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
(2024-06-10 15:22:29)
标签:
教育叙事 |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
佐坝中小 杨亭亭
【摘要】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以爱育人,用耐心去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习惯。不论学生成绩好与坏,对待他们要一视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也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并必须具备耐心。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教育者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去引导和鼓励孩子,不断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
关键词:耐心;一视同仁;沟通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诸多思想家教育家。如孔子、老子、朱熹等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上亦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所要学习的。当然,我一向推崇的便是孔子老先生的教学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大致概括起来便是有类无教、一视同仁、熟知学生、因材施教、不忿不启、不悱不发等。通俗来讲便是教育即生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启发式的教育。
教育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爱的艺术!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关爱,但我认为这种爱和其他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无私。只有如此无私有伟大的爱,才能够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也能使我们平平无奇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而为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接触的学生有很多,是数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怎么使这一颗颗心健康成长,并且充分调动出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呢?当然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案例背景:
这是我班的一位“名人”——小斌。日常行为习惯在班里算是比较老实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从一个教学环境不好的学校转到这个班上的吧。上课经常开小差,学习也跟不上,上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经常在教室跑来跑去扰乱课堂秩序;卫生习惯特别差,尤其是在美术课上,因为课程的需要,美术课上我们会教一些绘画、工艺和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选择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因此,他的座位底下垃圾一大堆,有纸片、铅笔、水杯、油彩笔等等。桌子上也不见得能好到那里去,作业本堆的乱七八糟,虽然这个小孩子他很聪明长得也很帅气,但长期这样的生活习惯使老师深感头疼,并且他爸爸是个暴脾气,打起孩子来没轻没重,衣架、皮带、木棍拿起啥就往他身上打,虽然没有留下伤痕但也给孩子造成了一定深度上的心理伤害并且挨打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这个孩子在学校天不怕地不怕,甚至不怕我这个班主任,在我的课堂上也是为所欲为。但他唯独怕他爸爸的皮带,有时气急了我就会吓唬他:给你爸爸拍个视频过去,让你爸爸看看你最近的表现怎么样。他一听我这样说便会老实的坐下来不打扰其他同学上课,但是坚持不到三分钟他便会原型毕露 ,我也想过让他爸爸 来旁听,但是他父亲忙着工作没法来盯着他,而他的妈妈又在外地更加不方便回来,我想就算是来了也没有多大用处,他爸一走,他就恢复如初。甚至在运动会表演节目时也邀请他妈来学校观看他表演,名为观看实际上是帮忙监管他的,因为这个孩子实在是让人没办法了。就这样我和他斗智斗勇了将近两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放弃他。我想他既然是我班级里的孩子,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他、改变他。但多年的带班经验以及他近来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孩子不是一次两次说教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付出无限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去走进他的心灵,激起他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他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学会用爱回报和关心他人。
二、事情的经过:
他的确是令人头疼的——任何时候他都能将课堂搅得天翻地覆人仰马翻的。记得有一次,我再班级的多媒体上放一些关于美术有关的内容,全班学生都在安静的聚精会神的看课件,突然小轩发出一阵尖叫声,全班学生不约而同的都转过去,好好地课堂氛围被搅了,我非常生气,便询问原因。原来是小斌趁我不注意给了小源一拳,这还了得!我气急了,冲下讲台一个健步冲到小斌身边揪住他的衣领吼:让你爸爸把你领回去!话音刚落,他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歌声响彻了整个教室。我一时不知所措。恰好,下班钟声又响了,于是我将他叫到办公室里,他却一副委屈的某样样子,看着我,意思是说:"看你想让我怎样?”我忍住怒火问他:“为什么要打小轩?”他不答,我又问:“是让你爸爸来学校你才肯说吗?”他看了我一眼,慢慢垂下了头。我又说:“你不想让你爸爸知道对不对?”他抬起头说:”老师我错了,别告诉我爸爸好吗?他会用皮带抽我的。”说完开始小声哭泣起来。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安慰他说:“那好吧,老师答应你不告诉你爸爸,但你也要告诉老师为什么上课打人呢?“不为啥,就是想打他,”听了这个理由让我感到好气又好笑,我觉得这个孩子本质不算坏,只是自制力差。我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作为学生就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想怎样就怎样,破坏课堂纪律,耽误同学们的时间,你自己说说这是不是不应该?”
