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65大齐通宝的故事(五)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二)
下面,笔者通过这些破烂钱币的异样考证,来证明这个窖藏是金代钱币窖藏,而且是一个官府的钱库。
下面是金代钱币窖藏中的“筒子钱”的照片:
近年来,为了证明出售的古钱币为真,“开筒子”是钱商的一种常见的手法。
我们在此对笔者收藏的一个破钱的三叠筒子钱,进行拆解,当年进行拆解的时候,进行的每一步,都利用相机留下来宝贵资料,今天利用电脑PS技术,进行修版,拼图,力图立体化再现拆解过程,即所谓的“开筒子”。
这是一块三叠筒子钱,三枚钱币为大小不等的折三、折五钱,直径大约31-35毫米左右,三枚钱币锈迹斑斑,可以说是破破烂烂,经过清理,可以看到筒子钱两面的基本情况。
上面的钱币,大致看出“咸雍”和“十”,三个字,这可能是辽代的“年号记年钱”,“咸雍十年”,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一书中,收录了这种钱币:
这种钱币是新发现的辽代年号记年钱,诸谱未载,《辽金钱币》一书收录这枚钱币,为生坑钱币,出自吉林省松原地区,与发现这些破钱的地方,相离不远。笔者收藏的“咸雍十年”残钱,直径约31毫米。
底部的钱币,直径约37毫米,背面穿口四周,分别有四个弯月,是何种钱币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拆解。
小心翼翼地拆解下,第一层钱币“咸雍十年”:
露出第二层,第二层钱币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折五“承安宝货”方孔圆钱:
这种钱币不做过多的讨论,拆下第二层折五“承安宝货”:
终于露出了第三层钱币的庐山真面目——辽代“千秋万岁”背“四弯月”钱:
这种钱币很少,目前所知,只是在贾老所著的《辽金花钱》中著录了一枚类似的银钱:
笔者感觉,这枚银钱与这枚铜钱残片相比似乎有所差异,铜钱文字更加雄伟大气,更富有辽风的气息!
从这个筒子钱的过程看,这几枚无疑为真品,笔者对一枚上面隐约可以看出“辽”字的小残片,进行破坏性实验,很容易掰开,可以看出,铜质已经变糟:
日前在潘家园,笔者又看到一堆五铢筒子钱,令笔者惊诧的是这批五铢钱即大又重,上面赫然又四个字“赤仄五铢”,这又是一大发明!
2、别样的“开筒子”
笔者除去开过三叠的破筒子钱外,仅开过就是一个折十篆书泰和重宝的小筒子。下面就是笔者开“筒子钱”的过程,庆幸地是这一过程也被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这枚筒子钱是在一个金代窖藏中发现的,这个窖藏不是单纯的钱币窖藏,而是一个家庭用具的窖藏,铁质农具和生活器皿,在一个铜质的器皿中发现了折十大观通宝和折十篆书泰和重宝,在金代行用钱中,篆书折十“泰和重宝”是金章宗明令发行的当十虚值大钱,而折十“大观通宝”大钱,在金世宗铸造“大定通宝”之前,“初,新钱之未行也,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之。”,这两种钱币是性价比最高的金代两种货币,一个“当五”,一个“當十”,在金代一般行用钱窖藏中,基本发现不了这两种钱币,而它们发现多在小型器皿之中,而且多储存在一起。
这个小筒子钱是两枚倒扣的钱币,根据直径,判定这两枚钱是“大观通宝”:
当打开筒子钱的时候,筒子钱中夹杂一些黑土:
这种进入筒子钱缝隙中的黑土,并非一般的黑土,而是当年东北黑土地的那种“腐殖质土壤”,蓬松、成颗粒状,还似乎带有植物死后腐化留下的细丝。今天,这种“腐殖质土壤”在今天的吉林中部和西南部,已经看不到了。
这种黑土是附着在钱币的夹缝之间,并非土锈,逐渐在脱落,它影响的是这枚大观通宝蓝锈的生成,下面是这枚筒子钱掰开之后,黑土脱落之后,钱币变化示意图:
仔细观察这两枚“大观通宝”钱,它们字口峻深,铸造精良、没有一点沙眼与流铜,没有任何流通痕迹,直径分别为41.3毫米与41.5毫米,而重量却都在24克以上,分别为24.3克与24.8克。
这两枚钱币的数据逾于一般大观通宝行用钱的数据。
品相极佳的折十“大观通宝”钱,应该是系出名门,可能是宋徽宗大观年间,京畿钱监铸造,根据学者研究,“崇宁大观时期,汴京有三个钱监,即铸造御书崇宁通宝当十钱和大观通宝当十钱的崇宁监,铸造大观通宝样钱(铜样钱、乌背而这次发现的折十“大观通宝”,它们的重量都在24克以上。且不是相同的版式,但是从钱币的形态观察,这些钱币的铸造方法似乎相同、而且都经过精修,内外缘修整精良,特别是外缘边轮看不到铸口的痕迹。
笔者认为这些厚重、铸造精良,钱和沥铜钱)的祟宁东监,以及改铸当十钱的大观东监。”
笔者认为这些厚重的折十“大观通宝”钱,应该是“崇宁东监”铸造的“大观通宝”样钱,被储存的宋徽宗专门储藏折十大钱的“大观库”中,随着靖康之变,这些钱币也随着其主人宋徽宗,一同被掠往北地,最后随着形势的变换,潮起潮落,埋入地下。
下面是同一器皿中发现的篆书折十“泰和重宝”和“大观通宝”的示意图:
这两种在金代法定的虚值大钱,是当时的硬通货,被百姓作为主要财富单独珍藏,因此,在金源重地的金代钱币窖藏中,常以小型罐藏出现,而一般行用钱窖藏不见它们的身影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漂亮的蓝锈钱币在金代窖藏中并不多见,这种蓝锈可能与储存它们的铜质器皿。当年东北黑土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可能也与钱币的优质铜质有关。伟大祖国天杰地灵,造就无数的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