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2024-04-18 18:55:33)
标签:

课堂实录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教师姓名

陈新民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藤野先生》二课时

教科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7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鲁迅先生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本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作者善于抓住典型事例从正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运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伟大品质。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他只写了三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由此可见,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鲁迅先生以“伟大”相称。所以“伟大”一词应当本课的文眼,教学时应重点解读。

从内容主题来看,纵观鲁迅作品,他从“南京——东京——仙台——北京的求学历程来看,他不管是学医还是弃医从文,都洋溢着满腔爱国情怀。所以,教学本课时,也应作为另一个重点来解读鲁迅先生之“爱国”思想。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继续训练学生默读与朗读、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技能,以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读出美的情感,感受美的内涵,创造美的享受。

从教材地位来看,本文为教读课,应通过教师“教”方法和学生“读”文本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课文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距离学生年代较远,二是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心里不够成熟;三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所说的与他所想的往往不同,晦涩难懂;鉴于以上原因,课上需多用阅读品位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相关背景等引导下,深入文本,把握文中鲁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抓关键语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鲁迅先生内心情感的变化。

3.把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4.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鲁迅先生内心情感的变化。

2.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朝花夕拾》,重温经典。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书中有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也有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一起去感受鲁迅那段难忘的师生情。

二、速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梳理文章脉络。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

三、精读课文,感受鲁迅情感的变化

1.鲁迅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请依据地点的转换,时间的推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说说课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以“通过         事件(细节) ,我内心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         (填写情感词语)”的句式回答。(提示:可以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揣摩文章语言、分析重要事件来完成。)

预设:东京的所见所闻;失望厌恶之情(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表现) ;

途经日暮里,水户: 敬仰思乡爱国       

仙台:A还没有中国的留学生;(孤独无助)  B受到优待; (温暖)  C添改“我”的讲义中亲切交谈的话语,批改讲义中的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中的和蔼可亲;关心解剖实习中“敬重鬼”一词体现对我的尊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温暖感激)  D匿名信事件中日本的激进青年; (屈辱)  E看电影事件;(震撼悲愤)     F惜别先生;(依依不舍)

在北京: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怀念与赞美)

小结:由此可见,“我”的情感变化成为文章的一条暗线。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一是过去的“我”,叙述过去的事;文中回忆了20年前先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爱,让“我”当时倍感温暖与感激。二是现在的“我”,叙述现在的事。作为一个日本人尚且都能够为中国为学术而不懈努力,何况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鲁迅呢?从藤野先生的身上,鲁迅汲取了力量,增加了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这就是鲁迅,一个爱国的鲁迅。

2.结合课文和以下材料: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

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学医?为什么弃医从文?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摘自《呐喊》自序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待。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到歧视,激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尊,立志学好本领,救国救民报效祖国的决心。

看电影事件:中国国人的愚昧、麻木,刺激了作者,加剧了他“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模拟采访《名人访谈系列节目之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藤野先生既然如此伟大,关爱他,好好学,鲁迅定能成为一代名医呀!为什么他放弃学医了呢?假如你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回到当时那个年代,面对面地采访鲁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鲁迅”又该如何回答呢?有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场模拟采访。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作品《朝花夕拾》来完成。采访完毕,其他同学可结合下列表格做访谈评价。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等级

标准

优秀

良好

新兵

内容表达

 

切合爱国主题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逻辑严密

较切合爱国主题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二者有一)

逻辑较严密

切合爱国主题

 

逻辑不严密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

表达准确

表述完整

语言较流畅

表达较准确

表述较完整

语言不流畅

表达不准确

表述不完整

情感表达

感情充沛

感情较充沛

感情不充沛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通过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布置作业:

重温经典,再看《朝花夕拾》

七、【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东京————仙台————北京

                        厌恶     感激  悲愤     怀念

                                   爱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的恩师形象,感动之余,你是否想过:作者是如何将藤野先生的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感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两个:任务一: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任务二:品味语言,再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讨论)

方法一: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文段一: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文段二: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比较法:通过比较两段文字,得出文段一描写手法特点:语言简练;不夹杂作者的情感;不渲染、不烘托;从而归纳出白描手法定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最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文中还有多处运用白描手法:

文段三:“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方法二:运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和蔼可亲、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没有民族偏见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格认真、求实精神

方法三: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提问:文中有一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与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有什么关联呢?

1.反衬: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相关背景: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待。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明确: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那些激进、狭隘的日本青年与没有民族偏见的、发自内心尊重关爱“我”、为中国、为学术跨越国界的藤野先生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

2.正衬:到仙台后“我”得到了优待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我到仙台也颇受到了这种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的无礼……

明确:这事表明当时的日本社会也不全部是歧视中国的激进分子,也有一些友好的日本人,这些内容也从正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以上这种手法叫做衬托手法

三、品味语言,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领悟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做批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提示:(1)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明确:  失望   厌恶    

2)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明确:“ 也”“无非”  “ 富士山”“标致”  

3)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明确: 爱国之情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跨越国界的高贵品格,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3. 实在标致极了。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明确:“这么多年来,作者文艺救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一想到自己乃至整个中国仍然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正想偷懒时,忽然看到先生的面貌,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顿时“良心发现”(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受到触动),增加了继续斗争的勇气,于是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文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塑造得立体饱满,形象描绘得生动感人,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恩师是让人永远值得怀念的,他像一束光,温暖你的心田,照亮你的前行的。可以说,藤野先生就是温暖鲁迅先生的那一束光,那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中,也应该有一位像一束光一样温暖你的老师。

请综合运用今天所学的刻画人物方法(白描、典型事例、衬托),写一篇作文《我的老师》。

六: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白描

人物形象        典型事件        爱国

衬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长是首歌
后一篇:联想和想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