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2023-05-20 10:06:03)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文化

分类: 争鸣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五)

上篇文章,谈到金宣宗在元光元年开始印制发行“元光重宝”钞,而存世金代元光钱存在三种楷书“元光重宝”同名铜钱,形制上分为两种,旋读“元光重宝”尔宝钱和直读“元光重宝”缶宝钱,这两种形制的钱币中究竟哪一种钱币是“元光重宝钞”的同名权钞钱,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元光重宝钞”的实体材料,无法利用考古的方法进行考证。

但是,这两种“元光重宝”钱有一种钱币是极不寻常,就是缶宝“元光重宝”,而缶宝钱在宋辽金钱币是极为特殊的。

八、中国古代楷书钱中的“尔宝”与“缶宝”钱

中国古代的钱文,自唐代通宝钱出现以后,多为年号+宝文结构 。 字主要用于宝文 ,……由唐初至清末,主要写作,偶尔使用

1、缶宝钱历史简述

在唐代武德年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钱,中国钱币史就进入了“宝文钱”的时代,以半两、五铢钱为代表的记重钱开始退出了中国钱币这个大舞台,篆书钱也暂时退出了中国钱币的大舞台。

所谓“宝文钱”,就是“元宝钱”、“通宝钱”、“重宝钱”等带有“宝”字的钱币,而作为楷书的“宝”字,有“尔宝”和“缶宝”的区别。

从“开元通宝”的“尔宝”写法开始,在楷书钱中,“尔宝”钱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从唐代、五代十国到北宋,楷书钱尚未发现有“缶宝”钱,随着北宋的覆灭,金代女真政权的建立,开始出现了“缶宝”钱,伪齐刘豫政权出现阜昌元宝、通宝、重宝系列楷书缶宝钱和篆书缶宝对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与此同时,在宋高宗的南宋,也出现了“建炎通宝”缶宝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在南宋,具有代表性的缶宝钱是大宋通宝背当十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2、金代的缶宝钱

金朝除去刘豫的阜昌楷书缶宝钱,目前所知的楷书缶宝钱只有三种。

一种是折五楷书“金国通宝”: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以上两枚钱币一枚是北国盈泉聂先生的藏品,一枚笔者藏品。

对于这种钱币,收藏界存在着争议,在信州出土的残破钱币中,就有这种钱币的残片存在,但是笔者没有收藏到这枚残片。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种钱币残片的出土实际解决了这种钱币的辨伪问题。

   第二种是直读楷书“元光重宝”缶宝钱,在不同地点的出土和信州的残片出土,也验证了这种缶宝钱的存在。

还有一种缶宝钱,也出现金宣宗时期,出现了“兴定元宝”折三楷书缶宝钱,这个应该是目前所知,铸造最早的金代缶宝钱。下面我们就“兴定元宝”折三楷书缶宝钱做重点讨论。

九、兴定钱

   历史上,兴定钱无载,但是据笔者所知,兴定钱呈现出现品种多,由元宝钱、通宝钱和重宝钱,规格有小平、折二、折三和折十,材质有铜、铜鎏金和银等不同材质。但是就这些钱币而言,每个品种的钱币存世品,可以用寥寥无几加以形容。

1、折三旋读楷书“兴定元宝”缶宝钱

在《辽金钱币》一书中,李卫先生写到,“兴定元宝签过去从未有闻,2007年辽宁省朝阳地区曾发现一处金代钱窖,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博客一枚兴定元宝,成为续补金代铸币的重要纲钱,弥足珍贵。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兴定元宝为折三型铜钱,制作精好,风格与其他金代铜钱相类;楷书,旋读、‘寶’字从‘缶’,钱径3.35、穿径0.9、郭厚0.3厘米,重12.9克,锈色斑驳,生坑品,唯此一见,甚为珍稀。

 这种钱币的确“甚为珍稀”,笔者经过网络搜索,只是在刘存葆先生编著的《辽金西夏钱币鉴赏与辨伪》一书发现了刊载的一枚折三“兴定元宝”的照片: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枚钱币没有具体数据,从钱文上看应该与《辽金钱币》收录钱币为同一版式。

笔者收藏有多种书体兴定钱,有通宝钱,也元宝钱,其中也有折三楷书“兴定元宝”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此钱来自吉林中北部信州隆州一带,为熟坑钱币,与辽宁朝阳出土的折三“兴定元宝”钱相比: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无论是在数据上,还是在钱文写法都有不小区别,应该是不同版别,辽宁朝阳,在金代属于北京路,毗邻金代的北京大定府,吉林中北部属于金代上京路会宁府,这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有着不同铸钱机构,铸造出不同版别的钱币,也是一种必然。

