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吴肖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深入开展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起初,我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在这门课程中的局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单纯的讲授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践行。于是,我开始尝试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例如在教授“家庭中的责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家中承担的家务,有的学生说扫地,有的说洗碗,还有的说照顾宠物。这些鲜活的例子让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也开始主动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如讲解“公共场合的规则”时,模拟商场、图书馆等场景,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商场”里,有顾客随意丢弃垃圾,有导购员提醒文明购物,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影响。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教学更贴近生活,我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社区生活”时,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清理小广告、帮助社区老人等。活动结束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受,他们纷纷表示理解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也明白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平衡生活案例与教材理论知识的比重,有时候案例过多导致课程进度拖沓,而过于注重理论又会让课堂变得枯燥。还有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安全保障、活动组织的复杂性等都给教学带来挑战。
但通过不断地反思与调整,我逐渐找到了解决之道。在案例选择上更加精炼、典型,使其能精准地诠释教材知识点;在社会实践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案,联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只有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有道德、守法治、懂生活的新时代小学生。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铺就坚实的道路。
加载中,请稍候......