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作业质量分析及设计意图
(2023-01-07 11:55:48)
标签:
课堂实录 |
(一) 词语积累
作业质量分析:
1.“摘一摘”: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即可。
2.“辨一辨”:能够按照形旁和声旁的不同进行正确辨别即可。
3.“练一练”:
(1)答案为C ,A项,棱léng、搡sng
(2)答案C, A.按→安。B.蓬→篷。D.婉→蜿。
(3)A项,使用正确,“怒不可遏”指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B项,不合语境,“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这与本句意思相反,应为“事半功倍”。C项,使用正确,“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D项,使用正确,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变化急速,难以预料。
(4)
a.“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
声音很大。此处描写河水奔泻,激起巨大声响,因此“震耳欲聋”更符合语境。
b.“排挤”指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压迫”指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此处应用“压迫”。
c.“流”指液体移动。“冲”指很快地朝某一方向直闯,突破障碍。此处应用“冲”。
d.“奇观”意思侧重于“奇”,而“景观”意思侧重于“景”,文中“冰塔林”是一种罕见的奇特景观,所以应用“奇观”。
(5)连用几个动词“跌”,形象地刻画出水流层层落下的情态,表现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本题为语言赏析题。动词连用的作用一般是:动词连用,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形神兼备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此处连用……(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的动作,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流露出(刻画了)……的心情(性格)。
设计意图:考查辨析重点字词、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二)阅读理解
4.认识文体
作业质量分析:
(1)解析:壶口瀑布》主体部分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作者先是简略地描写了雨季站在河岸俯视所见,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疏远、雷同的,所以作者详写了在枯水期立足于“河心”这一特殊视角多角度之所见的壶口瀑布。其它三篇文章的游踪都是游程的艺术化剪接,即“移步换景”。《一滴水经过丽江》不是以作者的行程,而是以虚构的一个“旅游者”和“讲述者”——“一滴水”的游程为游踪,以时空两个维度展开文章。
(2)解析:《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分别集中描写了壶口瀑布和各拉丹冬的自然景物,而《登勃朗峰》将绘景、叙事、写人融为一体,《一滴水经过丽江》不仅描写了自然风景,还展现了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人文风景。
设计意图:在通过在游记的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方面比较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归纳游记相关知识,加深对游记这一文体的理解。
(3)
作业质量分析:《壶口瀑布》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登勃朗峰》借自信、热情、洒脱的“车王”和“勃朗队长”这两个颇为可笑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的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借“一滴水”的口吻表达出作者赞美丽江的自然风光,也赞美人文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赞美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
以上只需选一篇文章为例即可。
设计意图:本大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当代游记突出的特点,除了有游踪、描写自然景物和情景合一以外,还展示人文风景,表达人文内涵。
5.课内阅读
作业质量分析:
(1)解析: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主要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体现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第一段介绍了人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尤其以作者的不良反应来体现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2)解析: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一事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答题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一事显得迷离有趣。结构上: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
(3)解析:“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
作答时,要在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语的语境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卖弄”本义: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这就是说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4)解析: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提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对大自然产生叹服敬畏。
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等角度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旨在上一题游记知识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课文材料阅读,掌握游记阅读的基本方法。
6.课外阅读
作业质量分析:
(1)交代了游踪,说明了作者游览时的季节和地点。2.写出了登南台山所见之景和其“更自然的韵味”的特点。3引出下文李白两次来南台山的故事。
(2)写出了著名诗人李白两次来宿松在南台山与闾邱喝酒吟诗交往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南台山的钟情,对诗人的怀念,对诗人渴望自由、向往淳朴恬淡(宁静洒脱)的田园生活(刚出浔阳狱后,被判流放夜郎之前)坚守高洁品质的生活态度和惺惺相惜的知己情谊的崇敬。
(3)自然景物写得简略,而李白与闾邱交往并在南台山留下大量诗歌的历史掌故等人文风景写得详细。因为南台山是一座普通甚至略显荒凉的山冈,其自然风景并无特别之处。但是因为李白在这里留下了与友人交往的故事和优美诗歌,而使南台山有了丰厚的人文内涵,吸引游人们来此凭吊故人。
设计意图:在上一题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本土作家关于家乡本土游记,不仅可以提高游记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加深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家乡之美,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批注修改
7.批注修改
作业质量分析:
批注修改提示:
(1)此句为总领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领会句子作用。内容:通过将大理的自然风景比喻为一幅画,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大理的自然风景的内容。结构:总领下文。
(2)主要描写了仰望苍山,俯视、近观洗马潭,俯瞰洱海,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描写了自然景物。
(3)交代了游踪,小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突出描写了仰望苍山、亲近洗马潭、俯瞰洱海的自然景物。
(4)本文主要描写了自然风景,使游记缺少人文内涵,可以加入白族祖先在洱海周围繁衍生息,造就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的内容,或者加入大理最繁荣的时期——唐朝南诏国时期和宋代大理国时期的璀璨文化,。
(5)例:洱海上空,月亮缓缓升起,倒映在洱海水中,月光散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斑点闪烁,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宁静而悠远,令人陶醉,我觉得世界是那样静美。我爱苍山洱海,我爱云南的好风光。
设计意图:在课段作业设计中已经有充足的游记写作训练,为了避免重复训练,特设计了以批注的形式来点评和补充修改同学的习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游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