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朝花夕拾》,重温经典。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书中有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也有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一起去感受鲁迅那段难忘的师生情。
二、速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梳理文章脉络。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
三、精读课文,感受鲁迅情感的变化
1.鲁迅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请依据地点的转换,时间的推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说说课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以“通过
事件(细节) ,我内心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
(填写情感词语)”的句式回答。(提示:可以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揣摩文章语言、分析重要事件来完成。)
预设:东京的所见所闻;失望厌恶之情(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表现) ;
途经日暮里,水户:
敬仰思乡爱国
仙台:A还没有中国的留学生;(孤独无助) B受到优待; (温暖) C添改“我”的讲义中亲切交谈的话语,批改讲义中的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中的和蔼可亲;关心解剖实习中“敬重鬼”一词体现对我的尊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温暖感激) D匿名信事件中日本的激进青年; (屈辱) E看电影事件;(震撼悲愤)
F惜别先生;(依依不舍)
在北京: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怀念与赞美)
小结:由此可见,“我”的情感变化成为文章的一条暗线。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一是过去的“我”,叙述过去的事;文中回忆了20年前先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爱,让“我”当时倍感温暖与感激。二是现在的“我”,叙述现在的事。作为一个日本人尚且都能够为中国为学术而不懈努力,何况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鲁迅呢?从藤野先生的身上,鲁迅汲取了力量,增加了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这就是鲁迅,一个爱国的鲁迅。
2.结合课文和以下材料: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
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学医?为什么弃医从文?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摘自《呐喊》自序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待。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到歧视,激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尊,立志学好本领,救国救民报效祖国的决心。
看电影事件:中国国人的愚昧、麻木,刺激了作者,加剧了他“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模拟采访《名人访谈系列节目之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藤野先生既然如此伟大,关爱他,好好学,鲁迅定能成为一代名医呀!为什么他放弃学医了呢?假如你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回到当时那个年代,面对面地采访鲁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鲁迅”又该如何回答呢?有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场模拟采访。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作品《朝花夕拾》来完成。采访完毕,其他同学可结合下列表格做访谈评价。
等级
标准
|
优秀
|
良好
|
新兵
|
内容表达
|
切合爱国主题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逻辑严密
|
较切合爱国主题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二者有一)
逻辑较严密
|
切合爱国主题
逻辑不严密
|
语言表达
|
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
表述完整
|
语言较流畅
表达较准确
表述较完整
|
语言不流畅
表达不准确
表述不完整
|
情感表达
|
感情充沛
|
感情较充沛
|
感情不充沛
|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通过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布置作业:
重温经典,再看《朝花夕拾》
七、【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东京————仙台————北京
厌恶
感激 悲愤
怀念
爱国
第二课时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的恩师形象,感动之余,你是否想过:作者是如何将藤野先生的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感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两个:任务一: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任务二:品味语言,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讨论)
方法一: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文段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文段二: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比较法:通过比较两段文字,得出文段一描写手法特点:语言简练;不夹杂作者的情感;不渲染、不烘托;从而归纳出白描手法定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最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文中还有多处运用白描手法:
文段三:“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和蔼可亲、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没有民族偏见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格认真、求实精神
提问:文中有一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与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有什么关联呢?
1.反衬: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相关背景: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待。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明确: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那些激进、狭隘的日本青年与没有民族偏见的、发自内心尊重关爱“我”、为中国、为学术跨越国界的藤野先生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
2.正衬:到仙台后“我”得到了优待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我到仙台也颇受到了这种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的无礼……
明确:这事表明当时的日本社会也不全部是歧视中国的激进分子,也有一些友好的日本人,这些内容也从正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以上这种手法叫做衬托手法。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领悟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做批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提示:(1)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明确:
失望
厌恶
(2)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明确:“
也”“无非” “
富士山”“标致”
(3)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明确:
爱国之情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跨越国界的高贵品格,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3. 实在标致极了。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明确:“这么多年来,作者文艺救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一想到自己乃至整个中国仍然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正想偷懒时,忽然看到先生的面貌,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顿时“良心发现”(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受到触动),增加了继续斗争的勇气,于是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文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塑造得立体饱满,形象描绘得生动感人,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恩师是让人永远值得怀念的,他像一束光,温暖你的心田,照亮你的前行的。可以说,藤野先生就是温暖鲁迅先生的那一束光,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中,也应该有一位像一束光一样温暖你的老师。
请综合运用今天所学的刻画人物方法(白描、典型事例、衬托),写一篇作文《我的老师》。
六: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白描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爱国
衬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