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凡人小事中悟真情,以凡人小事诉真情

(2023-01-12 12:06:38)
标签:

课堂实录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评一致性’”课题研究

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学校

宿松县河塌初中

授课教师

朱银玲

课时

8课时

班级

701班、703

授课时间

202210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从凡人小事中悟真情,以凡人小事诉真情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部分,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课程内容部分,则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能“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而“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则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教学亲情、生活、社会、自然类文章时,需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品味生活,回归生活。让阅读与情感共生、写作与生活互融。

 

权威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著,载 19303 月《乡村教师》第 9 期。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关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而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的趣味感和意义感,正是“生活教育”理念的体现。

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目的就在于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是语文教育向无限广袤的生活拓展打开学生身体和心灵的空间。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是按“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围绕“亲情”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浓浓的亲情不止诉诸作者的笔端,更萦绕在每一位学生身边,她是联络文本与生活、读者与作者之间最好的媒介,她能触动读者的情思,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读者表达情感、书写生活的欲望。

而按“语文要素”来划分,本单元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部分 ,选编了一组散文、散文诗及笔记体小说,作者以自己切身体验为依托,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场景,抒写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写出了生活中亲情的丰富和多样: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情感复杂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散步》这篇精美散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文诗两首》都采用了诗歌常用的象征手法表现母爱:《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假设之境,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歌颂了母子情深和母子之爱;《荷叶·母亲》是一首母爱的赞歌,由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从而讴歌伟大的母爱。

<</span>世说新语>二则》,是两则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也是义务教育第四学段首次出现的文言文,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关少年的聪慧故事:《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记叙元方与父之友人的对话,表现了元方聪明善辩,为人方正,也启迪学生做人要讲诚信,有礼仪。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会记事。记叙好一件事,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按一定的顺序交代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灵活掌握记叙的“六要素”的前提下,锤炼语言,传达出真情实感。

本单元的教材安排,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掌握不同文章、不同文体的不同的抒情笔法和抒情方式,从而更好地记叙亲情故事,表达真情与实感。

 

 

 

 

 

 

 

 

学情分析

学前诊断测试:

请你从所学过的亲情类文章中选取一篇,和大家分享这篇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或分享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记忆最深刻的亲子瞬间。

数据统计分析:

测试对象是两个教学班,共90名学生:

1)朗读分享:学生自选材料,同桌之间互读互评。统计结果显示56%的学生在朗读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身同感受”,感情表达不够充沛;62%的学生朗读时对轻重音、句间停连、语气轻重快慢把握得不够准确。

2)细节再现:96%的学生能够回忆分享文本材料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或“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但仅有34%的学生能陈述清自己被打动或记忆深刻的缘由;

3)自由表达:42%的学生能有条不紊地“情景再现”,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亲子故事,真挚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课前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在万般宠爱下长大,一部分孩子对亲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习以为常, 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对亲情的感触也比较迟钝与淡漠;也有一些孩子,情感细腻,能知会亲人对自己的爱,但苦于表达技巧的欠缺,只能是“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我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留意平淡生活,留意身边的凡人小事,从中“发现、欣赏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感悟人性,热爱生活”,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为“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二是引导学生“爱要大声说”“爱要及时说”“爱要真诚说”“爱要巧妙说”,在继续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以期完成情感价值观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通过批注式阅读,对课文中精彩的、关键性的词句等内容进行品读赏析,把握不同文章独特言语形式中彰显的抒情张力;

3.运用贴切的语言,抓住感人细节,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抒写你与亲人之间“最美的瞬间”,请以“最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虑到文章内容的充实,字数不少于600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

1.能够围绕记叙的“六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地交代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对比散文、散文诗、笔记小说等不同文体的抒情特点,提升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3.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1.能够从平常生活中感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丰富情感体验;

2.能够在沐浴亲情的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核心任务:从凡人小事中悟真情,以凡人小事诉真情,让“阅读与情感共生、写作与生活互融”。

这一核心任务的落脚点是阅读与写作,读写结合,这样既契合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会记事”,又巩固了本单元课文“人间亲情”的阅读主题。

 

 

 

 

 

 

 

 

 

 

学习流程

本单元的学习安排四个课段,共计8个课时。

第一课段,主要学习任务是“读”和“说”,安排1课时。单元导读要求“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故本单元的教学在第一单元朗读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朗读训练,并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同文章独特言语形式中彰显的抒情张力。

第二课段,主要学习任务是“品析与借鉴”,安排4课时。通过品读课文,了解叙事散文、散文诗、笔记小说等不同文体的抒情特点,掌握记叙的一般要素,学会运用表达技巧、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情达意。

第三课段,主要学习任务是“写作”,安排2课时。本着“学以致用,用以固学”的目的,将文本赏析时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于写作实践。运用贴切的语言,抓住感人细节,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抒写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最美的瞬间”。

第四课段,主要任务是“表达爱”,安排1课时。爱要大声说出来,邀请家长代表共同参与,聆听孩子的真挚的心声,引导学生感恩亲人,感恩生活,热爱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