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单元自评2

(2023-01-12 11:39:01)
标签:

课堂实录

二、综合检测(4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6-7题。(16)

字数:1530字 阅读时间:3分钟 选材理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节选部分记叙了作者刚果河之行的见闻和感受,向读者展示了刚果河沿岸的旖旎光。阅读本文意在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梳理作者行踪,学习写批注和读后感。

刚果之行(节选)

纪德

清晨,天刚亮,我们便从布拉柴维尔出发,渡过斯坦利湖去金沙萨乘“布拉邦号”小船。特雷维斯公爵夫人和我们一道去班吉,她是帕斯特学院派来的,在那儿另有公干。

横渡斯坦利湖,天空灰蒙蒙。要是刮点风,准会感到冷的。湖汊多小岛,与河里的小岛互相混杂。有些岛上满布低矮的树丛,有些小岛仅仅是些小沙丘,瘦长的芦苇点缀其间,有疏有密,高低不一。有些地方,回游的水在河面激起了一片银光。这儿虽然水势湍急,但水的流向似乎仍不固定:几股逆流来了,激起了奇特的漩涡,再倒流过来,因为又碰上几个绿色的小岛。这种小岛有的面积很大,殖民者们开玩笑称之为“葡萄牙租界”。有人告诉我们,像这样溯江而上,旅程漫长,异常单调。我们强调对此一无所知,正有许多东西要学习,要慢慢领略各地风光。不过,我们感到目前仅是旅途的序幕,要到我们同这个国家发生更直接的接触时才算真正的开始。因为,坐在船上浏览景色,它就好比一件舞台上的远景,并无真实之感。

船紧靠比属刚果一边的河岸航行。对面法属刚果的河岸隔得很远,依稀难辨。沿河一带,平坦广阔,芦苇丛生,本想看看河马,但一条也未看见。岸边有些地段植物繁茂,但不是芦苇,而是或大或小的树木了。总之,不管是树木或是芦苇,它们不是覆盖了河岸,就是被河水淹没,因为这一带常常涨水,据说每个月有几次的水涨得很高。树木枝叶在水中漂荡,轮船逆流而上,激起一个个漩涡,轻轻地把它们托了出来。在甲板上,二十来个乘客同坐一桌。面前平行地另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供我们用的三副餐具。

一座相当高的山挡住了湖的底部。山前,湖面变宽了。激浪汹涌,越涌越急。“布拉邦号”在峡道中前进。两岸悬崖绝壁,航道更狭窄了。刚果河在一连串的丘陵中奔流,两岸山势颇高,郁郁葱葱,唯山顶光秃秃没有树木,只有一层浅草,同法国孚日山上没有树木的草场差不多。那可能是牧场了,如果去看,定有羊群。

到了补给站,大家停了下来,时间大约是午后两点。芒果树浓荫蔽天,景色宜人。附近的茅屋前站着几个土著人,对我们的到来漠然视之。凤梨树正开花,平生仅见。几只彩蝶惊起,我拿起那面没有木柄的网追去,结果是一无所获。阳光灿烂,但不太热。

黄昏时分,船在法国管辖的河岸停下,岸边有一个破不堪的小村落。村内茅屋疏疏落落,约二十家,补给站位于茅屋中心,“布拉邦号”在这儿补充给养。每次轮船靠岸,便有四个粗壮黑人跳入水中,两前两后,游到岸上,把停靠的缆绳系牢。舷梯放下了,但梯子不够长,只好再用长木板加以延伸。我们来到村庄,由一个随船前来卖项圈的矮小商贩引导。这个人上身套一件蓝色白花的网线衫,下穿一条米黄色的布短裤,一句法语也不懂,只要我们看他一眼,他就面露微笑,笑得那么和蔼可亲,逗得我不时地瞅他一眼。趁天尚未全黑,我们浏览了全村。不知村里土人患的是头癣、体癣还是济疮,反正没有一个人的皮肤是干净清洁的。(批注:两次写到当地的居民,却毫无美感,似乎冲淡主题,建议删除)我第一次看到了形状奇特的西番莲的果实。

一轮还算盈满的月亮,透过薄雾,把月光直射船头。船儿顺月光前进,微风不断从后面吹来,把烟囱喷出的火星刮到前面,看来很像一群群的萤火虫。我在外面看了很久,仍然不 得不回到船舱,睡在蚊帐里,又闷又热,挥汗不止。过了好久,气温慢慢转凉,我才来了睡意……

一觉醒来,但见景物辉煌。船驶进马洛博湖,太阳已出来了。湖面广袤无垠,平静无波,更无一丝微风,可以吹皱湖水,真好比一面完整的贝壳,明净无瑕地反映了清澈的蓝天。东方,有几条很长的彩云,被旭日映染成紫红色了。西面,湖天都是珠贝色,略带一点淡灰、活像一只精美绝伦的螺钮,虽然万籁无声,但默默之中已有颤动,预示绚丽的日色将显得五彩缤纷。远处,几个小岛地势低矮,难以捉摸,似乎在什么流质上漂漂荡荡……这种神妙莫测的动人景色历时不长,接着,轮廓定型了,线条清楚了,我们才感到自己还站在原地。(读后感:……)

有时候,清风徐来,那么清新,那么柔和,大家感到吸进肺腑的空气都是幸福之风。

6. 按所写内容整理作者游踪6分)

所至: 

横渡斯坦利湖   沿河岸航行  在峡道中前进   停船补给,游览村庄 1_________

所见: (2_________  植被繁茂 3_________   见闻奇特 景物辉煌

7.第六段有一则读者点评,你赞同他的看法么?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8. 请为文中画线段落补写一段赏析型读后感。6分)

提示:(1)仔细阅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来写。

2)补写要有较为清晰的层次,可适当引述原文内容,做到精简,准确。

3)还要联系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9-12题。(11)

壶口 第五单元自评2黄河

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雏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9. 第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2分)                                                                 

                                                                               

10.第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作简要分析。(3分)                                                                           

                                                                              

11.第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2.第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15)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其鸣乍大乍细。渠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渴。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渴(hè):地名,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倍尺:二尺。泓:此处指深潭。幅员:疆域方圆的面积。幅指宽度,员指周长。箭:小竹。庥(xi),树荫。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4)

1)心之(               2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          

3)有泉幽幽然(          4)其长十许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全石为底/策之不其道       B.渠广/徙于南冥也

C.然卒入/货恶其弃地也     D侧皆诡石怪木/真不知马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16.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