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2023-05-11 14:37:18)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文化

杂谈

分类: 争鸣

上篇文章,我们通过一枚三叠破钱筒子钱的掰开过程,验证了掰出的三枚钱币是“流传有序”的,这里借用“流传有序”一词,是“三亲原则”的形象化,钱币有明确的出处,可以和史料等文字资料可以相互印证,追踪寻迹!

五、“自将磨洗认前朝”之“贞元钱”

这种“相互印证,追踪寻迹”的方法,用杜牧《赤壁》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最为贴切: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下面我们将研究这些破钱中的“贞元钱”和“元光钱”

     1、海陵王的贞元钱

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是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君王,仅从金代货币史上来说,他做了两件大事,“贞元二年迁都之后,户部尚书蔡松年复钞引法,遂制交钞,与钱并用。” “正隆二年,历四十余岁,始议鼓铸。……,文曰“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

下面是“正隆四年二月礼部造”的“印造钞库之印”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这可能是目前所知,在世的金代的第一方印造交鈔官印,笔者还有一方“大定八年礼部造”的“印造钞库之印”。

从金代钱币收藏实践来看,海陵王的“天德”、“贞元”、“正隆”三朝,是发现有关年号钱最少的年代,目前所知,天德年号钱稍多,贞元年号钱次之,而正隆年号钱最少,过去只发现“正隆元宝”小平,本世纪处发现了“正隆元宝”折二、折三等钱币。

谈到“贞元元宝”,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一书中,“笔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曾见到过数枚,版式相同、多出自黑龙江和吉林等地。”: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图中之钱出土于吉林金信州遗址,该钱直径3.38,穿径0.8、郭厚0.25厘米,重11.7克。”

而笔者收藏的这枚“贞元元宝”残片,其出处也在辽金古城“信州”遗址之内: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此残片,虽然扭曲,但是直径超过35毫米,郭厚0.8-1.2毫米,重量12.9克,估计钱币原来的重量在13.5克左右,这枚钱币应该是折五钱,钱文写法与折三钱略有区别。

即此(贞元元宝)非彼(贞元元宝),这种折五“贞元元宝”应该是新发现。

笔者在多年前也收藏到一枚折三“贞元元宝”钱,为干坑钱币,出自吉林西部,下图是笔者藏品与李卫先生藏品的比较图: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直径约33.9毫米,郭厚2.5毫米,但是重量约13.4克,铜质金红色,是否含有贵金属,有待检测。

 

折三、折五“贞元元宝”钱,相当稀少,但是笔者收藏有一株金铜合金九叶“贞元元宝”钱树,一叶“贞元元宝”的直径约33.4毫米: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此钱树是笔者在长春华联古玩城收集的,摊主称这枚钱树来自吉林德惠。

下面是三种折三“贞元元宝”钱的比较图: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对于类似“宝元”、“贞元”的年号,在铸造年号钱上,北宋和金代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宋仁宗“宝元”一朝,没有铸造“宝元年号钱”,改铸了“皇宋通宝”年号钱,摒弃了北宋铸造“年号元宝”钱的惯例,而金代则没有这种忌讳,直接铸造了旋读的“贞元元宝”年号钱,这与北宋和金代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

这两个“元”字写法略有不同,笔者认为这两个“元”字虽然为同一人的手笔,但是两个“元”字的书写位置不同,书写中下笔方式有所区别,依照内外郭的局限性,顺势而为之,两个“元”字在其所在位置上,非常自然,可以说“贞元元宝”的书法是金代钱币的典范。

 

下面是网络上出售的仿古钱币艺术品篆书“贞元元宝”超大钱币: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且不说这枚仿品将“貞”误写为“真”,就是两个不同位置上书写的“元”字一模一样,这就是电脑字的因素。通过这枚仿品的对比,我们更看到金代“贞元元宝”钱钱文的书法之美!

自从2008年,李卫先生的《辽金钱币》一书后,金代“贞元钱”又有新发现,重要的是发现了折十楷书“贞元通宝”大钱,在笔者收藏这批古钱币残片中就有这样钱币的残片: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笔者也收藏有折十楷书“贞元通宝”钱,下面是一枚青铜钱: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下面是三枚折十楷书“贞元通宝”的比较图,其中钱币表面金黄色的,为笔者收藏的鍮石钱: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这枚残片除去缺少一块角外,整体比较平整,剩余部分保存较好,测得直径43.5、郭厚3.3毫米,重量20.0克,估计此钱原来的重量可能在22克以上。

此钱的特点是字口深峻,地章平整,内外郭周正,钱文笔划与地章之间形成一定拔度。内外郭、文字用刀具修饰的痕迹仍然可以发现。在残余的外郭边缘上没有发现浇铸形成铸口的痕迹,而且在钱币上没有发现浇铸形成的砂眼与流铜。而笔者早先收藏的两枚折十“贞元通宝”钱,或多或少都留有一些浇铸的痕迹。

因此,笔者认为这枚“贞元通宝”钱,极可能是铸造钱币的钱监保存的样钱、母钱甚至是雕母。

由此逆推,这个破钱窖藏,就可能是被焚毁的官府钱库,其中内有在战争掠夺的宋辽大钱,也有金代钱监使用的样钱和母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钱币宝库!

笔者有一个观点,金代铸币,大规模铸币只有海陵王铸“正隆通宝”、金世宗铸“大定通宝”、金章宗铸折十篆书“泰和重宝”、“承安宝货”五等银铤。虽然,今天已经发现金代二一个年号都有铸钱,但是这些钱币基本不是行用钱,而是依照惯例,“改元更铸”的礼仪性钱币,其主要目的是宣誓“皇权天授”。

今天已经发现,这种性质的系列钱币有三种,篆书小平年号套钱(元通宝)、篆书折五或折十年号套钱(元通重宝)、折十楷书年号大钱(主要是重宝,也有通宝),其中发现二十一个年号的篆书小平年号套钱和折十楷书年号大钱,十三套篆书折五号套钱和两套折十年号套钱。我们称之为金代三种礼制性系列钱币

而贞元年号钱除去有折十“贞元通宝”钱外,也有篆书小平年号套钱: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天德”是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前的年号,迁都之后,改元贞元,笔者收藏有一枚折奇异的折五钱: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楷书右顺读,为“天德”二字,篆书如果,可以左顺读为“贞元”二字,而这种“贞”的篆书写法类与一般篆书“貞”不同: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笔者认为这是宋金时代俗字“贞”字的一种篆书化的写法,它是由“貞”字的“貝”部俗字化演化而来的:

13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六)

古代人的奇思妙想,让我们自叹不如!研究中国古钱币,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