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雪斋后人
兰雪斋后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50
  • 关注人气:1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2023-04-11 08:41:26)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文化

分类: 争鸣

谈到辽代“天赞钱”,首先是“天赞通宝”小平钱,它位于“辽钱七珍”之首。是极为珍稀的钱币。也是最为神秘的辽代钱币,虽然《辽史》无载,南宋洪遵在《泉志》里记录了10种辽钱,其中有天赞、应历、重熙、清宁4种年号钱,其中天赞通宝是最早见于历史书籍的辽代年号钱,也被人们认为是辽代铸造的第一种年号钱。

     人们在研究天赞通宝的时候,基本为传世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有出土钱币中发现天赞通宝的报道,19915月,辽宁省怀仁县二户来镇碑登村农民金泉发现一古钱窖藏,共计400余斤。在窖藏铜钱中发现一枚天赞通宝”,这是建国以来在辽宁境内以至国内第一次出土,也是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天赞通宝”钱。

至今为止,有明确出土记载天赞通宝并不多,李卫先生在《辽金钱币》中介绍了两枚天赞通宝钱,一枚出自吉林榆树,一枚出自辽宁。在《古泉捃珍》一书中,李先生展示一枚生坑钱币: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在《古泉捃珍》一书中,李先生写到:

“天赞通宝”面文隶楷相参,风格古朴,右旋读,有光背和背月纹两种及不同版别,存世罕少,真品难得一见。”

谈到“天赞通宝”的时候,不能不谈到“虎尾通”,“[]字末笔上挑(即[]上挑),形成[虎尾]状,在诸多辽钱中仅有此例。”

这种“天赞通宝”虎尾通的写法,在石雕“中国古钱101例”刻画地十分深刻而生动: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这种虎尾通的写法,最早见于汉代“石瑛碑”,这是一种“通”字写法的隶书体: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在五代十国、北宋钱币中,与“天赞通宝”有类似形制和隶书写法,“通”字在穿口下方的旋读隶书钱,仅有一例,隶书“元丰通宝”钱: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它们都不是“虎尾通”。

   在安南钱中有一种虎尾通写法的“元丰通宝”: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这种安南“虎尾元丰”是一种隶书、篆书的混合体,其“通”字是带有隶书韵味的楷书写法。

因此,“天赞通宝”刚发现的时候,人们认为是安南钱。

 笔者只是收藏一枚“天赞通宝”小平钱,为生坑红锈钱币,据说这批钱币来自吉林与内蒙接壤的科尔沁沙地,接近辽代的泰州: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直径2.450、郭厚1.20毫米,重量为3.88克,旋读,背“上斜月”。“赞”、“寳”稍大,笔法类似篆书,圆润,其中“赞”、“寳”二字下面的“貝”,近似为“圆貝”,特别是“寳”二字下面的“貝”似乎是一个大鼓肚,十分夸张!而“通”字为“虎尾大通”,这应该是“天赞通宝”的一个新版别。

这批辽钱数量不多,是从大堆的以宋钱为主的金代窖藏钱币中检出的,“金初用辽、宋旧钱”(金史.食货志),这些辽钱,大概“百不得一”,一斤的一般辽金窖藏钱币,可能连一个辽钱也挑不出来,十分珍稀。

  但是并非像网间流传的那种所谓出土的罐藏钱币,各个都是平整如新,没有使用痕迹。而

 这些钱币都是从金代罐藏钱币中挑出,而这些钱币的储存,或因金代的禁钱令,或因战争避祸,其本质是一般老百姓的财富,是民间使用的行用钱。因此,使用痕迹明显,甚至磨损到很难辨清钱文,请看下面这两枚钱币——会同元宝、开泰元宝,就是最好到例证: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下面这枚“应历元宝”小平钱更是磨损的无法辨认,经过清理勉强可以认清钱文: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这种原坑钱币,如果按着某些人收藏的眼光,可谓品相不佳,但是从真正收藏的角度,首先是一个字率真,从不加粉饰,仍然保持出土时候的原生态状态,好像在述说自己过去,因此,它们即为真品,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真实的,反映那个时代许多在时间长河中被泯灭的历史事实。

