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65大齐通宝的故事(三)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争鸣 |
“泉涌”中的一朵浪花—篆书“大齐通宝”小平钱
一、
在2001年,刘韫先生发表的文章《金朝铜钱窖藏现象探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钱币窖藏现象,历代多有之。然金朝末年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它各朝比较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现象。”,在原来金朝统治区,钱币窖藏“屡有出土和发现,并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大、品种繁多等特点。”
刘韫先生谈到的仅仅是上世纪的金代窖藏钱币现象。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一书中,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介绍,谈到了在本世纪形成的“探宝活动”中的金代窖藏,其“窖藏的钱币内涵非常丰富,从年代跨度看:秦、两汉、新莽、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十国、辽、西夏和北宋,、南宋(端平年号之前)等不同时期的历代铸钱几乎全部涵盖。在品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窖藏中有机会见到中国古钱的珍稀品种,曾见闻有:大夏真兴、凉造新泉、天成元宝、永平元宝、大蜀通宝、广政通宝、大齐通宝、乾亨通宝、乾亨元宝、永通泉货(隶、篆书)、永隆通宝(背“闽”及月纹)、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辽代的天禄通宝、保宁通宝、统和元宝,北辽与西辽钱币,西夏文的大安宝钱;北宋各朝钱币,特别是被金掳获归北的宋徽、钦二帝钱币珍品,如宣和通(元)宝的金、银质钱币和多种不同币值及书体、版别的靖康通(元)宝钱;其中也包括金朝自铸的各种珍稀年号钱币,以及南宋前期的部分珍稀钱币。”
人们认为,之所以,出现金代钱币窖藏现象,一个主要因素是,“金建国后,一些猛安谋克及女真贵族为了永久占有财富,将其所占有的大批铜钱积藏下来”,他们所占有的古钱币,包括在灭辽、灭北宋的战争过程中掠夺的财富,其中不乏宫廷内府、官府内库的大批铜钱,包括大批的“官铸大钱”、“宫钱”。许多此类铜钱运往金源之地,就直接储存下来,形成了以“官铸大钱、宫钱”为主的窖藏,这种窖藏区别于一般百姓人家因为“限钱令”与战争避祸形成的行用钱窖藏。
从本世纪初,在东北的金源地区,出现了所谓出土钱币的“泉涌”,出土钱币的动辄以几千斤计算,甚至上万斤,而且这种窖藏钱币,突破了窖藏钱币以行用钱为主的情况,发现了专门用于祭祀的窖藏,如远在外蒙古肯特省发现了大型辽代契丹文祭祀类钱币窖藏,在金源重地的吉林中部地区发现了大批辽金钱树窖藏。
这种保存几乎完好的钱币窖藏,与窖藏形成之后的人文地理变迁有关,从蒙古军灭金之后,原来富庶繁华的金源地区成为荒无人烟的地区,成为北大荒的一部分,这些掩埋在地下的宝藏,没有受到惊扰,而完整地保留下来。
金代钱币窖藏出现最多,给钱币收藏爱好者带来惊喜最多的地方,主要属金国之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等三路,其中含有会宁府、肇州、隆州、信州、韩州、懿州及咸平府和临潢府(属临潢府路)等州府。历史上这一带曾是金国的“龙兴”肇始之地,也是当时交通比较便捷和经济比较富庶的地区,分布有众多的辽、金城垣及村落。是辽金两朝的腹地。也是后来成为北大荒、蒙古族牧游牧之地六七百年的地方。笔者将这一地区,称为“金源重地”。
与此对比,在关内的金代钱币窖藏,则有另一种景象。在著名的河南“周口运粮河金代窖藏”中,出土“窖藏出土古钱币共 17 万余枚、重约千斤,时代从战国至金代,”,但是辽金钱币甚少,有辽代下八品钱币六枚(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
金代“大定通宝”六枚,最多的为“正隆元宝”,772枚,总计784枚,占总数的0.0046%,如果不计正隆元宝,平均每一万枚窖藏钱币,只有辽金钱币0.7枚。
以著名的北宋钱币为例,就这个窖藏发现北宋珍稀钱币只有一枚“靖康元宝”,篆书折二钱:
而在金代有保值性质的折十“大观通宝”,只有五枚,折二钱一枚,而小平钱却有1249 枚。
而在山东济南泉城路发现金代钱币窖藏,出土钱币60斤,可以识别的钱币6871枚,大观通宝只有小平钱,辽金钱币只有五枚正隆元宝钱。
这些情况说明,金代其他地区的窖藏钱币,基本上行用钱窖藏,辽金钱币含量极小。而在金源重地,除去因为限钱令和战争埋藏一般老百姓财富的行用钱窖藏外,存在着金代官府和豪门贵族积攒钱财的窖藏,他们将以在灭辽、灭宋战争中掠夺宫廷内府、官府内库的官府大钱、宫钱,以及金代朝廷赏赐的各种礼仪性年号钱、宫钱,直接放入内库,作为财富保存下来。而随着金朝的覆灭,这些窖藏被匆匆埋入地下,最后成为无主之物,静静地埋藏于地下,形成地下宝库,一种特殊的窖藏。
