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促进动态生成,构建精彩课堂

(2024-12-26 16:51:09)
标签:

教学随笔

促进动态生成,构建精彩课堂


摘要:课堂,学生是自我构建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领者,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中,适当的引导质疑,多方面的创设情境,不断的进行心灵碰撞,随时捕捉课堂的契机,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情境创建,课堂活力

引言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它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碰撞中滋生出来的。使师生焕发着学习的智慧,使课堂更赋有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本文拟对语文教学中动态课堂生成的实践策略作一初浅的探讨。

 

一、引导质疑,实现有效生成

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质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难,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如我执教《背影》课例片段:

1:老师,《背影》是名篇,可我觉得不好,写人有许多角度,为什么朱自清非要从父亲背影入手呢?

师:(顺势引导)是啊,写人有很多角度,从背影入手就未必好,不妨先让一位同学来读读吧,谁来--

2:(语文课代表)我来读。(声情并茂)

(教室里一片啧啧称羡声)

3:(眼睛有点湿润),细节描写,朴实的语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真感人,作者的父亲仿佛就像我的母亲一样……

4:背影,特别是读到最后一处背影时,我感觉到作者内心很复杂,自责、内疚、同情、理解,所有的情感一时齐发,奔涌而至,交织融汇在一起,情感的防线又怎能固堤不决?这何止一个泪字了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师:是啊,剪不断,理还乱,是--

全体学生:(接着)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很动情)我父亲在宁东羊场湾煤矿打工,今年署假我去看父亲,细雨蒙蒙,父亲送我坐车,在候车亭告别的时候,父亲推着自行车,蹒跚地走在回矿井的路上,他还不时地回头望着我,泥泞的地上留下了一条艰难的足迹。看着父亲背影,我的眼泪簌簌流下来。(同学们都很兴奋)

1:通过他的朗读和讲述,我懂得了……父亲是一座山,能扛起所有的苦难;父亲是一把伞,能遮挡所有的风雨。父亲的背影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位。

这一质疑,牵动了全班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课堂因之而精彩。有价值的生成通常发生在质疑和文化来回的碰撞中,因质疑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也因质疑而生成了动态的精彩的课堂。

二、创设情境,体味美感, 演绎精彩

刘勰《文心雕龙》中“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语道出文和情的关系。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就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借助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去体味遥远、陌生的世界以及其中人们的情感。

如我执教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课例片段:

我领着学生一同创设情境:清冷的秋风中,明月高悬,高楼上孤独的词人,举杯独酌,这本是合家欢聚的中秋之夜,可是词人却漂泊他乡,孤孤单单,仿佛一只回旋在夜色中的落群的大雁,在长空中留下凄绝的哀鸣。此时词人又想到经历的人生的坎坷,把对弟弟的思念,又转而为一种洒脱、旷达的心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留下了千古绝唱。

创设情境在情感上使学生能够与古人同一怀抱。伴着缠绵、深情、哀婉的乐曲,学生反复吟咏鉴赏优美的意境,体味淳淳的人情美以及词人旷达的胸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把所学知识回归到生活,诗化心灵,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寻找到美。譬如明月,学生结合人生经历,再现情境,有的谈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的想到阿炳和他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以及在清丽的旋律中品尝到的幸福滋味;有的想到浪漫神奇的嫦娥奔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品尝生活,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可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借助再创情境,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从而唤醒学生潜在创造力,丰富心录的美感。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解读,创造性发挥,语文课堂的生成便会焕发出语文的生命活力。

三、心灵碰撞 、促进生成深度

开放的课堂,教与学之间应该有一个明显相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体现在自由民主的师生对话中。而对话过程中,教师巧用追问,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在碰撞中汇聚和融合,这样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构的前提,这样的融合,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为了共享和创造。新的视野会在这样的对话中徐徐展开,新的观点会在交流中重组与生成,新的价值会在共享中意义倍增。

如我执教《孔乙己》课例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我与学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我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生成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长期以往,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便会形成一种自觉习惯。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我们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但是要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动态课堂。

四、捕捉契机、智慧启迪、灵性生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这些论述为我们感悟和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

如我执教童话«骆驼寻宝记»课例片段:

当教学流程到骆驼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找到了绿洲之宝时,突然一位同学说他有了新发现:骆驼要想寻到绿洲这个宝,如果没有咬定目标不放松这个毅力,是不能得到的,所以这毅力也是宝。是啊,让我怦然心动,我便因势利导,来了个深挖洞,问学生:还有没有宝?大家再找。果然,学生思想飞扬,创意出来了:脚踏实地的作风,风雨之后必有彩虹的信念,热爱家乡的感情,昂扬向上的斗志,保持清醒的头脑,奉献青春的情怀,扬荣弃耻的风尚,志存高远的胸怀……是的,同学们找到了骆驼精神。

主题探究,是学生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厚重积累,语文素养的逐渐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一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点燃了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内涵,也让课堂教学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总之,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资源,灵活地使用教材,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创新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活跃,飞扬个性,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语文课堂才会生机勃勃,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改的呼唤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捕捉意外惊喜,认真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节外生枝”,在课堂上多一份睿智,多一份成熟,更关注于学情,关注课堂的生成。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语文教学的精彩就会唾手可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