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65大齐通宝的故事(四)

标签:
365历史收藏杂谈 |
分类: 争鸣 |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续一)
三、一批残破钱币带了的思考
1、一枚被火烧的“皇宋九叠篆”小平钱
北京报国寺是当年北京,以至全国最负盛名的钱币收藏市场,人们经常用“泉涌”形容出现在报国寺收藏市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土钱币:
作为一位北京的古钱币爱好者,一个老北京人对报国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笔者曾经在吉林插队,在那里度过青春的难忘岁月,对于可以说是第二故乡的东北黑土地,昔日的“金源重地”出土的古钱币有一种由衷的爱好,把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寄托在这些古钱币所表现出的文化、历史的研究与考证之上。
在古钱币收藏爱好者,能够收藏到一枚真正的“皇宋通宝”九叠篆小平钱,是一种收藏的意愿,也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大概在2014年,在报国寺春季钱币会上,一位熟悉的钱商小友,带了一批可以说是破破烂烂的古钱币,这些破烂古钱币来自一个金源重地辽金遗址附近,据信是被战火焚烧的钱库遗存中发现的一批被火烧过的钱币中,其中完整的不多,基本为小平钱,而绝大部分为不值钱的宋代钱币,其中有十多枚辽金小平钱和稀少的宋代钱币,其中就有一枚“皇宋九叠篆”小平钱:

这些钱币,钱币表面已经模糊不清,有点惨不忍睹,笔者留有当时照片,北宋钱币有行书旋读“大观通宝”铁母钱和这枚“皇宋九叠篆”小平钱:

这枚钱币为细缘钱币,直径较一般“皇宋九叠篆小平钱”为小,直径只有24毫米,重量不及3.4克,较为轻薄小,与首都博物馆的钱币镇馆之宝“皇宋九叠篆”小平钱版别相似:

这里第三枚为相似版别的生坑红锈钱币,为一老藏家的旧藏,据说是吉林西部干旱地带出土。
每当看到这枚被战火焚烧过的“皇宋九叠篆”小平钱,就会想起于谦的诗“石灰吟”:

这枚烈火焚烧而侥幸保存下来的“皇宋九叠篆”古钱币,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笔者出自中学时代开始的对考古的热爱,为此进行了一番追踪溯源的工作,感觉到似乎碰到一个消失了的金代古钱币窖藏宝库!
2、这批破钱的追溯

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残片实物的照片

于是笔者多年来对这些破钱的照片与收藏的残片实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藏品大约包括五十种以上的钱币,应该说这些钱币仅仅是探宝者挑出有收藏价值的钱币,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新出谱的钱币,所谓“出谱”是针对传统钱币界认可的钱币而言。这些钱币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大钱:
2.1宋代钱币
笔者只见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九叠篆“皇祐通宝”折五、行书“大观通宝”旋读小平铁母;其中笔者只是收藏到皇宋九叠篆小平钱的实物。
2.2辽代钱币
在这批钱币中,辽代钱币所见不多,有乾统通宝、会同元宝、德兴元宝、康国元宝、会同元宝、大辽天庆六种年号大钱,还有篆书“千秋万岁”、楷书“千秋万岁”钱,这两种“千秋万岁”钱究竟是遼铸还是金铸,有待研究;下面是其中一些辽代钱币残片实物的照片:

2.3金代钱币
这批破钱中,金代年号大钱较多,从折二兴定通宝钱到大折十篆书贞祐重宝钱,既有光背,还有背文纪值钱,笔者所见大概有收国通宝、天会元宝、皇统元宝、折十贞元通宝、篆书天德元宝 、贞元元宝、大定元宝背折十、大定通宝背折十、篆书泰和重宝背西牛、承安宝货、折五崇庆元宝、大折十篆书贞祐重宝、折五贞祐重宝、开兴通宝、元光重宝、兴定通宝等十七种以上的金代年号大钱:

还有金国通宝、大金国宝两种国号钱,其中大金国宝应该是第一次面世;
2.4五代十国钱币
笔者仅见到应天元宝、乾元重宝、乾德元宝、篆书永通万国等四种钱币的照片
2.5花钱
只见到寿海福山、出入通泰等两种钱币;
其中有天阜重宝、开运通宝、世昌通宝、世昌元宝、皇德重宝、永寿元宝、永德元宝、建安通宝、乾应元宝、开皇重宝、崇安元宝4、永寿元宝、昌盛元宝等12种以上。
下面是笔者收藏这种出谱钱残片的照片:

这些钱币,按图索骥,有些可以列入年号钱,但是钱币形制、钱文的书法特征与相应年号时代不符,有的干脆查不到历史上存在相应的年号。
有两种钱币残片,由于关键字缺失,无法释读,“天建宝”、“保宝”。
上面所述残片钱币,笔者将以金代钱币和出谱钱为例,做一专门的叙述。
因此,研究这些钱币残片涉及到古钱币是否为真品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课题,在收藏界,谁也不能避免收藏品的“去伪存真”问题。
这一破烂钱币的窖藏,究竟是古钱币造假工厂的遗存,还是一个被战火破坏古代钱库的遗迹?这一切都有待我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