因此,笔者冒昧地提出这样一个概念,“金源重地窖藏钱币现象”,它区别于一般的“金朝钱币窖藏现象”,从这个概念出发,对于在这一地区钱币窖藏中出现的出谱古钱币,就可能有比较深入地的理解。
以下,我们通过不同实例,说明来自不同性质金代钱币窖藏中的珍稀钱币是如何发现的 。
二、混在在正隆元宝钱中的 “正隆通宝”小平钱
2014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笔者去吉林探亲,怀德镇燕市上,偶然在一位老农的地摊上一串正隆元宝钱中发现了一枚“正隆通宝”小平钱,据云,这一串正隆元宝钱,来自附近出土的窖藏钱币:
《金史.食货志》载: “金初用辽宋旧钱, 并制交钞。海陵王正隆二年始议鼓铸。”,“文曰‘正隆通宝’,轻重如宋小平钱,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与旧钱通用。”,而在21世纪以前。人们从存世钱和出土钱中,能够看到金代钱币不多,例如人们仅仅能够看到“正隆元宝”,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一书中曾经提到,“另闻有正隆通宝面世。” ,在本世纪初,先后发现了不同版别的“正隆通宝”折三钱:
而在历史典籍上有明确记载的“正隆通宝”小平钱却一直无法觅其踪影,但是“正隆通宝”折三钱的发现,预示着小平钱存在,在金源重地的信州附近怀德镇地摊上发现了“正隆通宝”小平钱,这枚寻觅了近千年的“正隆通宝”小平钱的发现,解决了关于“正隆通宝”小平钱是否存在的一桩公案。
下面是这枚“正隆通宝”小平钱和“正隆元宝”小平钱的比较图:
它们在形制上符合“元宝旋读、通宝直读”的惯例,且文字风格相同,“而肉好字文峻整过之”。
从金代窖藏钱币的实际情况,这枚“正隆通宝”小平钱有着流通痕迹,且混杂于正隆元宝小平钱之中,这枚钱币应该出自以行用钱为主的一般金代窖藏。而笔者上面文章提到的其貌不扬的“大齐通宝”小平钱,也是出自行用钱为主的一般金代窖藏。
这种出自“行用钱窖藏”中淘到珍稀钱币的故事,时有发现,民国时期,发现的“金钱三珍”的篆书折五“崇庆元宝”钱,就是在山海关附近榆关的一个以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折十钱为主的大型金代钱币窖藏中偶然发现,这个窖藏藏有的北宋大钱有五千斤之多。
在以“崇宁通宝”、“崇宁重宝”铜钱为主的金代钱币窖藏,在金源重地时有发现,这种窖藏中却没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铁钱,问题在于,对于金代,铁钱不是流通货币,就不是财富,因此,金人在掠夺官府与民间的钱币中,只是掠取铜钱。而北宋钱监中铜钱被掠夺一空,包括铸造铁钱的模具“铁母”。
在金人眼中,其实在古人眼中,并不存在什么珍稀钱币,大齐通宝和这些破烂开元通宝一样,都是等价的,都是一文钱,在古人的眼中,钱币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是值一文钱,还是两文钱的区别。
还有相对珍稀,拍卖价过万元的“崇宁通宝”铁母,也是在行用钱窖藏中大量存在的折十“崇宁通宝”中挑出。
在当年出土的“崇宁重宝”钱众多,市场上价钱也非常便宜,但是“崇宁重宝”铁母,价格也是不菲。2023年古泉园地拍卖的“崇宁通宝”铁母评级币、“崇宁重宝”评级币分别为49600RMB和42795RMB。从收藏角度,“崇宁重宝”铁母的稀有程度远高于“崇宁通宝”铁母,无论是在拍卖市场还是收藏市场,“崇宁重宝”铁母可以说是,“极其少见”:
能够挑出这些铁母钱,必须知道它们的特征,尤其“崇宁重宝”铁母,挑选方法极其复杂。说句实话,玩宋代钱币版别钱,是非常辛苦的,既要掌握版别钱的一般知识,又要在成堆北宋钱币中不厌其烦地一一查看。
而版别钱则来自一般钱币窖藏,没有一个罐藏是专门储存某一年号钱的特殊版别,也没有一个筒子,里面都是各朝各代的珍稀钱币,作为古代一般老百姓,他们没有钱币是否珍稀的观点,只有值几文钱的概念!
笔者曾经在报国寺地摊上,在吉林出土一串的“崇宁通宝”钱中挑出一枚“崇德通宝”钱:
这种钱币曾经被评定为“古钱五十大珍”,本世纪之前,仅有一枚这种钱币存放于远东的“伯力博物馆”,是已故著名学者、收藏家罗振玉的旧藏,下面是罗先生所收藏东北出土古钱币所遗留这种钱币的拓片:
罗先生不愧为是金石大家,收藏了不少东北出土宋辽金出土钱币,如宋代的“大宋通宝”背“当伍”,“淳祐通宝”背“当伍十”,“大定重宝”,一些契丹文大型钱币,这些当时不为人们所知所识,而今天,在东北窖藏钱币的“泉涌”中纷纷出现,得到验证。
笔者在潘家园的一位内蒙铲地皮商贩成堆的崇宁通宝中挑出一枚双面不同版别的崇宁通宝合背钱:
“崇宁通宝”合背钱真品,本来就不多见,而这种两面不同版别的“崇宁通宝”合背钱更为稀少,也算是一个新发现。
下面这对折二“靖康通宝”篆楷对钱,是2004年在报国寺地摊上淘到的,这种靖康钱在一般窖藏中发现,早有报道(《吉林九台卡伦金代窖藏铜钱》谷潜),它们虽然珍稀,但是仍然是行用钱,混在在一般北宋铜钱中,甚至与开元通宝钱为伍:
在一般金代钱币窖藏中,挑出宋辽之前,特别是五代十国的小平、折二珍稀钱币是可能的,挑出某些出谱的版别钱,甚至年号钱,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