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语文,即时生成更精彩
(2024-12-26 16:52:21)
标签:
教学随笔 |
生活处处有语文,即时生成更精彩
摘要:在平时教学中,生成性的生活素材会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关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它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这是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富有诗意的教育格言。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抓住教学过程中那些即时生成又如闪电般易逝的课程资源,肯定会使“摇”、“推”、“唤醒”的过程更加和谐自然,更加水到渠成。
下面就如何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谈谈自己的故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第二节课上课铃刚响过,我准备充分地走进703班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少了往常的安静和期待。孩子们有的躁动不安,看到了我仍是抑制不住与前后左右小声嘀咕,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似乎为了某个话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有的则耷拉着脑袋趴在位子上,一副很受伤、很难过的样子。本想简单了解情况后就开始教学,没想到我不问则已,一问惊人。所有的孩子像打了鸡血似的,七嘴八舌的炸开了锅。我想这种状态下我的精心预设只能束之高阁。
从班长的口里得知原来上一节课美术老师带他们去校外池塘边写生,这是他们的第一堂美术写生课。刚开始时充满了幸福与新奇,后来一位老人路过他们写生的地方,班里某个调皮男孩朝他大呼:“老头,吃饭不?”“老头,过来喝杯茶哟!”老人家很生气,没弄清对象就直奔过来,揪住一个叫张建的孩子,劈头盖脑地训斥起来。老实的张建委屈得只是哭,老师和旁边的同学帮忙解释,老人家也听不进去,只是一个劲的推张建。年轻的美术老师解释、道歉得面红耳赤,固执的老人才姗姗离去。最后结果是写生课中途夭折,孩子们悻悻地回了教室。大家对那不尊重老人又不敢担当的“肇事者”恨得咬牙切齿。
听到这我心头一亮:这个话题,足可以上成一节鲜活生动的作文课。我引导孩子们以写生课为话题,让他们交流写生课开始时的心情,写生课结束后的感受,由喜到悲是谁之过,过错的原因是什么。可喜的是刚讨论“谁之过”时,“肇事者”刘勇就主动站起来向全班同学道了歉,态度真切而诚恳。背黑锅的替罪羊张建郁闷的表情这这时也变得释然。在此基础上,我让大家开始写作。此次作文收获丰硕,单是作文题目就精彩纷呈:《第一次写生》、《一件小事》、《难忘的一节美术课》、《当你被误解的时候》、《老师,对不起》、《小事不小》、《尊重与宽容》、《都是我的错》······亮点闪烁于字里行间,有同学写道:“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美术老师带我们到野外去写生。我们像刚放出笼子的小鸟一样兴奋和快乐。”“暖暖的阳光照耀下,微微的西风没有一丝寒意,从不在意的雏菊此刻也显得更加美丽。”有同学写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我们吧!本来挺开心的一件事却换来如此结局。不过,这节课我们却是受益匪浅。”刘勇在文章里写道:“祸从口出,今天我伤害了太多的人。老爷爷,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张建,对不起!亲爱的同学们,对不起!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我暗自窃喜,写作教学很成功,思想品德教育也水到渠成。我想,如果当时我若没有利用这个教学资源,而是继续展示预设的教学内容,反而没有如此多的收获。
案例二:
八年级上册有一篇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该文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在教学《台阶》时,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也因为孩子们的人生阅历较浅,他们对“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和父亲的形象特点的理解显得很茫然,以至于个别同学还笑话文中的“父亲大概到了过年,才在家里洗一次脚”及舍不得在水泥台阶上磕烟筒。
我有种对他们发作的冲动,为了克制心魔,我把视线转向了窗外:教室后面就是正在新建教学楼的工地现场,不少民工正在钢筋、水泥和模板间穿梭。我想此刻再让他们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命题立意及组织材料的方法可能是徒劳。我让孩子们把眼睛由黑板和书本转向窗外,请他们用心去观察工地上的那些工人。
我问:“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同学的父亲也从事这样的工作?”在沉默和观望中有十几个同学陆续地低低地举起了手。“你对父亲的职业又了解多少呢?你们可能知道的就是他们的工价越来越高,因为他们拿钱给你买名牌衣服鞋袜的时候为一只说了这么一句。于是你们心安理得的拿着他们的钱去花销。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又一个或烈日当空或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他们是怎样的咬牙坚持;你们不知道,在没有扶手和护栏的几十米的高空,他们是怎样的胆战心惊;你们不知道,钢筋是怎样把他们的手磨破,水泥是怎样把他们的手烧灼,厚重的模板是怎样在他们脊梁上压着······”随着我颇为煽情的演说,孩子们渐渐低下了头,几个女孩的眼里还闪着晶莹的泪光。于是我趁热打铁:“据说有些瓦匠那沾满水泥砂浆的衣服脱下来能靠墙立着,同学们,我们还能笑文中的父亲一年在家洗一次脚吗?”回答是响亮而干脆的“不能”!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中细细的读,慢慢地品。孩子们这次读得很认真,批注也写得相当精彩。我想此刻,他们的心与作者的心近了,与文中父亲的心近了,更与自己的父亲心近了。这正好完成了本课“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三大目标。
突然领悟到,于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而言,旁逸斜出也是一种美,即时生成更精彩。
陶行知说过:“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的确这样,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日常生活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随时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并掌握一些合适的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不少、慢、差、费,才会真正有有益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