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争鸣 |
谈到辽代“天赞钱”,首先是“天赞通宝”小平钱,它位于“辽钱七珍”之首。是极为珍稀的钱币。也是最为神秘的辽代钱币,虽然《辽史》无载,南宋洪遵在《泉志》里记录了10种辽钱,其中有天赞、应历、重熙、清宁4种年号钱,其中“天赞通宝”是最早见于历史书籍的辽代年号钱,也被人们认为是辽代铸造的第一种年号钱。
至今为止,有明确出土记载“天赞通宝”并不多,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介绍了两枚“天赞通宝”钱,一枚出自吉林榆树,一枚出自辽宁。在《古泉捃珍》一书中,李先生展示一枚生坑钱币:
在《古泉捃珍》一书中,李先生写到:
“天赞通宝”面文隶楷相参,风格古朴,右旋读,有光背和背月纹两种及不同版别,存世罕少,真品难得一见。”
谈到“天赞通宝”的时候,不能不谈到“虎尾通”,“[通]字末笔上挑(即[辶]上挑),形成[虎尾]状,在诸多辽钱中仅有此例。”
这种“天赞通宝”虎尾通的写法,在石雕“中国古钱101例”刻画地十分深刻而生动:
这种虎尾通的写法,最早见于汉代“石瑛碑”,这是一种“通”字写法的隶书体:
在五代十国、北宋钱币中,与“天赞通宝”有类似形制和隶书写法,“通”字在穿口下方的旋读隶书钱,仅有一例,隶书“元丰通宝”钱:
它们都不是“虎尾通”。
这种安南“虎尾元丰”是一种隶书、篆书的混合体,其“通”字是带有隶书韵味的楷书写法。
因此,“天赞通宝”刚发现的时候,人们认为是安南钱。
直径2.450、郭厚1.20毫米,重量为3.88克,旋读,背“上斜月”。“赞”、“寳”稍大,笔法类似篆书,圆润,其中“赞”、“寳”二字下面的“貝”,近似为“圆貝”,特别是“寳”二字下面的“貝”似乎是一个大鼓肚,十分夸张!而“通”字为“虎尾大通”,这应该是“天赞通宝”的一个新版别。
这批辽钱数量不多,是从大堆的以宋钱为主的金代窖藏钱币中检出的,“金初用辽、宋旧钱”(金史.食货志),这些辽钱,大概“百不得一”,一斤的一般辽金窖藏钱币,可能连一个辽钱也挑不出来,十分珍稀。
下面这枚“应历元宝”小平钱更是磨损的无法辨认,经过清理勉强可以认清钱文:
笔者非常喜爱杜牧的诗《赤壁》中的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国古代钱币,作为铜铸的历史档案,常常是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代的风风雨雨,使它“折戟沉沙”,认识它,需要一番“自将磨洗”。
这些“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古代铜钱,在各种意外的自然变化,大自然如同大浪淘沙,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下面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候捡拾到的古钱币:
半个大辽天庆大钱,磨损几乎不可识的花钱“龟龄鹤寿”等等,那枚仅漏出“昌”、“通”二字的神秘钱币,竟是金章宗铸造的折十楷书“明昌通宝”,这是一种珍稀钱币,这枚在蒙古军焚毁古城中的发现被烧毁的“明昌通宝”残片,为这种钱币的存在提供了旁证。
在不经意中,得到一枚珍稀钱币,这是大自然的眷顾和你的机缘巧合,收藏在某种程度上与运气有关!
而且这种似乎是飞来之物的古钱币,也不会让你吃药,是真的不能在真的“真品”
这种大自然的眷顾,或是破损的大珍级钱币,如破损的“大辽天庆”、 “明昌通宝”钱,让你扼腕长叹!或是不经意中得到珍品,这是拾荒者捡拾到的折十楷书“泰和通宝”,这是大珍级别的钱币,它未经“磨洗”:
却已经看出这种折十“泰和通宝”是在金源重地上京路铸造的版式,让你喜不自胜!
相对来说,在金源重地,发现辽代珍稀小平钱,如“天赞通宝”、“天显通宝”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下面这枚破烂的“天赞通宝”小平钱就是一位朋友捡拾到的:
与它同时捡拾的还有一枚宋代折二“元祐通宝”篆书钱:
吴革胜先生的《拓缘斋泉拓集》,收入吴革胜先生 20 年来访遍全国所拓、所藏近十万古钱拓片中甄选的珍奇拓本 196 帧。其中就有一枚类似半残的“天赞通宝”。
下面是网络上一种“天赞通宝”虎尾通:
这种虎尾通“天赞通宝”小而厚重,其中直径只有21.2毫米,郭厚却超过1.7毫米,重量为4.1克。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今天铸造古钱币仿品的翻砂法,是很难翻铸出这些铸造精良,钱币轻而薄的钱树的!
古代匠人,尤其是被认为是蛮荒落后辽国匠人,是如何做到这点,这种铸造技术水平之高,是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我们用李卫先生编著的《辽钱图鉴》的封面上辽国铸钱匠人的图片作为文章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