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2023-05-17 10:14:37)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杂谈

分类: 争鸣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四)

 

   上一篇文章,我们从折五“贞元元宝”残片入手,研究了海陵王完颜亮时期铸造的“贞元”钱,“贞元年”,在金代货币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金代开始了印造与发行纸钞“交鈔”的时代,此后,纸钞成为了金代重要的货币形式。

这就决定了铜钱在金代只是一种辅助货币形式,金代铸造的铜钱,绝大部分并非行用钱,而是一种礼仪形制的钱币,类似现代的纪念币。

六、金代的权钞钱——“元光重宝”铜钱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收藏的两枚“元光重宝”的残片入手,介绍金代末期混乱的货币政策。

    至宁元年九月,金宣宗完颜珣接受皇位,金代进入了日薄西山的最后二十年,这二十年,金代政府为了挽救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一方面开始铸造铜钱,一方面不断更换纸钞的名称,大量地发行新钞。于是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

  贞祐三年,将交钞改为贞祐宝卷,四年又将贞祐宝卷改为贞祐通宝,元光元年,发行纸钞兴定宝泉,而元光二年五月,发行两种新钞,纸钞元光重宝,绫质钞元光珍宝

   随着这些新钞的发行,出现了所谓的权钱,也称权钞钱。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一书的批注中写到宝泉壹仟小平光背,似兴定宝泉之权钞钱,张叔驯旧藏,仅见。

   这种钱币,笔者曾经在一位东北钱贩的钱币册看到过,钱币甚小,却有宝泉壹仟四字,又非清钱,为何有宝泉二字,甚为奇怪。可惜因为当时泉识不够,因此错失交臂!

 

回来再读《历代古钱图说》一书,结合对元代权钱知识的学习,知道这种钱钞同名的情况可能存在权钞钱,“元光重宝”就是一例。

1、折三直读“元光重宝”钱

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写到:

据史料记载: 元光二年五月,金造元光重宝’(纸钞币),继又造元光珍货’(绫质钞币),同银行用。同名之元光重宝铜钱亦应铸于此时。该钱为折三型(166),面文楷书、对读,书法硬朗、道劲,其字从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钱径338、穿径092、厚032厘米,重151克,品相甚佳;辽宁彰武出土,罐装钱。

笔者也收藏有一枚类似钱币: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直径23.8、郭厚3.21、穿径9.3毫米,重量15.1克,数据与李先生的藏品极为相似。此钱据说出自内蒙通辽,为生坑绿锈钱币,类似玻璃锈。

     此外,笔者还收藏有另一版别的钱币,来自内蒙通辽: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与另一种折三直读“元光重宝”缶宝钱相比: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这两个版式的钱币,一个钱文略带隶书韵味,一个带有行书飘逸的风格,差别相当明显。在数据上也有不小区别,这种版式钱币显得轻薄,郭厚2毫米左右,重量10克多。

笔者收藏有一块钱币残片: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笔者认为这是隶书韵味的折三“元光重宝”钱的残片。经过拼凑,果真如此: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一枚残片,来自信州,一枚完整的钱币来自内蒙,两枚钱币都是可以追寻踪迹,也可以相互验证。

2、折三旋读“元光重宝”钱

李卫先生在提到金代“元光重宝”钱的时候,还指出,“另有一种元光重宝别版,钱文有异,旋读,字从;曾经数见。”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这种旋读钱币,直径34.1、郭厚2.7毫米,重量12.2克: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这个版式的钱币,钱文更加飘逸,行书的韵味更加浓厚,尤其“元光”二字的写法。

在柳冬青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一书中收录了一枚鎏金合背钱: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笔者也收藏有一枚类似合背铜钱: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据笔者了解,在金代年号钱中,合背钱、鎏金钱、银钱较多。以合背钱为例,过去认为误铸或戏铸,如此之多的合背钱,不少是鎏金甚至是金铜合金,说明这些金代合背钱是有意铸造的,这说明这些钱币不是行用钱,而是具有今天纪念币性质的钱币,而不是货币。

以上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版别,也可以说是不同形制的折三楷书“元光重宝”,一个问题,这两种钱币中,哪一种是与“元光重宝钞”同名的权钞钱,我们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加以研究。

七、折十“元光重宝”及其他元光钱

在上篇文章中笔者谈到,在金代钱币中,有三种礼仪性系列套钱,其中具有折十楷书“年号大钱”。

1、“元光重宝”折十大钱残片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这是笔者收藏的一枚元光重宝的残片,下面是笔者收藏的折十“元光重宝”钱: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下面是二者的比较图: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根据残片的估测,这种残片的原型直径在45毫米左右,郭厚在3.5毫米,远大于笔者收藏的两枚折十“元光重宝”钱的直径43毫米、郭厚3毫米的数值,且这枚残片虽然残破,仍然可以看出字口深峻,边缘修整到位,依照青铜钱在雕母、母钱、子钱在直径、郭厚上依次缩减的规律,这枚残片可能是钱库保存的母钱,甚至是雕母,再一次证明了这个被焚毁的钱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府钱库,一个宝库,可惜被毁于一旦。

下面折三、折十旋读楷书“元光重宝”的比较图: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仔细品味,这两枚钱币不是一个人的手笔,一个行书韵味浓郁,一个比较规整,劲道。

在金代钱币钱文中属于佼佼者!

2、元光钱的篆书钱

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谈到一枚篆书“元光通宝”小平钱,提到这枚篆书小平钱,它有一个特点,篆书“寶”为“长冠宝”。

笔者收藏有篆书元光年号小平套钱和篆书元光年号折五套钱: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就金代篆书钱,它们有如下基本特点:

1)“宝”字一般为“长冠宝”而且篆书“宝”字为“缶宝”,且“缶”字有“王”字化的趋势;

2)形制上,元宝钱旋读,通宝、重宝钱直读。

笔者这对折五篆书“元光”年号钱套,三枚钱币来自不同坑口,甚至不同材质,为了凑齐这套钱币,笔者花费了四五年的时间,直到最后在一位长春摊贩那里集得鍮石“元光重宝”钱。

仅以金代三种礼仪性套钱为例,就笔者所知,其材质有铜、铜鎏金、银、银鎏金、鍮石、金铜合金,甚至是金币等多种。

下面是一些例子,如鎏金钱(北国盈泉藏品):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金铜合金钱(裴元博先生藏品):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鍮石钱(笔者自藏):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银钱(笔者自藏):

大齐通宝的故事(七)

在上面的钱币中,从材质上说,最贵重是金铜合金钱,在金代就是“金钱”,其次是鍮石钱,在辽金时代相当于“亚黄金”,其次是银钱,至于鎏金钱,其贵重程度显然大于铜钱。

如此众多的材质的钱币,如果为行用钱,就有一个使用问题,如何折值?

显然这些钱币不是一般货币,而是类似纪念币、压胜钱之类的特殊钱币,如同今天的纪念币,不同材质代表不同的等级。

在辽金时代,就金属钱币而言,有的是货币,而许多不是货币,而是不能流通使用特殊材质的方孔圆钱。

这是笔者对金代钱币的一个基本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