于鉴定篆书钱的真伪还是一门必修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