笔者这枚“兴定元宝”折三并非孤例,长春泉家北国盈泉聂先生收藏有这种版式的银钱。直径32.9毫米: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长春,金代时期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常言道,“一方风水,养一方人。”金代钱币铸造也有地域不同之分,不同地区的钱监铸造出不同版别的钱币。

网络上可以搜寻到“兴定元宝”的踪迹,在网络文章《我收藏的金朝兴定钱》(辽金泉)、《珍泉共赏(231):金代小平钱 兴定通宝 兴定元宝》(永泉收藏)都有小平钱的介绍: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些钱币都出现在2012年以前,东北窖藏钱币“泉涌”的时期。

       笔者也收藏有这种钱币,这是一枚厚重版的鎏金小平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种旋读“兴定元宝”小平钱,笔者认为也是“缶宝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据认为“兴定元宝”钱,历史无载。其实历史还是有着关于它的文字记录。

《金史》卷四十八《食货三》:

[兴定四年]十二月,镇南军节度使温迪罕思敬上书言:钱之为泉也,贵流通而不可塞,积于官而不散则病民,散于民而不敛则翻用,必多赛轻重与物相权而后可。……,臣谓宜令民铸钱,而当敛钞者亦听输银,民因以银铸钱为数等,文日“兴定元宝’,定直以备军赏,亦救之一法也。”朝廷不从”

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一书中言,“兴定元宝相同版式之折三银钱,吉林长春九台元明泉家有藏,仅见。”

这里似乎形成了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金代朝廷禁止“民众”自己铸造银质钱币,另一个方面发现金代兴定年间出现了许多兴定钱币,既有“兴定元宝”铜钱,还有银钱,还有奇诡书体的“兴定通宝”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上面旋读的“兴定通宝”小平、折二钱,书体富于辽风,还有直读隶书体的“兴定通宝”小平钱,真书韵味直读的“兴定通宝”折二钱,这种旋读的“兴定通宝”书体富于辽风的钱币显然不是金代正常书体,应该是私铸钱币,这种私铸并非一般民众,可能是金代末期在抗击蒙古军战争中兴起地方军阀势力,上面两种极似辽钱风格的钱币,可能就是拥兵自重的契丹族军阀所铸。

这说明,金章宗兴定年间,实际上民间势力和各级官府已经开始铸钱,以自行解决对蒙古作战的军费问题。

3、折三“兴定通宝”钱

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提到一枚出自吉林白城地区的折三“兴定通宝”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币的直径约33.5、郭厚1.5毫米,重量7.7克,这种钱币的特点是细缘细字。其“宝”字发现有特点,“宝”字为“尔宝”,“尔”字写法非常飘逸、“貝”的“一撇一捺”,钱币的钱文手法常常称为“双足”,“双足”则一短一长,这种非对称性写法非常少见。

笔者也收藏有一枚类似的钱币,但为大折二钱,直径不足30毫米,而郭厚超过2.5毫米,重量却有8.6克,其钱文写法与折三钱相同,前者可以称为“细缘细字”,而后者可以称为“粗缘粗字”,这里所谓的“粗缘”只是相对而言: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北国盈泉聂先生也收藏有这种版式的银钱,直径29.5毫米: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此外笔者收藏有一枚类似钱币残片: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测得直径29.5毫米、郭厚2.6毫米,重量5.9克,二者可以相互验证: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从折三旋读“兴定元宝”钱和折三直读“兴定通宝”的分析,我们发现金代钱币的版别之分,是由不同行政区域的钱监铸造的差异造成,应该说至少在金宣宗南迁汴京之后,可能不在存在样钱制度,各自为战,是这一时期行用钱铸造的基本特点。

2、两种礼制形制的“兴定钱”

1)篆书小平兴定年号套钱

在金代钱币中,由三种礼制形制的年号套钱,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年号元宝、年号通宝组成的小平篆书年号套钱,目前所知,金代二十一个年号,都存在这样的套钱,其中最为珍稀的当属“崇庆年号小平套钱篆书”,篆书“崇庆元宝”小平钱易得,而篆书“崇庆通宝”小平钱目前只是知道存在一枚: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在这些篆书小平年号套钱中,“正隆钱”和“兴定钱”属于珍稀钱币: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笔者这两枚钱币,出自金代行用钱窖藏,为生坑绿锈钱币,有着流通的痕迹,其中一枚绿锈下,露出鎏金的痕迹,这两枚钱币重量不到四克,与金代早期篆书年号小平钱相比,无论是直径、重量都要小,说明此时,金代的国力已经不足,不能再不惜工本铸造钱币,已经失去这种钱币原有高贵之气。

