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365大齐通宝的故事(九)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争鸣 |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六)
其实第一种“缶宝”是直接从篆书“寶”字演化而成,这种“寶”字被称为“正字”;而“寳”字的写法,在唐代被称为“通体”字,也是一种“俗字”,在隶书的最初阶段已经出现,《隶辩》一书收录这种写法就是一种证明。而“尔”字实际上是“爾”字写法的异体字,而“尔”从“尒”,于是就有了“宝”字的两种尔宝的两种写法“尔”和“尒”。
而“珍宝”,应该是从【說文】的“宝”字解释,“珍也。从宀玉貝,缶聲。”而来。
下面是南宋娄机的《汉隶字源》中的四种宝字写法:
在古钱币中,出现这四种写法的钱币,是在清代的咸丰四年铸造咸丰大钱之后的事情:
下面是唐代楷书“寶”(缶宝)的几种名家的写法:
下面是行楷书“寶”(缶宝)的几种名家的写法:
十二、宋金时期的“缶宝”钱
1、 北宋的“缶宝”钱
(1)熙宁钱中的缶宝钱
最著名的宋代的“缶宝”钱,就是折二“熙宁通宝”铁母钱,而作为北宋主要铁钱流通区域陕甘地区也落入金人之手,保存铁钱钱监的铁母钱也被金人作为财富掠走,出现在金源重地的钱币窖藏之中,其中不乏铸造折二“熙宁通宝”铁钱的“铁母”钱:
北宋钱币中,宋神宗的“熙宁钱”占有重要地位,应该是“熙宁改革”在货币制度规格上的具体体现。宋神宗铸造了“熙宁元宝”小平铜钱,“熙宁重宝”折二大铜钱和“熙宁通宝”折二铁钱,就楷书钱而言,“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钱的宝字为“尔宝”,而“熙宁通宝”钱的“宝”字为缶宝。
上面展示的折二“熙宁通宝”缶宝钱,就是在金源重地上京路的信州隆州一带出土的,同样作为战利品,陕甘钱监中的铁钱被金人弃之不用,形成陕甘地区特殊的铁钱窖藏,上面的熙宁通宝折二铁钱,就出自陕西。
下面是网络上展示的不同坑口“熙宁通宝”铁母:
这些不同坑口,特别是不同版别的铁母钱,说明了宋神宗时期,并没有严格部颁样钱制度。
下面是网络上展示叫卖的所谓“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铁母:
实际就是一个噱头,没有铁钱,何来铁母?这里的卖家,不乏“嘉”、“泉园地”等大型拍卖公司。
这种版别的“熙宁元宝”的“宝”就是缶宝。
此外,在“熙宁重宝”钱中,有一种行书体的“熙宁重宝”钱的“宝”字也是缶宝:
这种版式的“熙宁重宝”除去“宝”字为缶宝外,其“熙”字写法也很有特点,称为“连飞”,是指“熙”下面的四个点连贯如飞燕。
下面是《北宋铜钱》中一堆篆楷连飞对钱:
这些熙宁缶宝钱,虽然“宝”字为缶宝,但是它们不是铁母。
下面这枚折二隶书“熙宁通宝”,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折二“熙宁通宝”钱,极为珍稀:
钱文隶书旋读,早年出土于山西晋南一带,惟钱文尚精整。书体为隶楷相间, 肥厚凝重, 布局密疏有致, 风格气息则近似于重宝隶书版类。从形制上看,非标准规制, 重量又明显偏轻, 铁钱中亦无此版, 故而绝非铁母类。
钱币收藏界认为此钱非铁母,而是铸造流通铜钱,关键在于此钱的“宝”字为尔宝。
(2)几种出谱的北宋缶宝钱
在金源重地拉林河流域,还出土过一些宋代记值钱,其中有两枚缶宝钱,其中一枚为“景德通宝”背“当百”钱:
这是一枚出谱钱,在已知钱谱中只是收录“景德元宝”小平钱和折十钱。在宋代,“德”字写法有两种:
而北宋钱币中的“德”字写法为所谓的“省一德”:
因此,这种“省一德”写法就成为断定景德钱是否“到代”的必要条件,笔者这里借用数学名词“必要条件”,不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直接断定不到代。
下面是网络上的一枚“景德元宝”背“官”钱,其中“宝”为“缶宝”,而“德”不是“省一德”:
类似这种背文为当百钱,还有一枚“天禧重宝”背“当百”大型钱:
这枚钱币的“寶”字写法极为委婉!
另一种北宋缶宝钱,是一枚“熙宁重宝”背“当十”钱:
此钱相当厚重,郭厚超过5毫米,重量近52克,直径只有43毫米。
这种钱币除去“宝”字为“缶宝”外,关键是“熙”字为连飞。在网络上有一种类似“熙宁重宝”背“太极图”花钱:
古泉园地将这种花钱断代为清铸,西泠断代为北宋铸造。这种花钱直径超过44毫米,略大于“熙宁重宝”背“当十”铜钱,下面是二者的对比图:
因此,这枚钱币的断代比较困难,笔者认为这种“熙宁重宝”背“当十”钱,上面带有铸造残边的“熙宁重宝”背“太极图”应该是宋代铸造,而其他明显有着使用痕迹,黑漆古的“熙宁重宝”背“太极图”应该是清代的仿品。
1、 金代“缶宝”钱
金代“缶宝”钱,我们介绍了折五“兴定元宝”和“元光重宝”铜钱,还有“兴定宝泉”钞:
据笔者所闻所见,在金代钱币中还存在一些大型缶宝钱,如“大金国号钱”,下面是三种书体的“大金通宝”钱:
下面是“大宋通宝”与“大金通宝”两枚钱币的比较图:
大宋通宝钱,宋体字的韵味十足,文字写法一板一眼,十分规矩;而大金通宝钱,写法显得比较自由,没有那样循规蹈矩,有一种豪气之感!
笔者收藏有一些宋代早期九叠篆大钱,其中就有一枚“大宋通宝”,下面是这枚叠篆“大宋通宝”与九叠篆“大金通宝”的比较图:
这里,仅从“大”字和“寶”字的写法看,金代的九叠篆应该说发展到一个相当水平,比宋代早期九叠篆水平高出不少,这些在宋金两国的官印比较上也可以看出。
它们分别为“正隆元宝”、“正隆通宝”和“大定重宝”。
而这套由年号元宝、通宝、重宝组成的年号套钱,金代二十一个年号的63枚大钱只有这三种缶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