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第二课时教案
(2022-07-09 17:08:53)
标签:
课堂实录 |
马 说
韩愈
(第二课时)龙山学校 戴金花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 了解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
3. 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背诵、重点字词积累
二、 识马
1. 概括千里马的特征。
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2. 介绍历史名马。
赤兔:“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先跟随吕布,后又跟随关羽,和青龙偃月刀成为关羽的代表形象。
的卢:额头上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曾背负刘备跳过数丈宽的檀溪,摆脱后面的追击,救了刘备一命。
乌骓马:霸王项羽的坐骑,一匹黑马,通体黑段子一般,油光发亮,唯有四个马蹄子白得赛雪,传说项羽乌江自刎前放心不下它,把它送给了好心的乌江亭长,但项羽自刎后,乌骓马也跳乌江而死。(人马情未了)
3. 补充历史上爱马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明也爱马,他曾遗命雕刻六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就是现在著名的“昭陵六骏”。在他们眼里,马不仅是马,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亲人。同样是千里马,不知道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受到怎样的待遇?
三、 析马
1. 文中千里马受到怎样的待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文中千里马的结局怎样?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面对这种结局食马者得出什么结论?
呜呼:其真无马耶?
4. 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其真不知马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这样的悲惨遭遇令人痛惜呀,这样的食马者着实让人愤怒。所以这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包含了哪些情感在里面呢?(愤怒、谴责、嘲讽)不难发现韩愈的这篇说马的文章是在为马打抱不平呀!那整篇文章仅仅是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韩愈这个人。
四、 解说韩愈
解说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合称为“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可称得上是一匹千里马,但可惜的是,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却遭冷遇,虽有“忧天下之心”,却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之人根本不受重视。所以韩愈不仅仅是在为千里马鸣不平,也是为自己鸣不平,更是为全天下有才之人鸣不平。所以文中的千里马,也是韩愈,也是像韩愈一样郁郁不得志的人才(板书)我们来看这篇文章,通篇只说千里马,只字未提自己、人才,但我们却可以体会得出作者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托物寓意”,即借客观事物或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就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这也是我们“说”这种文体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板书)
五、 解题
重点讲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六、 拓展延伸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如果你也怀才不遇该怎么办?
不管伯乐有没有出现,我们先得让自己变成一匹千里马,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你得是金子,即使做不了金子也要做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
毛遂自荐
七、 作业
板书设计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