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下第五单元第二课段第二课时作业设计2

(2023-01-10 16:57:00)
标签:

课堂实录

【作业菜单2

(一)作业内容要求

课外阅读练一练。

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片段,完成下面题目。

西溪的晴雨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引用诗句有什么效果。)

3)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2.2第(1)题的三个例句中任选一句,试着从修辞手法、引用诗句或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手法来仿写一个写景句子,写景对象为校园内一处景色。

3.结合第一题,必较分析《西溪的晴雨》和《一滴水经过丽江》语言表达表达特点的异同。

(二)作业时间要求:15分钟

(三)作业评价设计

星级评价量表

序号

级别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所选题及答题数

评价主体

11

正确判断出修辞手法并赏析作用

正确判断出拟人修辞手法并赏析作用得一星,否则不得星。

 

互评

12

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

正确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得一颗星,否则不得星。

 

互评

13

能够从句式角度赏析

能答出长短句及作用得一颗星,否则不得星。

 

互评

2

能够选好角度写出景物特点

能明确选取的角度,准确写出景物特点得2颗星;角度模糊,景物特点不明得1颗星。

 

互评、自评

3

能够结合第一题分析比较出两篇游记语言表达特点的异同

答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得三颗星;只能答出其中一点或两点则只得一颗星和两颗星。

 

师评、自评

 

(四)作业质量分析

本题为拓展型作业。选取代表性游记郁达夫《西溪的晴雨》一文,该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点,作业从不同角度选了三个例句让学生做简要分析。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青山的美丽,抒发作者观西溪美景时的喜悦之情,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第二句引用古诗词,是文章语言典雅,富有诗情画意。第三句长短结合,张弛有度,使句子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第二小题则让学生在把握三句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是对写作能力的一个提升。最后第三小题,难度稍大。通过前两题的铺垫,比较两文的语言特点的相同点是两文语言优美,都富有诗意不同点是《西溪的晴雨》穿插很多口语,平实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很多语言富有哲思,有厚度。

(五)作业设计意图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思维的跳跃,实现能力的一个提升。因此在作业设计上,需注意有一定的难度,确保他们在达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同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本班中等生较多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对比和赏析作业,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挖掘潜能,挑战自我智力水平,从而迈入优等生的行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