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作业设计12
(2023-01-07 16:19:25)
标签:
课堂实录 |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1】
(一)作业内容要求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我”分别从什么样的视角“看”丽江的景物、人物和事物的?
本文的写景视角与《壶口瀑布》有什么不同?
(二)作业时间要求 :10分钟
五星评价量表
序号 |
评价标准 |
评价方式 |
评价主体 |
1 |
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比较游踪、观景角度的不同。 |
能够从立足点和观景角度两方面表述得3星,能准确、流畅地 从立足点和观景角度两方面表述得5星。 |
互评、师评 |
(四)作业质量分析
作业1观景视角的比较。引导学生把握观景角度和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壶口瀑布》中,作者在一个点上“河心”, 游目四顾 ,变换视角,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龙漕,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漕两边,最后视线转换回到脚下的巨石。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文章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
(五)作业设计意图
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巩固和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和记忆。教师利用此作业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掌握课堂重难点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比较中感知两种不同的游踪。
【作业2】
(一)作业内容要求
细读《壶口瀑布》中第3-5三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用原文的句子说出“壶口”这个名字的由来。
2.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
描写的景物有
3.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样的?
(二)作业时间要求:10分钟
(三)作业评价设计
五星评价量表
序号 |
评价标准 |
评价方式 |
评价主体 |
(1) |
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能找到一部分相关内容给3颗星; 准确完整的找到相关句子得5颗星。 |
自评 互评 |
(2) |
能正确填写部分空格得3颗星; 全部准确填写的5颗星。 |
自评 |
|
(3) |
能够表述较流畅得3颗星; 流畅达意得5颗星。 |
师评 |
(四)作业质量分析
要求学生细读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的相关内容。
第1题: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迎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第2题:作者看到了各种形态的水和脚下的石,为观看到奇、雄、险、多姿多彩的瀑布分别采用了俯视、仰视、随视、平视的观景角度。最后视线又回到了脚下的石,采用了俯视的观景视角,侧面烘托了水的力量之大。
第3题: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五)作业设计意图
本次作业从教材知识和教师课堂所讲内容入手,其目的在于学生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围绕《壶口瀑布》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是对课堂效果的有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也是检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