笔者非常喜爱杜牧的诗《赤壁》中的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国古代钱币,作为铜铸的历史档案,常常是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代的风风雨雨,使它“折戟沉沙”,认识它,需要一番“自将磨洗”。

这些“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古代铜钱,在各种意外的自然变化,大自然如同大浪淘沙,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下面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候捡拾到的古钱币: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半个大辽天庆大钱,磨损几乎不可识的花钱“龟龄鹤寿”等等,那枚仅漏出“昌”、“通”二字的神秘钱币,竟是金章宗铸造的折十楷书“明昌通宝”,这是一种珍稀钱币,这枚在蒙古军焚毁古城中的发现被烧毁的“明昌通宝”残片,为这种钱币的存在提供了旁证。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在不经意中,得到一枚珍稀钱币,这是大自然的眷顾和你的机缘巧合,收藏在某种程度上与运气有关!

而且这种似乎是飞来之物的古钱币,也不会让你吃药,是真的不能在真的“真品”

这种大自然的眷顾,或是破损的大珍级钱币,如破损的“大辽天庆”、 “明昌通宝”钱,让你扼腕长叹!或是不经意中得到珍品,这是拾荒者捡拾到的折十楷书“泰和通宝”,这是大珍级别的钱币,它未经“磨洗”: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却已经看出这种折十“泰和通宝”是在金源重地上京路铸造的版式,让你喜不自胜!

相对来说,在金源重地,发现辽代珍稀小平钱,如“天赞通宝”、“天显通宝”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下面这枚破烂的“天赞通宝”小平钱就是一位朋友捡拾到的: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与它同时捡拾的还有一枚宋代折二“元祐通宝”篆书钱: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吴革胜先生的《拓缘斋泉拓集》,收入吴革胜先生 20 年来访遍全国所拓、所藏近十万古钱拓片中甄选的珍奇拓本 196 帧。其中就有一枚类似半残的“天赞通宝”。

    这说明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天赞通宝”小平钱,即使是残破,也是十分宝贵的,关键是在于“真”!这枚残破的 “天赞通宝”小平钱也可能是“虎尾通”。

   如同笔者在上篇文章所说,发现“天赞通宝”小平钱相对比较困难,且品种单一。但是在发现的辽代钱树中,发现附着在钱树上的“天赞通宝”小平则相对较多,在裴元博先生的“契丹钱树鉴赏与投资”一书中,仅背纹就有上仰月、上下双仰月、上左右三月、上星等多种,有小平、折三等多个规格,特别是“虎尾通”,这个“通”字

   下面上笔者收藏的“天赞通宝”小平钱钱树(背上仰月),从“通”字写法也应该是一种“虎尾通”。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下面是网络上一种“天赞通宝”虎尾通: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这种虎尾通“天赞通宝”小而厚重,其中直径只有21.2毫米,郭厚却超过1.7毫米,重量为4.1克。

        其“通”字写法十分怪异,其中“翘尾”十分夸张。

         目前所知,这种虎尾通“天赞通宝”仅此一例。

       笔者从收藏的一些辽代小平钱树来看,这种钱树上附着的小平钱,直径基本在25毫米,却十分轻薄,郭厚不到1.3毫米,估计重量在3.5左右,但是铸造精良,十分结实。

          下面是清代末期,利用近代翻砂铸造技术铸造的咸丰元宝、光绪通宝钱树的照片: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下面是现代工艺品“太平通宝钱树”摆件的照片: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今天铸造古钱币仿品的翻砂法,是很难翻铸出这些铸造精良,钱币轻而薄的钱树的!

古代匠人,尤其是被认为是蛮荒落后辽国匠人,是如何做到这点,这种铸造技术水平之高,是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我们用李卫先生编著的《辽钱图鉴》的封面上辽国铸钱匠人的图片作为文章的结束:

101@365一枚捡拾的破烂“天赞通宝”与“天赞通宝”钱树(辽代“天顯钱”漫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