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足课堂,探究学习,切磋交流,共同提高——安庆市季正宏名师工作室2022年工作总结

(2023-02-08 09:53:23)
标签:

教育叙事

 

立足课堂,探究学习,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安庆市季正宏名师工作室2022年工作总结

 

20224月,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我们欣然迎接这柔嫩喜悦的四月天。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安庆市教体局发布了第五届名师工作室名单,城关初中季正宏安庆市名师工作室在当选之列。这一喜讯,既是荣耀,又是责任担当,它将会带动一批青年教师,辐射一个区域,促进一些蜕变。一年来,本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在市县教体局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我们的专业成长,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学习,加强队伍建设

1.工作室正式成立之后,很快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及任期内计划,对人员进行了分工。工作室成员开始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每月我们把新课标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放在首要地位,在学习中互相合作、交流,促进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的融合。目前已完成《上有灵魂的课》《做一个自驱性教师》两本专业理论著作,完成中近万字的读书笔记,还积极组织了读书笔记的研讨交流活动。

2.每月更新教学博客,将博客文章分成了“读书笔记”“课堂实录”“教学随笔”“教育叙事”“优秀作品”五类,目前已上传各类文章120篇。

3.每月坚持开展2次以上的集中培训活动。定时间定地点,活动中人人发言,形式多样,主要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研修方向。集中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

4.认真组织本工作室教师的授课和评课,读书交流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听评课有效提高了我们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业务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二、立足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工作室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在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发文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寻找有价值的研究元素。20225月,《关于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2022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发布,我们更是紧锣密鼓地慎重思考课题的选题。此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我们带来了启示。20224月,新课标颁布之后,我们就一直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阅读进行研究。最终,以工作室成员为主的课题组成立,大家一致认为“教--评一致性”是一个合适的有研究意义的切入点。经过前期的探索和研讨,大家确定课题名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评一致性”的路径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课题组成员都担任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大部分老师对课题研究没有经验。幸而,大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迎难而上的韧劲,我们一边阅读那些似乎枯燥乏味的书籍,一边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反思,我们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我们迎来课题申报成功的消息。那一刻,我们很激动,也很感怀。我们懂得,前行才能有曙光。对“教--评一致性”的理解,需要我们具备课程思维体系。课程思维要思考的是,在课程标准作为学生学习结果已经被规定好的前提下,怎样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我们第一阶段的研究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上述教学目标设计及课例中,均以“教--评一致性”为核心。设计教学目标,要以落实课程标准为基础,在权威理论的指导下,准确解读文本,深入细致地考察学情。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课题研修课进行实践探究,写出课例分析,积极制作微课。

奋斗的日子,很忙碌,也很幸福。开题,调查问卷,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等等,我们走得跌跌撞撞,我们又不时碰撞出火花。在这个阶段,大家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已出两期课题简报。

三、开展结对培养,提升教师素养

开展不同层次间的结对帮扶活动,通过课题研究、读书交流、听课评课等提升年轻教师的素养。工作室主持人季正宏帮扶工作室成员张梅梅和唐礼平老师,第一梯队吴学俊帮扶刘小娟老师,张梅梅帮扶杨菊老师,朱银玲帮扶石爱枝老师。结对帮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0226月,杨菊获得市青赛一等奖;

2.20228月,张梅梅在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市一等奖;

3.20228月,杨菊在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县一等奖;

4.20229月,石爱枝获得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5.20229月,张梅梅指导吴燕获得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6.202210月,石爱枝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7.202210月,张梅梅、刘晓娟、唐礼平获得宿松县“教坛新星”称号;

8.202211月,张梅梅、刘晓娟获得安庆市第四届“教坛新星”称号;

戴金花辅导青年教师梅爱玲获市语文优质课二等奖,石爱枝辅导洪萍或县语文优质课二等奖。

工作室主持人季正宏还对2022年新入职的教师做了两场培训报告,促进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因着这一纽带,原本陌生的我们越来越和谐,越来越默契。我们时而各抒己见,时而会心一笑,好似东坡与子由的亲密,亦如苏轼与陈慥的相知。

浮光掠影的世界里,我们依凭对语文的挚爱,对教学的执念,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