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8 10:03:44)“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
开题报告
宿松县城关初中语文课题组
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由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立项课题,立项编号为AJKT2022—097。课题由季正宏和张梅梅主持,课题组成员主要是安庆市季正宏名师工作室成员。今天我受课题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一、课题名称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具体行动策略,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活动等,要一致性地思考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的评围绕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性,明确回答四个问题: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怎么带他们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学习内容是什么),怎么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要探究 “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首先指“学—教一致”,即学生的学习内容、策略、程度与教师教的内容、策略、目标一致;其次是“教—评一致”,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匹配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第三是“学—评一致”,即根据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来设计相应的学习进程。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是关于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科学、准确、适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向教学目标决定相匹配的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确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研究途径。判断教学实践过程是否一致性的基本依据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评价是否即时、准确反映学生的达成目标,并给予教师的教以合理化建议。最终体现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科学有序地将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基于评价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可操作性的学习进程。
二、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学业质量”的追求和“课程实施”的论述,“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但是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教—学—评脱节的现象,不知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学生是否学会了,导致教的不一定是要学的,学的不一定会了,评价的不一定是已学的,以至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 研究对象
7、8、9年级学生
四、研究依据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将“教—学—评一致性”置于课程视域,通过课程思维思考教学和评价的问题,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经历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或活动以教给特定的学生,到确定学生真的学会了。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思维就是要一致性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思维就是一致性地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四个问题。这将引导课题组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深入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思维、课堂层面的特定含义,学会从评价角度看待教学,选择与目标和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法。
3.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论述。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指引、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和更换。徐洁教授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关于“大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对课题研究都有指导作用。
五、研究目标
1.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出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路径;
2.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出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路径;
3.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出基于目标、评价设计学习进程的路径;
4. 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究,构建初中语文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案模板。
六、研究内容
1.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路径
深入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究教材、学情,提炼出分解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思维本质特征的“大概念”。
作为关乎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的教学内容是本课题此环节的重要研究内容。每篇课文的教材内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然后确定决定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落实直接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此课题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观课评课,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2.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路径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课题组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选择适合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听说读写的语篇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研制与目标匹配的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选择合适的评价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等路径进行研究。
3.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逆向设置学习进程的路径
(1)关联学习目标和评价体系的单篇课文教学方案;
(2)以大概念、大任务统领的单元教学方案;
(3)实施有效评价的整本书阅读方案,包括个体自读、分组阅读、全班共读。
七、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稳步推行。课题组先针对“教-学-评”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从而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路径和步骤等;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及课例,明确具体的研究任务和详细的研究步骤。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活动,建立起“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体系,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切实运用“教-学-评一致性”,以此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促进学校“双减”落地,达到区域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
调查搜集 “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资料。用行动研究法对“教-学-评”的内涵理论与策略进行探索、实践,经历调查--计划--行动--总结--反思五个阶段。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吸收“教-学-评”一致性应用的经验,拟定行动计划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22年9月--2023年2月)
1.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听取课题专家和课题组教师对此课题路径研究方案的意见;
2.开展相关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课堂实践,开展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路径研究。
第二阶段(2023年3月——2023年8月)
1. 开展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路径的研究。
2.开展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设计课文阅读学习进程的路径的研究;
第三阶段(2023年9月——2024年2月)
1.
2.
3.
第四阶段(2024年3月——2024年9月)
1. 实施基于有效评价的整本书阅读方案的研究。包括个体自读、分组阅读、全班共读。
2.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推出有推广价值的经典课例。编撰《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论文集。
3.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整理收集老师的论文、案例及学生学习体会或比赛获奖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4. 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请专家及领导鉴定和评议。
(四)实施方案
主要阶段 |
主要内容 |
研究步骤 |
研究方法 |
阶段负责人 |
成果形式 |
时间安排 |
一 |
基于课标准、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的路径研究 |
1. 进行调查研究; 2.分解课程标准; 3. 进行学情分析; 4. 确定教学内容 |
专家论证、指导,调查研究、集中学习,研修课,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
季正宏、杨菊 |
公开课、微课、论文、课题简报。 |
2022年9月--2023年2月 |
二 |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路径 |
1. 基于目标匹配评价类型; 2. 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主要任务; 3. 基于目标设计评价量规; 4. 基于信息收集调整教学。 |
每周二下午课题组集中学习、线上交流、研修课、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
张梅梅、唐礼平、戴金花 |
公开课,微课论文、课题简报。 |
2023年3月—8月 |
三 |
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设置学习进程的路径 |
1.关联学习目标和评价体系的单篇课文教学方案; 2. 以大概念、大任务统领的单元教学方案 |
每周二下午课题组集中学习、线上交流、研修课、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
罗成铭、朱金华、朱银玲 |
公开课、微课、论文、课题简报 |
2023年9月——2024’2月 |
四 |
基于有效评价的整本书阅读方案 |
1.个体自读; 2.分组阅读; 3.全班共读。 |
每周二下午课题组集中学习、线上交流、研修课、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
刘晓娟、石爱枝、李亮 |
公开课、微课、论文、课题简报 |
2024年3月—7月 |
五 |
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
|
资料筛选、整理和分析。 |
季正宏、张梅梅 |
结题报告、资料汇编、推出有推广价值的经典课例 |
2024年8月——9月 |
八、预期突破
(一)明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路径,有效推进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评”一致性的课题研究涉及语文课程教学的很多方面,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能明晰课程标准分解、大概念提炼、课文解读、学情分析、设计评价任务、设计教学进程方案等路径,为有效推进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搭建了支架。
(二)修炼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探究,能全面修炼教师基本功,提高教师学科综合素养,进一步形成工作室培养名师的辐射。
(三)物化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通过深入课堂教学一线的课题研究,构建初中语文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模板,推出有推广价值的经典课例,编撰《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论文集。
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习,积极践行,通力合作,分享各自经验,汲取他人先进之处,提升工作室成员教学教研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合作共享、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