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忧”不矛盾吗
(2022-04-06 16:22:43)
学习《小石潭记》,我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呢?教师讲解,学生不能自主探究,缺少学习快乐的体验。我还是遵循“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宗旨,在疏通字词以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互相矛盾,该如何理解?”
师:“问得好!柳宗元被贬,应该是心情忧郁,为什么还快乐?我们先画出表现乐的句子。”
生2:“文中有两处表现‘乐’,一处是‘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听到非常悦耳清脆的流水声,心里高兴;另一处是写潭中的鱼,一会儿佁然不动,一会儿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这是因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感受到了此处风景的美丽,所以心旷神怡。”
师:“作者怎样表现风景的美?”
生3:“运用比喻来表现水声悦耳,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那样。
生4:“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师:“分析准确。柳宗元先是触景生情,后将内心的快乐移到了鱼身上,所以感觉鱼在‘与游者相乐’。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答:“移情于景。”
师:“如果是你们看见这样的小石潭,你会快乐吗?”
生3:“我会的,见了赏心悦目的美丽的风景,谁不会触景生情?”
师:“对,我们一般出去游玩时,心情都会始终是愉悦的。可为什么柳宗元一会儿就变得‘悄怆幽邃’呢?他是看见了什么景物了,我们勾画表现‘忧’的句子。”
师:“我们也用触景生情和移情于景的手法,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这种由‘乐’向‘忧’的转变。”
生5:“作者看到寂寥的景色,一下子触动了他的心弦,触景生情,他很快联想到了自己的凄凉的处境,于是内心立即恢复到凄苦的常态。怀着这种凄苦的心情看周边风景,自然移情于景,觉得周边环合的竹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理解了这种心情的变化,并明白了作者描写这种转变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刚才说得好,‘忧郁、凄苦’是作者内心常态,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那么,写寄情山水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而难得的‘乐’有何作用?”
生6:“写‘乐’是为了衬托‘忧’,短暂易逝的‘乐’衬托了‘忧’的长久深邃。”
师:是啊!乐是来衬托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始终愤懑难平,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就会立即被忧伤悲凉的心情所替代。所以本文的中心是通过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