同时也说明了当时这些钱币的持有者,生活之窘迫,不得不用这些钱币换取生活必需品。这些钱币当时虽然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一旦投入流通,就是“一文钱”而已。

下面是辽金泉先生展示的两枚“兴定元宝”篆书小平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辽金泉先生是哈尔滨著名收藏家,这些钱币应该来自当年金代的上京道,也是充满流通磨损痕迹。

2)折十楷书“兴定重宝”年号大钱

笔者收藏有一枚铜质大钱,大约在2010年在报国寺收集到的,来自东北窖藏: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在《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辽金西夏钱币鉴赏与辨伪》等书籍中都收录这种钱币的银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种钱币的基本数据是直径在44.8-45毫米之间。

现在网络上展示银质钱币的多,铜质非常少见,笔者这枚钱币可以用字口深峻,钱文遒劲,文字清晰,无拖泥带水之处,内外缘修饰到位,地章平整,无沙眼与流铜,文字与地章之间形成了一定拔度。有母钱之像!

下面是孔夫子网出售的形形色色银质“兴定重宝”大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些银钱,都是饱经风霜的面容,但是它们普遍直径不足43毫米,这是它们致命的命门,除去之外,背面的种种纹饰,这些假上加假的做作,让你啼笑皆非!

金代在金章宗明昌年,明令废止了契丹文的使用,在其后三十年间,契丹文已经从金代官方文字中消失,怎么能够会出现在兴定重宝的背面?

最为可笑是盛行一时的所谓阴刻文年号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完颜珣”是金宣宗的名字,而“宣宗”是完颜珣庙号,据金史记载,元光二年“丁亥,上不豫,免朝。……。庚寅,上崩于寧德殿,壽六十有一。……。部皇太子……,乃即皇帝位於柩前。壬辰,宣遺詔。是日,詔赦中外。明年正月戊戌朔,改元正大,謚大行曰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廟號宣宗。三月庚申,葬德陵。”

根据《金史》,正大元年,“謚大行(皇帝完颜珣)曰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廟號宣宗”。

在金“兴定年间”是不可能有“宣宗”这一名称的。其次,作为金代皇帝,完颜珣在位时候使用的是“尊号”,鉴于金史资料的缺乏,完颜珣的“尊号”已经不可考,但是“完颜珣”这一名字,也是一种忌讳,即使完颜珣死后,在金代也是不能够直呼其名的。

在各种阴刻文年号钱屡屡出现庙号,恰恰是这些古钱币年号钱仿品的败笔。“言多语失”,这种耍弄小聪明的做法,其实就是“狗尾续貂”,其实这个貂不是真貂,而是假貂!

还有钱币上的“折十”二字,也是臆造,宋史食货志在“币制”中写到,“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

为什么,钱币五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其余都为“折”,唯独只有“当五”,这是因为“折五”钱,作为流通货币,需要在背面加上“当五”二字,如“圣宋通宝”背“當伍”。

而折十钱,作为流通货币是不需要加上“折十”二字的,如折十崇宁通宝、重宝、折十大观通宝。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一组金代篆书當十年号套钱的照片,它有元宝、通宝和重宝钱组成,背面有篆书“當十‘二字,这种钱币直径基本54毫米上下,重量在50克左右,属于厚重类钱币。

此种钱币据云出自长春伊通河沿岸,因为水大,冲刷而出,属于泥沙型水坑钱币,因此表面锈色与包浆颜色呈土红或土黄色,显现出一种特殊的美!

 

目前,仅发现金代前四朝收国、天辅、天会和天眷年号的套钱。


140@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八)

这组钱币为篆书收国年号的记值套钱,背面为篆书“當十”二字,作为“宝文钱”,这三枚钱币的“宝”字各有特色,“半长冠缶宝”的元宝钱、“长冠双王宝”的通宝钱,而重宝钱的“宝”字极富特色,“长冠”如内气鼓动,飘飘洒洒,而“尒宝”极具古篆字的特点。而背文的三个“當”,也是各有千秋。加之古色古香的锈色包浆,从这三枚钱币看到了中国古文化、古文字的过去,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