他低着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小声说:“我错了,我以后不在你的课堂上捣乱,认真听讲。”过了没多久,就有孩子向我报告说,小斌又在别的课堂上捣乱。他一如过往,毫无长进,"接受错误,坚持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凉了,算了吧,或许他是个"朽木"而无法进行雕琢呢?但又感觉他作为我的学生,自己想想并不会因这些问题而退缩就抛弃这男孩,毕竟他的行为还没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抱着这样的心情。于是我决定了:不改变他,就誓不罢休。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单单是靠谈心和沟通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多多分析他的心理,首先我了解到了他的家庭的情况,进而分析他这些坏习惯形成的原因。我从他班级里和他熟悉的同学和家访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他爸爸因为一些身体上的原因在家找一些零工去维持日常开销,日常生活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有父亲陪伴在身边,但他爷爷奶奶对这唯一的一个小孙子也是相当宠溺的。当他犯错时,他爷爷奶奶总是站在一边护着他。因为自幼缺少父亲关怀,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形成了反叛的个性,不肯和父母亲沟通。然而爸爸也是个急性子,眼看孩子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情急之下就动手打,时间长了他就很害怕爸爸。
这样的学生只能特殊对待,我决定先从他身上找找看他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再进行教育。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点在学习上加大对他的督促;一有时间便找他谈话,课堂上多提问他,同时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去督促他,一有进步就对他进行表扬;按此方法一直坚持了将近一个学期,虽有几次反复,但他的学习、纪律、行为习惯都逐渐有了一些好转,在学校里基本能管住自己。
三、个案分析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学校教育不够完善等原因,让小斌变成了"后进生"。我觉得,应该从对小斌本人进行适当的指导、学校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以及对学校里的学生对小斌形象的改变这三个层面上的努力入手,并对其加以指导,从而进行帮助。另外,关于"后进生"的形象改变也要学校教师们用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寻求指导。
在本事件中,,我沉着冷静的分析事件,在确保正常课堂工作进行的情况下,给了小斌冷静下来的机会,然后再另找机会和他进行谈心沟通。而针对事件,虽然我非常愤怒,并清楚此次事件已经对班级学生的心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为更好的使小斌改变行为,我努力安慰了他的心情,用亲切的口吻、亲切的语气、换位思维的方法,赢得了他对老师的信赖并消除了他对我的对立情绪。同时,给出足够的时间、付出真诚的爱心,使孩子了解自己做法的不恰当、了解正确的方法。事后,我还及时和父母联络,努力争取父母能因此事给小斌稍加帮助,换取父母对我事业的帮助,取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
四、案例解析
1、师生关爱是秘诀
像小斌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虽然让老师非常头疼,让同学非常讨厌的学生,其实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外表的他虽然坚强但心里特备软弱,很渴望老师的关心。关注孩子,多开展思想教育,成为孩子的知心好老师。学会从容地面对每一个"错误的行为",用真诚去感化孩子。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要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他。心理学家认为“以爱,以诚栽培生命”。对小斌这种的后进生来说,当教师放了架子亲近他,就为他打开了心扉,并以教师关爱的内心来打动了他的心灵。"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情去热爱他,用真心去感化他,用道德去帮助他,并以此帮助他更积极的改正错误。和他成为了好友,也使他更加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让他体会到父母为自己带来的喜悦,还有身边同事对自己看法的转变。让孩子在开眼中学习、生活;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2、耐心与家长是关键
在孩子教育中,耐心和与家长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耐心。孩子的学习过程需要时间和持久性,而教育者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去引导和鼓励孩子,不断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如果没有耐心,教育者可能会变得轻率和急躁,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家长是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伙伴。他们不仅需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需要提供感情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教育者对孩子的了解和关注。家长需要与教育者协作,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与家长共同努力,有效地解决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中,耐心和与家长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育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并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